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处寻画舫     
张婷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10,(8):160-160
明清之际,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数学子将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了桨声灯影的窃窃私语里……在《文人与画舫》一文作者李汇群的笔下,几百年间的繁华与凄凉跃然纸上。文章我们拿到很久了,但是稿子迟迟没有进入排版流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找不到画舫。  相似文献   

2.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是大自然和历史的恩赐,正是这条秦淮河孕育了绮丽的金陵特色文化。因河而生的秦淮画舫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观念的展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秦淮画舫的历史变迁秦淮画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秦淮画舫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南京城垣建筑完工之后,朱元璋微服出巡,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说了一句:“惜河中缺少游艇。”画舫的兴盛从此开始。秦淮画舫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相传六朝时期,北方王侯贵族南迁,涉居秦淮…  相似文献   

3.
王伟康 《东南文化》2003,(11):52-56
《扬州画舫录》所记载的戏曲化珍贵资料,至今对研究中国戏曲史仍极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扬州画舫录》所记载的戏曲文化珍贵资料,至今对研究中国戏曲史仍极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当时是想追求湖光山色还是画舫玉桥,这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留给了这个民族。中国的企业能给后人留下像颐和园一样有长久生命力的创造吗?  相似文献   

6.
《旅游》2002,(7)
南湖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今天,南湖红船又以它特殊的魅力,丰富着南湖红船文化节。  相似文献   

7.
桨声轻咏六朝风雅,灯影醉弹十里琴弦。十里秦淮两岸是"六朝金粉"、"十朝都会"的繁华之地。流经夫子庙的秦淮河,萃集了晋代风流、南朝风雅、唐宋风情和明清风俗。自孙吴建都以来,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富商巨贾和红粉佳人的事迹与掌故,蕴藉着六朝烟水气,这"六朝烟水气"又从画舫游船里飘散开去,氤氲成一帧帧"桨声灯影秦淮河"的历史剪影。那些凌波的画舫游船,承载着两岸风情、金陵风雨和朝代兴衰,无疑是金陵历史文化名城飘浮的特色载体。  相似文献   

8.
石涛是我国明末杰出的一个大画家,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不论书画、诗文以及画论,都达到高度的境界,在当时起了革新的作用。在园林建筑的叠山方面,他也很精通,《扬州画舫录》《扬州府志》及《履园丛话》等书都说到他兼工叠石,并且在流寓扬州的时候,还留下了若干的假山作品。  相似文献   

9.
风雅小秦淮     
<正>小秦淮河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串起了扬州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据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记载:"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一带所谓小秦淮者,昔为繁华胜地,歌楼舞榭,栉比鳞次;名士名妓,风流韵事,盛极一时。"李斗《扬州画舫录》亦有记载:"小秦淮妓馆常买棹湖上,妆掠与堂客船异。大抵梳头多双飞燕、到枕松之属。衣服不着长  相似文献   

10.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分别六次南巡,六到扬州。扬州的趣园、高旻寺、天宁寺、阮元故居等多处,建有两位帝君的诗文碑刻。文章以现存的三处御诗碑为主线,借助《扬州画舫录》《清宫扬州御档》等史书记载,解读碑刻题诗的内容、背景,并对御诗碑来龙去脉、变迁保护及御碑亭等相关建筑的坐落地址、兴废情况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乾时期,《扬州画舫录》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和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曲种。该曲种表现在活动方式趋于多样,名家辈出,影响深广,曲牌、曲目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与昆曲相互吸收和融合,一些文士参加了清曲唱本的创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诗二首     
春日井冈山星火已燎原,山河亦改容。未见汪洋雾,似闻炮声轰。瞻仰井冈竹,赏悦艳山红。数峰映带远,丰碑霞光彤。南湖行风掠烟雨楼,云开天宇新。南湖红日晟,画舫碧浪清。诗二首@王正山$贵阳第十七中学  相似文献   

13.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名的城市,尤其是自乾隆初年以后,由于经济、政治、交通种种关系,使它成为长江下游最繁华的都会之一。十八世纪末叶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详细记载了当地的风俗、社会以及技艺百工,使人想像到盛极一时的情  相似文献   

14.
雨竹 《神州》2012,(4):86-88
画舫在前,酒船在后,羊灯高悬,筝琶迭奏,杯箸肴馔……走进《船菜花酒蝴蝶会》所绘钟鸣鼎食盛景,仿佛游赏一幅幅隽永谙熟的民国风情画,领略无数依然久久沉醉欲罢不能。不用说也猜得到,这照例是旧文人笔下卖弄风情之流,大体如此,但也不完全是。其实,此书独  相似文献   

15.
人间有味     
曹苏恬 《南京史志》2022,(Z1):50-51
<正>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父亲说:“苏轼说得不错,人间有味,亦是诗意。”我不敢苟同。难怪我小学时对诗词提不起兴趣,仅当功课应付。升入初中,家住清凉门外,秦淮河畔,傍晚可远远望见江上流连的画舫与沉浮的光晕,拂晓时清凉古寺悠扬的钟声隐隐可闻。  相似文献   

16.
聂崇正 《收藏家》2004,(6):18-22
较早记载袁江姓名和简单情况的史籍有张庚的《国朝画微录》(包括续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无名氏的《画人补遗》。以上几种史籍均成书于清朝中期, 约在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其年代与画家生活的时期相距不远。下面分别抄录相关原始资料:“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属泰州的姜堰镇出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山水画家唐杰契,其弟唐志尹、侄唐日昌也均以画闻名于世,时人称为“三唐”。“三唐”中以唐志契的成就最突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较高的评价和地位。《明画录》、《画史会要》、《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扬州画舫录》、《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8.
钟灵毓秀的扬州,佳山丽水的广陵,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盛唐时期,到过扬州和出生在扬州的诗人数以百计,他们为扬州二十四桥浓妆淡抹,用清词丽曲讴歌,赋诗咏怀。明末清初郝壁题词:“周遭二十四桥是,十六院中人已非。隋帝不来殿脚冷,曲池我亦醉意归。”清康熙年间宋荦诗:“最是扬州胜,红桥映绿杨。著名带廿四,佳话自渔洋。”清道光进士湖南邵阳人魏源的《扬州画舫画》:“二分烟水一分人,廿四桥头四季春。蒲苇有声疑雨至,谁知湖雾是游尘。”这些诗词很多,不一一赘述。二十四桥的历史面貌,众说纷纭。《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一大”会址的选定 党的“一大”会址是由李达夫人王会悟选定的。当时李达要她安排会址和代表住处,她找到比较熟悉的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壮,说要借空教室开个“学术讨论会”。又买了苇席,铺在楼下的教室里。毛泽东、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等代表抵沪后,就住在那里。王会悟又借到李书城的空房子,党的“一大”就是在贝勒路树德里30号李书城家中召开的。 后来“一大”被法国巡捕觉察,在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把会开完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想起她家乡嘉兴的南湖,建议在那里包一个画舫,在湖中开会。李达与代表们商量同意后,遂…  相似文献   

20.
周易 《纵横》2007,(11)
1921年8月,中共一大代表来到嘉兴南湖,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带领下,登上烟雨楼"观景",随后同王会悟登上她预雇的画舫。会议在舫中举行,王会悟则坐在船头放哨望风……发送通知、选定会场、安排住宿、改址南湖,勇敢机智的王会悟操办了一大的筹备和会务工作,被誉为"一大幕后功臣"。本文为读者讲述这位唯一目睹一大会议的女性王会悟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