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围龙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回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围屋、土楼、五风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特色民居、  相似文献   

2.
赖旻 《南方文物》2002,(2):104-106
鹤湖新居是目前所知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乾隆中期,落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是同时具有客家民居和广府民居特点的特大型客家围屋建筑,1998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物保护单位。现在,深圳市又准备将其申报为世界化遗产。目前,申报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心目中,客家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围龙屋上。但是有的客家学专家已从段墟中发现了这类建筑的前身,当然两是否有承继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客家民居的朝向与中原地区的差别确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一般地说,中原地区民宅多为座北朝南的正房,相反,客家传统民居的朝向似乎有些随意性。本试对这种差别及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作些讨论,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围屋民居与围屋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闽粤边山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拢屋,分别代表了各自的民居特色。其基本特征都是聚族而居,注重防卫,中轴线对称布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了客家民居的奇异文化景观。然而,过去言客家民居,必称土楼、围拢屋,论其建筑文化则必谓闽粤,而不及赣南客家围屋,有鉴于此,本文试将围屋的基本状况,成因和文化背景,作一初步的分析,似神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客家围楼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一、围屋的概况和建筑艺术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  相似文献   

5.
在岭南山区,尤其是在梅州地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万幼楠 《南方文物》2003,(3):102-106
“赣南客家民居调查”课题,已进入第三年,以往了解的一些、并有一定代表性的民居,已做了十个。再选择比较出一些具有某类民居形式代表性,或具有较丰富的化内涵、做出来具有一定资料性、可读性的民居,则要多费一些周折和思考了。  相似文献   

7.
更正     
本刊2012年第四期,黄汉民先生《福建上杭城市化进程下的客家民居》一文,第10页图片说明应为"上杭文庙棂星门的高大抱鼓石";内文"斗拱"皆应为"斗拱";第12页左栏第6行之"圆满"应为"圆润";第16页小标题应为"客家民居特色的传承"。袁靖先生《生业兴起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一  相似文献   

8.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景观基因理念,借助聚落形态学的方法,遵循地学中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等原则,可以从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参照性环境因子、客家装饰、建筑脸面、建筑色彩、墙头造型等方面识别出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这与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客家精神、传统观念、历史文化交融、社会氛围等地学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生活在中国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他们的传统民居,或宛如城堡的圆形、方形土楼,或分殿堂式、同龙式的围屋,令中外游客和建筑学家惊叹不已。这些世人称奇的民居确为中国客家地区所仅见。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风雨中形成的特殊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当今已成了世界历史遗产。分布在粤北韶关各地的客家围屋(土楼)具多样性。既有围屋、围村和碉楼,也有圆楼、方楼、半月楼和四角楼等形式的围屋。粤北客家围屋以始兴太平曾氏“永成保障”楼、隘子宫氏满堂围、翁源江尾思茅八卦围和新丰马头温氏九栋十八井等围楼具有代表性,与闽西、赣南以及粤中粤东客家地区的圆形、方型、前方后圆等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样,是客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在位于赣湘粤三省交界地区的崇义县,如链似带的客家梯田、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宛如一颗嵌于罗霄山脉的美丽珍珠。据王阳明《立崇义县治疏》记载,800多年前,客家先民来到这片荒山野岭,为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4月19日,在  相似文献   

12.
杨星星  赖瑛 《南方文物》2020,(1):279-284
一、引言地处粤东南沿海的深圳龙岗、惠州惠阳及惠东一带,是中国唯一沿海的客家民居分布集中区域。这一带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客家大迁徙中从粤东北兴梅地区迁徙而来,迁入时间始于明代中期,直至清中期。客家人在迁入后,将其原居地的客家建筑文化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在广府、潮汕建筑文化影响下。  相似文献   

13.
土楼是闽西南和粤东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它的起源,素有客家独创之说,因而称之为"客家土楼",又有漳州始创之说,而称之为"漳州圆寨"。本文通过实物考察与文献勾稽,认为土楼因明中叶福建沿海抗倭而起,由土城、土堡与宗族聚居相结合而形成,后因博平岭东西两麓客家人与福佬人的矛盾斗争,这种既有很强防御功能又适合宗族聚居的民居建筑得到普遍发展,而客家人对于丰富土楼文化的内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鹤湖新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街道,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乾隆末年的客家大宅,总建筑面积为15264平方米,总用地面积达到24816平方米,是已知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有别于我们熟知的福建客家土楼形象,鹤湖新居采用了八角楼双围合的不规则四边形布局,这种一反常态的布局手法,不仅少见于我国的传统建筑之中,即便在深圳至今留存的客家建筑中,也是孤例。要追溯这种特殊做法的缘由,则须从深圳客家的特殊发展历程和屋主罗氏家族的发家史来探求了。  相似文献   

15.
客家传统民居.或宛如城堡的土楼.或殿堂及游龙环抱似的围屋,其外观形制、内部布局、建筑方法及居住习俗.皆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传统文化,为世人所称奇。  相似文献   

16.
2002年9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位于赣粤高速公路信丰县小河镇光荣村卢富芫村的一处明代客家民居围Song高遗址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17.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地域差异与旅游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南方后,逐步形成的独立民系。位于粤、闽、赣边区的梅州、龙岩、赣州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域,在当今发展旅游的热潮中,三地都把客家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三地的客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客家民居主要表现为外形及功能的差异;(2)因各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不同,客家美食主要表现为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差异;(3)客家山歌具有唱腔特色和歌唱内容的差异;(4)因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带来客家名人的差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粤、闽、赣三地出现了客家文化地位、旅游产品种类和质量的竞争。应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珍惜宝贵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培育优秀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广泛的旅游合作;同时,强化各自符合自身地域和发展历史的特色,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达到三地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梅州有很多奇特的客家古民居.平远县八尺镇肥田村206国道旁有座按“九厅十八井”建造的“楼上”古民居尤具特色.但却鲜为人知。2010年5月,在梅州市地方志系统组织开展的“寻找古村落”活动中.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在平远地方志文献记载中出来为官者最多的客家民居.终于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9.
正下曹村隶属于宁化县的曹坊镇,其位居闽赣两省交界之地,东邻清流,南接长汀、连城,是宁化县通往龙岩、赣州的主要门户之一(图一)。历史上,闽赣两省交界区域始终都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下曹地处客家祖地宁化与客家首府长汀的必经之路的核心中间位置,村落格局完整,现存古建筑数量众多,宗祠祖厅、府第民居等保存良好,客家建筑的特色十分明显;在近代,下曹又成为宁化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宁化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20.
台湾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之下,已成为一个相当富裕的社会。但是经济上的富裕,如果没有文化的转型与提升,这个社会仍然是“贫穷的富裕”处境当中。在这种处境之下,台湾普遍因为社会的变迁,人口大量向都市移动,存在于传统农村中的客家建筑,因而面临没落、衰颓与转型的命运了。换言之,客家传统建筑民居,也正受到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