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考古学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学科分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边缘学科、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分析后认为“民族考古学”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是考古学的一种阐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王婧 《东南文化》2001,(9):13-16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一种意见认为考古学应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本将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加以比较,论述了在学科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支学科等方面,考古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差异。从而认为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但它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张嘉欣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175-176,F0003
考古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系统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一样,由高级、中级、低级三个层次组成。中国考古学发展至今,一直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学科问题的最高指导。然而一门学科的发展既需要基础的方法指导,也需要提纲挈领的哲学指导,更不能忽视的是各类在发展中的中级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讨论什么是考古学的中级理论,又包括哪些内容,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的中级理论的关系,以及考古学中的中级理论对中国考古学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永杰 《北方文物》2023,(1):104-112
陈雍新著《考古何为》是一部全面阐释考古学中国化过程及中国考古学特色的专著,从五个方面对该书的内容做延伸和展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学派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最突出的特色,给予考古学这一“外来物种”旺盛的生命力。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生命源泉,根植于中国黄土的考古学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层位学等方法论;作为阐释考古学的聚落考古学和认知考古学属于“新考古学”的范畴,作者通过缜密的逻辑阐述与易懂的实例演示,使读者能够有很好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参照;考古学是一门与众多学科存在联系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时,要注意把握考古学的学科本位;“考古学文献导读”是作者奉献给青年一代考古学者的全新知识。  相似文献   

5.
段培斌 《文物世界》2007,(5):23-24,30
考古学中的“文化”不同于一般人文科学研究中的“文化”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在一定时间、地域内,有着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质遗存”。这就规定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然是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实物。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考古学应当区别于其他学科,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否则,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就会模糊不清,考古学研究也就不能从其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去揭示隐藏在物质遗存背后的人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往往被历史学、人类学或古器物学所包括。事实上它以田野工作为基础,以遗迹、遗物的实证为前提,其方法论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相似文献   

7.
技术的进步是考古学进行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而理论的探索则是考古学的灵魂。考古学家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考古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方法的探索及人类化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转变环节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王巍 《考古》2014,(12)
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对某一类器物的研究,还应包括对考古学文化所包含的各种遗存的研究、对该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透过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存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及与其他集团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导致考古学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因此考古学文化仍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西方考古学,已经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成熟表现为对考古学理论的关注,对其他不同学科理论的接受①。而当代西方考古学存在着众多的理论流派,如文化历史考古学  相似文献   

10.
艺术考古学的提出是艺术学科与考古学各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相互渗透的必然,但不能因此而模糊艺术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界限和实质。它们应该不仅仅只是在名称上的差异,更在学科理论与方法实践上各有归属。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个高干病房,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突然向查房的主治医生问道:“你知道吗?我的五脏六腑都是和水电相通的。”医生一时没反应过来。老人缓缓地接着说:“你看,我的肾脏就像水轮机,心脏好比发电机,血管就像输电线路,脑子相当于中央控制系统……”医生笑道:“有道理。有道理!”一年之后,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个高干病房,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突然向查房的主治医生问道:"你知道吗?我的五脏六腑都是和水电相通的。"医生一时没反应过来。老人缓缓地接着说:"你看,我的肾脏就像水轮机,心脏好比发电机,血管就像输电线路,脑子相当于中央控制系统……"医生笑道:"有道理,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水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对周水、存水、刚水记载简略,加之这一地区多岩溶地形,河流常常变成地下河,导致历代志书在今柳江、红水河流域指代三河不一。实际上三河各有所指,周水即今广西龙江一段;存水即今龙江,而非源于犍为郡县境;刚水或与周水为同一水,或为红水河下游,而非今柳江上源都柳江。  相似文献   

14.
15.
历史时期三川河湫水河流域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近2000年来三川河、湫水河流域人口、耕地的发展史,初步结论是(1)从西汉到明中叶,农垦并非本区土壤侵蚀的主因,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主因是自然力与某些时期传统的过度放牧;(2)明弘治年间以后,本区人口逐步增加,开始垦种坡地;(3)清初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及“摊丁入亩”等鼓励政策,促进了人口和耕地的无限制增长;(4)清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350年,由于人口飞跃增长,陡坡地大量开垦,是土壤侵蚀加速时期  相似文献   

16.
<河伯>的祭主是黄河之神,作品描述的是以女妻河的场面.起源于夏代的<九歌>,为夏启依据楚地音乐制作而成,后成为夏朝乐舞,其或有祭河之歌.夏桀被流放后至"苍梧之野",使本为南音的<九歌>更广泛地流播于民间.楚庄王曾祭黄河,必用乐舞,<河伯>当是祭河之乐,此不必列入楚祀典,当流传于楚.屈原整理民歌,将之收入<九歌>.  相似文献   

17.
TheCharmoftheTongtianRiverGYAYONGQUNPEIIntheninthcentury,whenDarmaworkedtosuppresBuddhisminTibet,someeminentmonksfledtotheKam...  相似文献   

18.
19.
江南文化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特定空间、特定时间内,一些特定的群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生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其墓前发表的著名演说中指出,马克思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下发现了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我们现在讲江南文化,实际上是讲的江南文明。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下面的一个亚文明,是江南特定范围内从古到今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Recent Paleolithic work along the middle Enisei River of central Siberia has revealed a long history of occupation that almost certainly begins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lthough the evidence for the Lower Paleolithic is somewhat tentative,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hunter-gatherers had periodically occupied the middle Enisei before the last interglacial. The stepp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Upper Pleistocene was relatively bountiful; more than 200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have been located. The region appears to have been abandon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Most of Soviet and Russian archaeological work has been guided by a cultural–historical orientation, but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increased interest in developing adaptationist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strategies. The middle Enisei and the wider central Siberian region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early adaptations to the north and the dimensions of Paleolithic population mo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