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亚丽 《风景名胜》2021,(8):0190-0191
玉米作为中国居民食用的一种基本粮食作物,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以及良好的工业市场前景,被许多种植者选择种植。但是要想保证玉米种植的质量以及产量,种植户就必须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做好土壤和肥料的结合管理。因此,文章主要对玉米种植工程中开展土壤和肥料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静 《丝绸之路》2013,(14):9-11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曾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吐鲁番是新疆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汇聚四方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吐鲁番不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种宗教汇集之地,历史上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曾在吐鲁番流行过,其中佛教在这块土地上流行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洼的内陆盆地,也是我国古代和西方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区。这里的古代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但是我国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特别是中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最丰富的百科全书。一、吐鲁番学的兴起和研究何谓吐鲁番学?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吐鲁番学这个名词,是一个新名词。本世纪初起,东西方一些所谓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出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绿洲,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文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在古代西域就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吐鲁番盆地作为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通道,很自然地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吐鲁番就已成为一个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绿洲。2000多年来,在吐鲁番这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绿洲区域内,当地人民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绿洲文化。坎儿井、葡萄和吐鲁番木卡姆是其文化的杰出代表,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洋海墓地的飞去来器 由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多风少雨,夏季气温奇高,所能保存下来的古代遗物异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其他地区如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难以保存的东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洋海墓地的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新疆考古工作最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各种质地的古代遗物都能较好保存下来。其中大量不同形制、纹样的木桶,极具地方特色,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和草原游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木桶上的动物纹是草原居民偏  相似文献   

7.
坎儿井是沙漠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是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杰出成就。在我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尤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它与吐鲁番的葡萄一样蜚声中外,被誉为是跟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共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关于坎儿井文化的研究,已有不少学术成果,但有关系统性的专著尚不多见。最近,钟兴做、储怀贞两同志编辑出版了《吐鲁番坎儿井》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坎儿井的学术性、资料性著作。它的问世,对进一步探讨和弘扬坎儿井文化、推动吐鲁番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兹从坎儿井研究的意义及该…  相似文献   

8.
坎儿井装点吐鲁番○吴益早就听人说过,新疆的坎儿井可与长城、运河相媲美,并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夏季的一天,从乌鲁木齐坐卡车东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烘燠颠波,进入了吐鲁番盆地。白炽的阳光照在呈锅形的戈壁上,升腾起灼人的热浪,袭入车厢里,只要车速稍慢...  相似文献   

9.
棉花在新疆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新疆的民丰、和田、吐鲁番等地发现了汉至唐代各时期的纺织品。传世文献中《梁书·西北诸戎传》最早记载到高昌种植棉花,“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线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多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吐鲁番文书记载高昌王国到唐代西州,当地居民种植小块棉花为副业,市场上有棉布作为商品买卖。故棉花在传入中国西北后,传播十分缓慢①。敦煌毗邻吐鲁番地区,相互之间商业贸易不断,来往频繁。从居民成分来说,高昌的汉姓居民多由敦煌迁来②,唐代很多敦煌人在西州担任官吏或服…  相似文献   

10.
信息四则     
丝绸之路“咽喉”高昌故城损毁严重新疆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曾是丝绸之路之“咽喉”。如今,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却屡遭蚕食。高昌故城已被农田包围,庄稼种到城墙脚下。据文物管理人员介绍,由于当地农民紧贴城墙种植农作物和灌溉耕地,部分农户随意在遗址内取土肥田,原先保存相对完整的外城墙,现已开始大面积坍塌。部分居民还依高昌故城修建住宅,在城墙上挖洞,有的建筑物则直接建于城墙顶。遗址内还有数十堆未及搬运的煤渣及生活垃圾。当地文物管理人员说,为防止当地居民和车辆随意穿行高昌故城,倾倒垃圾,城墙上数十处豁口已被泥砖封…  相似文献   

11.
白伟 《大众考古》2022,(2):52-54
<正>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以饮食为例,在受到中原饮食文化影响的同时,还把自身创造的许多美食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结构。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重镇,现存各种文化遗产众多,有城址、聚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宅第民居、衙署官邸、坛庙祠堂、寺观塔幢、墓葬等,阿斯塔那墓地更是展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各种面食实物和文书,是研究吐鲁番居民日常饮食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唐代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最低的盆地,也是我国陆地最低的盆地,又是世界上最低的大陆盆地,其最低点低于海平面154米,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山脚下,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吐鲁番盆地为什么比海平面还低,这有它地质上的成因,就其地质构造而言,天山是一个古老的山系,在其形成和不断发生变化的数千万年里,自然界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随着北面天山急剧上升所产生的强烈褶皱和线状隆起,同时,不断发生盆地沉降作用;盆地底部沉积着深厚的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发现是苏贝希文化,由于苏贝希文化所处的吐鲁番盆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大量不易保存的木质器物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从考古发现来看,苏贝希文化的木器品类齐全,加工工艺精湛,在吐鲁番史前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艺由原始的掏、刮、削等加工方法发展到旋木技术,形成了渐进式的木材加工史。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盆地东接哈密 ,西通天山南麓各绿洲 ,北达乌鲁木齐 ,是通往南北疆的重要孔道 ,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十七世纪准噶尔贵族叛乱 ,其头目视吐鲁番为命脉之地 ,对吐鲁番维吾尔人进行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 ,“分住十七城 ,服属于准噶尔 ,岁有纳输”。“每年纳布袍二百五十件 ,白布二百十五匹 ,棉花二百斤 ,葡萄四十担”。还要受准噶尔贵族驱使 ,服各种劳役。吐鲁番盆地的维吾尔人对准噶尔部暴敛掠夺十分怨恨。康熙五十九年 (172 0年 ) ,清军第二次进击吐鲁番盆地时 ,辟展、鲁克沁、吐鲁番回部首领相继归附清军 ,吐鲁番额敏和卓率部归…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丝绸之路”是古代和中世纪联结欧亚地区的主要通道。自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以来,有关研究文献不胜枚举。解放后新疆吐鲁番的考古大发现更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马雍 《文物》1976,(12)
新疆吐鲁番盆地在历史上一度称为高昌,这是因西汉时期在这里建立高昌壁(营垒)而得名的。两汉政府均在此地兴办屯田,从内地迁来了数以千计的居民,设戊己校尉以领其事。曹魏和西晋都沿袭汉朝的设施未改。东晋初,前涼张氏在此置高昌郡,此后经前秦、后涼、西涼,相承至北涼。北涼沮渠牧犍被北魏兼併以后,其弟无讳、安周相  相似文献   

17.
高昌三碑略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新疆吐鲁番盆地是历史上著名的绿洲,地当东西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交流和争夺的焦点。但是最重要的是,本世纪初叶,以普鲁士探险队为首,相继有斯坦因、鄂登堡,大谷探险队等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文物,使它作为文化遗产的宝库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的调查发掘的展开,包括大量汉文文书在内的更加丰富的文物不断昭示于众,对于研究中亚的古代文化来说,称此盆地居于首要地位是一点不过分的。在对这些出土资料进行研究时,以之与正史中以《高昌传》为代表的传世文  相似文献   

18.
无言的高昌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吐鲁番和哈密往往被看作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就是另一个的影子和参照。说实在的,把吐鲁番和哈密共同视为新疆的东大门可能会更恰当更客观。两兄弟无论从地域共性还是文化共性讲,身影往往相叠。东天山脚下的这两个绿洲这两个盆地在丝路文化上所沉淀的异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阿斯塔那48号墓出高昌王国多件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经考订作了完整的内容复原。通过排比研究,确定为章和初或以前王国对全国十二县征调丁输木薪额的文书。反映出在章和以前存在过一段十二县行政建制时期,它是麹嘉、麹光执政时在原八城基础上的扩大,也是向章和年间一都三郡十五县建制的过渡。十二县布满吐鲁番盆地各片绿洲中心地带,诸县丁输数也反映出各县居民的规模及差异。  相似文献   

20.
藏民族与青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藏民族主食的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由于它的籽实没有外壳,所以又称之为稞大麦、米大麦。青稞是藏族人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之大,占西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60%,有些高寒地方种植面积多达80%以上。青稞籽实营养比较丰富,蛋白含量达15%左右。将它炒熟磨成糌粑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主要食品,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用它酿制的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最为普及的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