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那么,父母该怎样与孩子谈话呢?  相似文献   

2.
家长与孩子无论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父母们越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唠叨也越发没完没了。于是,孩子们便总结出了唠叨的十大烦,以此让父母们有所重视和改变。16岁是花季。花季中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们对世界有了最初的体验和认识,对于父母的管教开始有所反感。父母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孩子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多说两句行吗?可是,你知道你说过的话有让孩子“烦”过的吗?个人小金库——父母偏要清点盘算,烦!孩子们打小知道经济是大问题,钞票是样好东西,每回拿了压岁钱都乐呵呵的。但是,父…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  相似文献   

4.
家长与孩子无论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父母们越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唠叨也越发没完没了。于是,孩子们便总结出了唠叨的十大烦,以此让父母们有所重视和改变。——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5.
看过“实话实说”节目的父母一定记得“少年迷恋网吧”话题中的那个男孩:不爱学习,不愿多与妈妈交流,整天泡在网吧里,在网络游戏中体验暂时的乐趣,觉得过瘾而迷惘。这不能不说明孩子精神的空虚。家长不妨扪心自问:你真的尝试着与孩子很好地沟通过吗?你真的会教育你的孩子吗?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有些父母只是简单地说教:你这样做不好,你别这样,你想想妈妈多不容易……诸如此类的话,想想,比较任性的孩子能听得进去吗?说多了他们只会嫌你唠叨,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孔老夫子也早有因材施教之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始终不理解孩子为何如此怪异:他(她)有时候唯唯诺诺、非常听话,有时候却火气极大,似乎天生有一种叛逆性格,公开顶撞父母,甚至连父母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情绪上来时,风风火火热情颇高,非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不可,情绪低落时则十分懒散,连家庭作业也不肯完成……孩子这种忽冷忽热的毛病,在心理学上叫做“边缘型人格”,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7.
《南京史志》2014,(2):103-103
孩子是稚嫩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行为,给父母添乱甚至造成损失,父母往往忍不住指责埋怨。天长日久,结果却是无论大事小事父母喋喋不休,孩子置若罔闻;父母指责更加严厉,孩子对抗不断升级;父母生气上火,孩子心灵也受到巨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如果妻子在哭,丈夫大概不会发牌气,更多的会是询问。如果丈夫观看足球赛时兴奋得大喊大叫,妻子大概也不会指责,更可能是含笑唠叨一声“大球迷”。然而,如果孩子在哭,或在喊叫,不少做父母的要么制止、训斥,要么奚落孩子:“哭真难为情!”这是很不公平的。每一位家长都有面对孩子哭闹或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时候,心烦不心烦啊!由于处世不久,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许并不比大人逊色,甚至可能更加跌宕起伏,丰富多彩。遗憾的是,好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有这样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大学讲师,从言语举止上看得出是矜持的楷模。他俩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很强,  相似文献   

9.
爱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不懂得爱孩子的人,是不配当父母的。但是爱孩子,不等于无原则的给予和满足,不能溺爱和迁就。爱,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家庭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分寸。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家长必须明确: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是不幸的。而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同样是不幸的。天下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不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成长不烦恼,长大感觉好。”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好强、独立、渴望成熟、渴望被人承认,所以对父母的唠叨、罗嗦就特别敏感,乃至厌烦。一般来讲,在家里大多是妈妈爱唠叨,因此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要来探讨一下如何看待妈妈的唠叨。今天我们请来了南京市某中学初一学生杨芳和她的妈妈。杨芳说她和妈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父母在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立型:产生对立的因素大致有两点:一是孩子自身的素质较差,父母批评得对也不接受,从而激起父母的反感,形成对立情绪;二是父母态度生硬,要求苛刻,使孩子难以接受,形成对立情绪。 2、逼供型:在批评教育中,有些父母图省事、既不调查,也不了解,靠威吓来解决问题。 3、辱骂型:有的父母在感情冲动时,一时  相似文献   

12.
爱心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育儿的基本要求。但凡说起孩子的爱心,父母们几乎都不屑地说:我们不指望孩子怎样来爱我们,只求日后他能有一个好前途。爱心是什么,是一种对父母、长辈以及身边的人事发自内心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身边;一些家长常唠叨孩子“冒傻气”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让孩子从消极的经历中汲取积极的认识,从挫折中找到经验,这样孩子才敢于直面错误、接纳错误,错误的经历也将不再是他的包袱,而成为他健康成长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人,都有一双眼睛,是给我们看的;也都有两个耳朵,是给我们听的。人的一生,假如活到80岁,甚至100岁,我们究竟都听了一些什么声音呢?10岁的人生,要听父母的训诫。虽然很多儿女都嫌父母太唠叨了。一般小儿女并不喜欢听到唠叨的声音,其实父母的唠叨声里,蕴藏了多少的爱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家长都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父母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花尽了心思,到头来孩子却问题百出,让父母伤透了脑筋;有些父母看上去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付出,然而孩子却很优秀。教育是深奥的,深奥到让家长摸不透;教育是简单的,简单到父母“不用怎么管”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两则新闻案例: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张女士问: 我的儿子今年已上五年级,迷恋电视卡通片,常常不做作业没完没了地看电视,成绩明显下降,视力也不好,我们说了多次,一点效果也没有,真不知该怎么办?张女士: 孩子迷恋电视卡通片,毫无节制地看电视,确实会影响学习和视力。关键是父母要帮助引导孩子学会看电视。你的孩子已是五年级了,他有自尊心,光靠禁止或批评并不能奏效。是否可以试着用以下方法。 1.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卡通片,规定每天看半小时或40分钟,如能控制好,双休日可增加时间,如控制不好,则要减时间。 2.父母要充分相信、鼓励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了信心,意志也就会坚强起来,控制力也会提高,慢慢地孩子既能完成作业又学会有节制地看电视。 3.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讨论片中内容,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不宠是福     
如今家长宠子女已成为今天一种社会病——有家长乱给零用钱的,且理由十足:咱小时候穷,没钱花,现在富了,该让孩子花点了;有家长心甘情愿当孩子的“保姆”,“服务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甚至每天派小轿车接送孩子上学下学(其中不乏公车私用),且振振有辞:哪个父母不爱自已的孩子?有家长“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吸烟、喝酒、打麻将,且轻描淡写地说:玩玩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父母甚至不惜以权谋私为子女谋利益,且有恃无恐:有权不用,这不是傻瓜么!有的家长随着手头钱的不断增加,宠法也日益升级,如有大款的孩子到日本去走一圈,有不少人竟大把大把地花钱,有的竟花掉了二三万元人民币。诸如此类的宠,害莫大焉!如有一个家长,乱给孩子零用钱,结果吊高了孩子的胃口,最后孩子竟干出了拦路抢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孩子耷拉着脑袋听,就是父母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父母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这中间哪有一点意思是去听孩子的心里话呢?在这种情景下,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了父母的话,那只能说明孩子在爱父母,在了解父母,绝不能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另外,就拿我们自身来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中小学时期是播种的季节,稚嫩的心灵需要适时、适度的雨露的滋润与阳光的照耀。父母的教育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谈谈家教的“变”术。变虚为实。家长常教导孩子读书要专心,学习要认真,做事要有恒心等等,这些学习品质在一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对孩子经常唠叨,不一定会有成效,有时还可能引起反感。因为他们并不是不懂得这力面的道理,只是感到空阔无凭,无法落实。要使教育落到实处,家长就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式,使“操练”清晰而有序地进行。例如,传统教育中的书法训练就是一种“操练”的好形式:练书法要身正、心  相似文献   

20.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意识不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