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几年前第一次前往拉萨时.从格尔木搭长途班车.在颠簸的青藏线上走了一天一夜.半夜时翻过念青唐古拉山.冰峰雪原中一道车灯照亮的孤独的路仿佛通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当我在正午时进入拉萨城时,阳光明彻得好像要晒穿一切事物了,我眯着眼睛站在八廓街一间家庭旅馆的庭院里,白得耀眼的墙上黑色的窗框强烈地震撼着我的感官。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一种无法用逻辑或理性来廓清的体验.从此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不俗   《世界》2008,(12):170-170
众所周知.在藏区无论住巴郎学还是亚宾馆.都不会按照性别来给你区分房间。我不知道应该管这种态度叫作原始还是释然.但拉萨的坊间八卦也因此多了起来。我曾和一赖房钱的北京妞同宿一屋,半夜感觉有柔软的东西顺着我的肚子向上抚摸.幻想艳遇将至.一抓之下才发现是只硕大的耗子.吓得腹泻好几天。也听说有一洁癖台湾女和一大男子主义韩国男分到一个房间.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两人用闽南语和高丽话吼了一宿.次日清晨分别被抬进了拉萨医院。  相似文献   

3.
拉萨“搭的”真方便! 我站在喜玛拉雅饭店的大门口,用不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坐上了一辆“的士”真方便!这是我多年后重返拉萨的第一个感觉。 拉萨出租车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儿。80年代初,拉萨交通还很闭塞,道路多是土路而且狭窄,市民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直到80年代中期,拉萨才有了两条公交线路。进入90年代,拉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而且变宽变长了。 拉萨城区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随着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孙缨 《风景名胜》2013,(3):172-173
拉萨的一晚让人感觉舒适安逸。早上,胖子穿一件翠蓝的长衣来见我,我换上白色麻布小西装,我们准备在拉萨城里好好享受一下清晨的微风,午后的酥油茶。早餐厅里,我们和阿原见面了。阿原是我们的朋友,现在一直在拉萨工作,我们一路行程多亏他的策划。他已经为我们定了明天布达拉宫的门票,这样,我们的行程基本都安排妥当,后天让次仁开一趟纳木错,就可以胜利返回了。他后来抱歉地和胖子说,他只有上午几个小时陪我们玩一下,因为今天有一班  相似文献   

5.
尼姑高小花     
尼姑来住院时已经剃了光头,头上烧了9个香疤,因为用香灰止血,有些感染,其中两个甚至在流脓。香疤大小不一,并不整齐漂亮。我给她清理创伤,用碘酒消毒、再敷上抗生素。我问她,烧的时候痛不痛,是和尚还是尼姑干的,她说不怎么痛,是一个高僧剃度的。她穿着一件尼姑的棉袄,紫红色,没有一粒扣子,我以为是羊毛的,旁边一个女疯子说,那不是羊毛,是人造毛。她的名字不叫智能或静虚,当然我肯定她不叫妙玉和灭绝,  相似文献   

6.
去西藏     
去年暑假我谢绝了同学们去昆明游览世博园的邀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踏上了桂林至成都的火车。到成都以后,我改乘汽车再上拉萨。一路上风尘仆仆,难免有旅途孤独之感。可对西藏的向往,依然战胜了身心疲备。经过6天的车厢生活,终于捱到心中的圣地——拉萨。 刚走下汽车,就感觉眼中的拉萨与想象中的拉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少了内陆都市街道的喧哗,多了边陲小镇的清静。拉萨城里的面孔似乎都是陌生的。偶尔有一两个汉人打我身旁经过,我都会客气地对他们点头致  相似文献   

7.
尼姑闲谭     
正作为旧时"三姑六婆"之一的尼姑,无论是在古小说中,还是在戏曲舞台上,不乏她们的身影与形象。我对尼姑的了解,实可追溯到在家乡的儿童时代。犹忆儿时生活在故乡越地的一个小镇,濒河而居,河岸对面就有一座尼姑庵,乡里人通常称之为"庵堂"。尽管横扫"四旧"之余,泥塑菩萨像或被拆毁,或被杂乱堆置一室,尼姑大多还俗,庵堂也已改作他用,面目全非,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听说庵堂这一称谓,且对庵堂中的尼姑有了好奇之心。在越剧的传统剧目中,有一出《庵堂认母》,故事出自《玉蜻蜓》中  相似文献   

8.
迁移     
“我叫索娜央吉.今年74岁了.我老家是工布(林芝地区)那边的.10岁的时候到拉萨。刚到拉萨的时候,在我眼里.拉萨很繁华.拉萨也很凄凉,我看到琉璃桥下到处是污水和大便.脏得不行。乞丐和流浪汉晚上睡在桥底下,我看到过有冻死饿死的人挺在那里,好心的人在尸体上挂上一条哈达.  相似文献   

9.
在拉萨的英语角第一次见到马弗,他是当时唯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参与者,对活动帮助很大。得知他在拉萨当外教后,感觉身份独特便有了这篇采访。言谈间感觉到他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历产生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在西藏的日子对他也意义深刻。我是在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一个非常小的镇子里长大的,小时候从没想过会在中国呆那么久。大学我学了英语专业,毕业后我有机会去非洲旅行,这之后就喜欢上了生活在各地,这总有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似文献   

10.
忘情的“迪斯科” 在拉萨凉爽的盛夏时节,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穿的很少,通常是背心加短裤出没在拉萨的各条街巷、餐馆和寺院。他们总是自由自在,说笑着大步流星或悠然自得。每每凝视他们,我心里总是阵阵酸楚,他们好比无羁的风,而我和我家乡的大多数人,也许今生只能生死一处。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家在昌都的察雅。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一直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那时候新年对我的最大的意义就是穿上新衣服,吃许多平日里不常见的好东西,然后就是有足够多得时间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后来,我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在拉萨工作的父母把我接走了。从那以后,我只回老家过了几次新年,尽管为数不多,但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与拉萨不同的节日风俗和氛围。  相似文献   

12.
在拉萨不算兴旺的书市上,近期飘来一股清闲、悦目的馨香。一本装祯淡雅的散文集《生命的颜色》,成为一时抢手的书籍。在拉萨朵森格路的一家书社里,抽出一本集子翻看,白玛娜珍的名字,便跃然纸上。因为是同行,所以我对白玛娜珍以及她的作品,相识已久,关注已久,也是感佩已久。让我感到荣幸的是,白玛娜珍最近又送给我一本《生命的颜色》,并且签上了她的名字。一连几天挑灯品读,使我感慨白玛娜珍散文的优美、灵秀、细腻和她对生活的坦诚。不由得,开始敲起键盘,向读者介绍白玛娜珍及她的创作历程。作为一个雪域青年女作家,从作品的…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在拉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用自己的摄影镜头,记录了民主改革前西藏的一些真实画面。当时我有机会在拉萨和拉萨以外的地区进行采访,祖国雪域高原的迷人风光使我深深陶醉,流连忘返。我拍摄过喜玛拉雅山高峻挺拔的雪峰,拍摄过雅鲁藏布江喷...  相似文献   

14.
    
我相信,我已有很久没见到白了。我问画家,有白这种颜色吗? 画李正在用小号笔画一些小碎花,他让我看了他的调色板,那上面脏兮兮的,不好看。然后我盯住画布,发现所有的白在画布上,已被染上了玫瑰色与天蓝色,这儿没有白。我问农民,有白这种颜色吗? 农民告诉我,棉花长出来第一天是白的,以后就渐渐变色,他认为棉花是白加上尘土的颜色。  相似文献   

15.
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势高,天气冷,拉萨全年平均气温只有7.5度,藏北更是零下2度左右,穿的问题当然就显得更具体,更迫切了。这里自古不产棉麻,又难以种桑养蚕。穿的东西,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是毛皮和氆氇。 氆氇是用羊毛家织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 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在西藏的时候,看到从城镇到农村,从前藏到后藏,从林芝到昌都,几乎所有男女老幼,都穿氆氇缝制的  相似文献   

16.
微笑     
每次去拉萨,一定会选择很早或很晚的时候在八角街上逛逛。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拉萨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那些深夜刚刚抵达的朝圣客,叩着长头,面目平静。每次看见他们,我都会感动。我说不出这种感动来自何方。我有很多在内地的朋友,每次都忍不住向我打听拉萨是个怎样的城市。每一次,我都无法准确地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感受。因为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并不比我们更多,虽然我不断描绘这个城市,不断描绘整个西藏,但那个古老的西藏却是隐形的。  相似文献   

17.
冯宁 《东方收藏》2021,(4):16-19
五彩指的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它是釉上彩中的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因彩在釉上,用手抚摸,有凸起的感觉,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二三种颜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较早实物为明成化年制。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说蟋蟀叫起来好听。其实呢,很早很早以前,蚯蚓叫起来比蟋蟀还要好听哩。当年,东海边上的一座小山上,有个尼姑庵,庵里住着一个老尼姑,一个小尼姑。尼姑苦哇,一天到晚关在庵里念经。念些什么经?小尼姑糊里糊涂,老尼姑也讲不清楚。庵外万紫千红,百鸟啼呜,小尼姑多  相似文献   

19.
陈钟华 《文史博览》2005,(12):58-60
神秘的拉萨总是吸引着“驴友们“(注:网络语言,特指参加自助旅行爱好者之间的称谓,来源于“旅”友谐音)。的目光,去拉萨的行程也是年前就计划好了的.但以怎样的路线和方式进去,却一直踌躇未定。当然.坐上飞机直飞拉萨无疑是最省事的了.这种点对点的旅游方式一直是一般旅游观光客的首选。我作为一名老资格的“野驴”,如果也以这样的方式进去.自己也觉得有失“野驴”水准.无颜面对天下“驴友”。  相似文献   

20.
在我老家油菜坡那地方,人们习惯把衣服称为衣裳,包括褂子、裤子、衬衣等等。从小到大,我记不清我穿过多少件衣裳,但有几件,我永远难以忘怀。那几件衣裳都是在我离开老家之前穿的,离今天至少也有20多年了,但它们的样子和颜色,我都记得一清二楚,仿佛我昨天还穿着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