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习俗形成和兴盛时期。宋代男子簪花习俗的形成,是对唐代以来重阳节男子簪花习俗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男子簪花现象的继承,在其被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加进去了许多新的内容,社会内涵不断丰富起来,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男子簪花习俗是宋代花文化成熟和繁荣的体现,是宋人自发的辟邪趋吉心理的表露,是宋人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折射着宋代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寄托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2.
文史精粹     
正唐代的"新郎"与"新娘"无关现在的"新郎"一词,专指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又称"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却与结婚无关。"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  相似文献   

3.
正官寺是政府封赐食禄,并加以管理之寺院。唐代佛教官寺是唐代通过皇帝诏敕在两京天下诸州同时设立的制度整齐划一、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佛教寺院,是唐代国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全国佛教寺院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佛教官寺制度研究是佛教制度研究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聂顺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4.
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 ,关于唐代婚姻年龄的实证性考察并不多见。本文依据墓志资料 ,从中整理出有效可靠的样本 ,对唐代妇女及男子的婚龄进行探讨 ;指出女子结婚期集中在 13岁至2 2岁 ,男子的结婚高峰期为 17岁至 30岁 ;“笄年”并非具体的年龄所指 ,而是表示女子成年待嫁的状态 ,笄年与实际的过门出嫁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本文还对唐代男女的晚婚原因分别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任期制是唐代对县令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就制度规定而言,唐代县令任期在三年、四年或五年间不断徘徊,而实际迁转中的任期往往少于制度规定的时间。其原因既有唐虞时期"三载考绩"制的影响,也有唐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措施及地域条件方面的因素。县令任期过短对唐代基层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唐代皇室埋葬制度问题孙新科唐代皇室埋葬制度是唐代最高统治者对于皇室成员葬礼的规定。作为凶礼的主要部分,它和唐代其它礼仪制度一样同属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个制度埋葬的唐代各个时期皇室墓葬,不论是墓地的选择、地面石刻组合、封土堆形状、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7.
唐代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官吏休假制度,从这套制度来看,不但有旬假、节假、婚假等众多种,而且设置合理,规定细致,切实可行。唐代官吏休假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朝的休假制度就基本上是沿唐代而略有损益。唐代官吏休假制度对今天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晔 《文博》2011,(2):55-57
中国古代官制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其中央官制制度基本沿袭隋制,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根据历史上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制度发展的经验,汲取精华,之后衍生出具有决策、审议、执行、监察等功能的机构,共同组成唐代中央官制体系。唐代中央官制制度组织完备,分工明确,是封建社会发展至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唐代陵寺考     
田有前 《文博》2012,(4):60-64
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论述了唐代帝陵附近修建的三座陵寺,并探讨了其建立的时间、位置和功能等,指出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陵寺制度的发展演变、唐代帝陵与佛寺的关系以及推动唐代帝陵的考古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宫廷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间名家辈出,名作累累。以往美术史界对其制度与机构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对唐代宫廷绘画的制度与机构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唐代“投匦奏事”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匦奏事”制度是唐代监察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投匦奏事”始于唐武则天垂拱年间,从此,作为一种制度一直沿用到唐末。考察唐匦的沿革、匦使院知匦使、理匦使的设置及其职责、对投匦人及其奏事方式的规定和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唐代监察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服装往往能投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偏好趋势,而官员的官服则可以透视一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唐代官服服色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发展成为品色服制度。但其品色服制度的内容和贯彻程度在整个唐朝并非一成不变。唐代官服服色的变化折射出了唐代的政治变迁情况,也可以使后人从中洞见唐衰亡伊始的征兆。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将制订舆服作为其重要的制度之一。明代官服关系最为密切的,应该算是唐代的官服制度。由于唐代的官服是以不同的服色来标志其官阶和地位的高低。明代定制时,作了一些调整,即一品  相似文献   

14.
冯红 《黑龙江史志》2013,(21):34-34
唐王朝统治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的诉讼制度,无论在遵守的原则、原理上还是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都比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诉讼制度更加完善。因此,唐代的诉讼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后代人研究、探讨和借鉴。本文以唐代诉讼制度的几个典型制度为研究对象,包括管辖制度,告诉制度,刑讯逼供制度和死刑复核程序等,以此来分析唐代诉讼制度在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唐代的诉讼制度的独特韵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沈睿文 《文博》2000,(1):32-36
文献中有关唐代丧葬制度的记载不多,有关唐代陵墓结构名称的记录则更是零散。傅熹年先生曾经通过墓葬型制与文献相比照初步总结了唐代墓葬结构若干部位的名称①,但是,其阐释仅仅限于墓葬地下若干部位,因此,我们想根据文献、碑铭的有关记载,进一步整理出唐人对墓葬各部位的称谓。 此前,我们已经论证了唐陵制度的渊源,认为唐陵制度源于汉代及北魏所建立的陵墓制度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作为一种制度的延续唐代对墓葬结构的称呼也应该是源自后者,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下文我们按照由南而北、从地表向地下的次序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试从其样式、形制、纹饰主题、工艺技法、使用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加以考略。  相似文献   

17.
越楚 《湖南文史》2010,(12):31-31
中国的官员带薪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侣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即洗头、洗澡。古代官吏蓄发梳髻,头发太长,洗一回很费力,《楚辞》中即有男子洗了头在太阳底下“唏(晒)发”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邹林 《北方文物》2022,(3):60-68+100
柱础石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是多样化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以西安、洛阳唐代宫廷遗址出土的石柱础为实物资料,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对唐代宫廷建筑的石柱础进行了形制、质地的分类,进而对其使用功能、等级等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深刻认识中国唐代宫廷建筑的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1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成果丰硕,现择要分类综述于下。 一、政治 中央政治。杜文玉、谢西川《唐代起居制度初探》(《江汉论坛》6期)论述了唐代的各类起居制度,特别指出起居制度被著于礼书及令、敕,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被长期地执行而不偏废。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唐史论丛》12辑)指出,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的封驳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雪玲 《史学月刊》2005,3(9):39-45
唐代以封还皇帝诏命为对象的封驳制度渊源于两汉,酝酿于初唐,形成于唐代中后期,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职掌。封驳的目的在于追救缺失,防患于未然,而封还诏敕并加以驳正则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社会,封驳制度在加强权力监督、抑制皇权膨胀等方面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这种作用也不宜高估,唐代中后期三省制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封驳作用的发挥,而当政者能否接受逆耳之言、给事中能否履行职责也同样决定着封驳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