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萨迦寺冬季护法神舞张鹰每年藏历十二月一日是后藏人的新年,西藏民间称为农民年,因为后藏地区多以农耕为主,每年十二月过后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所以这一带就将新年移到藏历十二月一日。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后藏地区一大习俗。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自然成了后藏...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堆谐?     
如果把“堆谐”直译过来的话,它的意思是“堆地方的歌舞”;还有一种名叫“堆巴谐”的,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堆地方人们的歌舞”。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两者的意思并无太大差异,但实际上堆谐与堆巴谐是指流行于西藏不同地区的、源流上相同而又存在音乐风格与曲目差异的民间歌舞。堆,是古代西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人们把西藏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包括林芝、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把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阿里以东的地区)称为后藏。前藏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气候条件等各方面都优于后藏地区。318国道从东向西南横穿西藏,是联系前后藏的主要交通要道,它从拉萨出发经樟木口岸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段称中尼公路。  相似文献   

4.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如阿里人自称“兑巴’、后藏人R称“藏巴’、前藏人自称“卫”、昌都以东的人自称“康巴”,还有“安多吐”,“喜绒哇”“工布哇”等等。虽然分布地域广,但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为藏民族所认同,他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轮回”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会再投生的。所以,他们对逝者都很恭敬,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习俗加以安葬…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所有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洛萨”(新年),“洛萨”为藏历新年初一。由于藏历历算的特殊,每年的新年与阳历相比较,差距较大。但一般来讲,每逢藏历“新年”几乎是在开春之际。哈勒在他的《西藏七年》中写到:“眼看春色满园。三月已经来了,本月四日起便是新年节庆——所有西藏节日中最大的一个,一闹便是三礼拜”。尽管藏历“新年”是最为重要和最为隆重的节日,但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同,西藏后藏地区和一些农区和牧区并不会由于新年的到来而重视这  相似文献   

6.
后藏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川秀美、风景独特、庙宇林立,珠穆朗玛峰雄奇伟岸,扎什伦布寺金碧辉煌。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域文化、数不胜数的旅游景区、厚重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宾朋友人。 后藏是一片富饶多彩的田园,这个旧时的西藏粮仓,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农牧产品、土特产品丰富,民族手工业、旅游纪念品厂、藏医药业、金银器作坊等各业兴盛,如今又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前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振翅欲飞。 为了让世人了解后藏,置身后藏的高山大川,观赏藏巴(后藏…  相似文献   

7.
后藏日喀则,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5月的后藏大地,冬小麦已经冒出头来,绿绿的一片。而在连片的温室里,各种各样的菜蔬瓜果,有的已经成熟,有的露出嫩绿的新芽,散发着清新的芬芳。复苏的季节里,阡陌纵横,沃野千里的后藏大地,到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8.
在班禅驻锡地的后藏地区,有两座造型独特、堪称佛塔造型艺术之绝的姊妹金塔,这就是被俗称为十万佛塔的江孜白居寺塔(又称大菩提塔)和昂仁县日吾其金塔。其所以称其为姊妹塔,是因为两塔的外观型制及内部构造大体相同,大小也接近,且同处于后藏地区。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藏传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的多姿多彩,也是藏族人民对祖国文化宝库的又一贡献。现在,白居寺塔已经为人知了,日吾其金塔却由于地处偏远,不在交通主干线附近,所以多少年以来,仍如同一个云中仙女,“藏在深闺人未识”。去年深秋,笔者因赴藏筹备西藏地方志的启动工作…  相似文献   

9.
婚姻对一个人是一生当中的头等大事,在西藏举行婚礼的方式各地方有所不同,而现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婚礼交织着现代与传统,颇具民族特色。笔者由于工作之便来到了后藏重镇——日喀则,并有幸参加了一次朋友的婚礼庆典,现将笔者在日喀则婚礼的所见所闻,做一简单的叙述。 在后藏重镇日喀则,即便是最简单的婚礼也要化  相似文献   

10.
锅庄考略     
西藏历来享有“歌舞的海洋”之美誉,锅庄做为歌舞海洋深处的一颗璀璨的丽珠,略考其中很有必要。 “锅庄”又称“果卓”其探源文字倒不多见。据考证,在敦煌石窟和吐蕃碑石中倒依稀可寻:“锅庄与盟誓有关”,然而却仅此而已。 我们知道,凡是舞蹈都是人体的艺术,伸展与灵活  相似文献   

11.
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1617年~1682年)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出身于明末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宗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霍尔顿都饶登曾担任当时西藏的帕竹地方政权的宗本,其母贡噶拉则出身于后藏浪卡子宗的贵族家庭。其父母的婚姻是由当时已实际控制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后藏的第悉藏巴所促成的。在阿旺洛桑嘉措幼年时,琼结地  相似文献   

12.
1727年6月18日,阿尔布鼐、隆布鼐、扎尔鼐等在拉萨大昭寺利用噶伦会议之机杀害康济鼐,并派兵到后藏追杀颇罗鼐。颇罗鼐在后藏联合阿里总管噶西鼐等,率后藏及阿里精兵数千人,与阿尔布鼐等人宣战,史称卫藏战争。从18世纪西藏社会全局来看,卫藏战争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是长时间的各类矛盾积累后爆发的产物,也是当时西藏的各种社会矛盾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纵观卫藏战争前夕的种种矛盾,客观分析爆发卫藏战争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藏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到这旅游,除了名不虚传的众多宫殿和寺庙必去无疑外,休闲时转热闹的八廓街,逛名种民族手工艺品商店当然是非常好的欣赏和采购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娱乐场所“朗玛歌舞厅”,也是游客们一定要去坐一坐的地方。“朗玛”是藏文音译,原是旧西藏贵族上层阶级欣赏的一种宫廷歌舞,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朗玛厅在拉萨等西藏其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12,(6):16-16
你可能去过西藏.或正在前往.但走马观花看到的远不是西藏……野人大峡谷的野人传说、喜马拉雅深处的世外桃源、令人灵魂战粟的“转山“、神秘的梗舞和谐钦……一妻多夫的奇特习俗.高山夏尔巴人的生活样貌……李初初历经七年时间到达了西藏几乎大部分常人难以抵达的区域,深入藏东.藏南、藏北以及阿里后藏地区的诸多雪山、峡谷、湖泊、寺庙及村落.探寻西藏不为人知的神秘、大美之地.详细记录了西藏当地人的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展现了一个不为众多人所知的真实的,美丽的、神秘的西藏。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称西藏为卫藏,卫是指拉萨地区;藏是指日喀则地区;即前藏与后藏。拉萨是前藏的首府,而日喀则是后藏的首府。拉萨是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而日喀则是历代班惮大帅的驻锡地。两者都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拉萨有席蜇蚌寺,日喀则有座扎什伦布寺,两者都是藏传佛教中六大寺庙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传统藏棋     
这是一种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娱乐用具。这一娱乐的形成和发展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只见到五百年前撰写的藏族历史书籍中称其为“赤”或“折”,是“男儿九种竞技”中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原古人相互追逐和降伏凶猛野兽,还有人类步入阶级社会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等。这一娱乐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卫藏地区称之为“王棋”或“围王棋”,后藏地区称为“虎羊争斗”,在安都地区称其为“定棋”。下面就略谈卫藏地区的王棋。  相似文献   

17.
阿细跳月     
“跳月”是我国西南云、贵地区彝、苗、壮、布依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中的“阿细跳月”独具特色,名闻遐迩。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民间歌舞,又称:“跳乐”、“打跳”、“打歌”、“跳歌”等。其来源,有这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烧了九天九夜,地面被烧得滚烫。阿细人扑打大火,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大火终于扑灭了,人们歌舞欢庆,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着脚跳起来,便形成了“跳月”的舞蹈动作。后来发展为群众性节日喜庆歌舞,并成为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歌  相似文献   

18.
雪域歌舞     
雪域歌舞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份。不算史前社会,有字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雪域歌舞大体可分为两大支系:即民间歌舞支系和宗教舞蹈支系;从类别上看则可分四大类型:即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宗教舞蹈。这两系四类舞蹈在西藏各个地区,又有各自具体的形态特征。本仅介绍几种有特色的西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9.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学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后藏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岁未年初,记者来到西藏最大的粮仓——后藏日喀则地区采访。尽管正是农闲时节.田野里一片枯黄.但当我们走进一户户农家,走进蔬菜大棚,或苗圃,或采石场,感受到的是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各地农牧民正以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的增收渠道正在逐渐拓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