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略论安徽望江宋墓出土青白瓷的属性——兼论景德镇与繁昌窑青白瓷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县境内山脉起伏,江河纵横,天然地形成一片山青水秀的平原与丘陵相交错的优越地理环境。加之水陆交通方便,南与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遥遥相望,东与曾以专烧青白瓷而著称的安徽繁昌县一江相连(图一),瓷都文化的输入时间较早,民间应用瓷器的风尚由来已久。近年来在该县境内连续不断地发现宋墓出土的大量瓷器,就可以有力地证实这一点。特别是一些青白瓷更是引人注目,很有探讨价值。现根据近年来在望江县境内宋墓出土青白瓷的资料,再就其属性问题谈点看法,片面和错误之处,尚请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3.
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器贸易的历程始于对获取仅在其他地区生产的物品的欲望,穿过群山,跨越大海,都是为了外来的神奇珍宝。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创造了骆队与沙漠,航船与风浪之间斗争的传奇故事。中国的丝绸是最早被追求的物品,从公元前2世纪的后半叶起,这种物品就连结了世界上三个伟大的文明区域,东方的中国,中部的波斯伊朗和地中海的意大利,跨越的距离长达70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考古学与陶瓷工艺学的成果,在梳理唐宋之际南方白瓷生产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南方地区早期的白瓷生产,并不是仿照青白玉的结果。青白瓷的产生体现了南北瓷业技术的结合,繁昌窑可能是最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 相似文献
5.
繁昌窑青白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初步分析研究了繁昌窑青白釉瓷片、匣钵及原料的结构与成分,得到如下结论:1)繁昌窑青白瓷的釉层较薄,约为0.2mm,常有开裂纹,颜色多为白中泛青。瓷片的透明度与釉中析晶层密切相关。2)柯家冲窑址附近的白色岩石不是瓷石矿料,不能单独用作制瓷原料。3)匣钵外特殊釉层的形成与窑汗无关,可能是由匣钵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在南唐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进入宋代后只生产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来源可能是繁昌窑青白瓷技术传人或白瓷技术的自然过渡。宋初青白瓷窑址主要分布于南河流域,处于且耕且陶的初级阶段,其分布状况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8.
以叠唇碗为切入点,可以从微观视角探讨白瓷南传和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叠唇碗的传播轨迹表明,早期青白瓷的确受到北方白瓷的影响。青白瓷的源头应在皖南和江西地区,之后向湖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传播。南宋时期,叠唇碗基本绝迹。宋末元初,青白瓷泛青的特点淡化,南方白瓷进入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繁昌窑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专烧青白瓷的窑口,也是青白瓷早期的生产中心;景德镇窑青白瓷应是在宋初随着南唐国衰亡逐渐崛起,至宋中期景德镇窑取代繁昌窑成为南方青白瓷的生产中心,进而形成以景德镇窑场为核心的青白瓷窑系。繁昌窑和景德镇窑青白瓷生产之间存在技术传承关系;在景德镇窑青白瓷的崛起过程中,南唐国和繁昌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过往学界对福建宋代陶瓷器研究,较关注于当地窑业与外销瓷的流动状况。本文则主要对福建宋墓出土陶瓷器进行考察,进一步分析当地居民对瓷器的色彩选择倾向,并特别关注青白瓷在器物组合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在青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了深入研究耀州窑青瓷的热释光特性,提高热释光测定耀州窑瓷器年代的准确性,本研究测试了16件耀州窑瓷片。前剂量饱和指数法被应用于测定耀州窑青瓷的古剂量。运用厚源计数法测量瓷胎与埋藏环境土壤样品的α计数、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K含量等方法进行年剂量测定;得到了针对测量耀州窑瓷器样品的热释光特性参数,优化了测量程序,获得了更适用于耀州窑地理环境的年剂量数据,减小了未来样品的取样量,为更好地研究与鉴别其真伪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太赫兹波凭借其穿透性、非电离性、飞秒时间分辨等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历史文物的无损、原地探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太赫兹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太赫兹光谱分析和太赫兹成像技术在文物物质分析、内部结构探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太赫兹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硬性石灰在贺兰口地区的稳定性,以贺兰口岩石为试验对象,在实验室里分别用水硬性石灰和环氧树脂加固试块,并且做了耐冻融、耐热、耐高低温交变等一系列的耐候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硬性石灰与环氧树脂相比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在冻融环境中,水硬石灰没有环氧树脂性能稳定,容易产生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延长古代壁画的寿命,保护工作者通常将一些现代高分子材料渗透到壁画颜料层,用以黏结加固濒危的壁画。这些材料对壁画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材料已经开始劣化,逐渐丧失作用,有的甚至会加速壁画的破坏。因此,古代壁画表面失效加固材料的清除技术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本项研究针对中国古代壁画4种常用黏结加固高分子材料,聚醋酸乙烯乳液、纯丙烯酸乳液、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和Paraloid B72树脂,开展了清除技术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本工作使用目前最环保和高效的水凝胶清洗技术,设计制备了4种凝胶材料,制成16个凝胶配方,结合乙酸乙酯、对二甲苯、正戊醇、碳酸丙烯酯等清洗剂,从凝胶的工作性能、凝胶与清洗剂的相容性、清洗剂对壁画表面层的破坏性、对4种粘结加固材料的清除能力,以及粘结加固材料老化对去除率的影响等方面,在瓷板、玻片和模拟壁画上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从中筛选出分别适合于清除这4种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凝胶清洗方法,计算了去除率,初步摸清了相关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文博单位所藏大量可移动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其受损原因极具研究价值。采用文物受损信息调查表、实地调查与再核实、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针对受损可移动文物所处大环境、小环境及其存放或展示方式,结合每件可移动文物的受损状态进行统计研究。基本探明汶川地震中文博单位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受损原因和类型,为提升文博工作者的文物防震保护意识和开展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对2000~2014年间国内发表的文物保护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在收集整理相关论文的基础上,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份、作者、机构、基金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关注文物黏接、加固、防护(封护)等用途中所用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高分子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主要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希望由此判断典型文物保护材料,尤其是粘结修复胶凝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探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钙(CaSO_4·2H_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钙(CaSO_4·2H_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钙。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木材的发掘和保护已成为当今考古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研究领域。本研究基于海门口遗址的实例,利用荧光、偏光技术对木材解剖学的分析,从而得到古木腐朽等级的划分及加固方法的可行性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古代针叶材的腐朽初步分为4个等级;酚醛树脂加固古木较之天然树脂有更为理想的支撑细胞壁骨架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湿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郑州商城建筑遗址夯土材料的传统工艺、物质结构和原料配比等信息。研究发现:该夯土层可分为上下两层,表层是夯筑灰土,下层是夯筑素土。夯筑灰土主要由两种物质构成,胶结材料碳酸钙和石英骨料,胶结物系由人工烧制的石灰制备而成,其和骨料的质量比为1∶2.68。表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夯筑灰土材料是二元的\"三合土\"结构,其比例非常接近明代灰、黄土、河砂1∶1∶1的三合土配比。说明当时施工者在胶结材料石灰与石英砂骨料的使用上已经具有一定经验,体现了商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相似文献
20.
张玉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4):54-58
为了了解过火铁器特殊形貌产生的原因和保存的真实状况,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对吉林省集安良民云峰水库出土的部分过火铁器样品本身和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铁器经火葬高温加热,其基体中的铁已完全转变为赤铁矿而使化学性质变得非常稳定,但质地变硬且脆、机械强度降低。一定程度的高温在改变器物性能的的同时,也制造出黑灰泛蓝的颜色效果。过火器物匀致多孔的微观结构,使器物表面质感干涩。本研究对文物保护中过火铁器的腐蚀与保存、考古学中丧葬习俗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