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63年1月,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赵潜德同在林芝工作的门巴族姑娘罗布央宗结婚,最后偕妻子到墨脱县办学,完成了从大学、中学到小学教师的人生抉择,凭借55年来对门巴族妻子和她家乡深情的大爱,诠释了门巴族好女婿的高尚品质;1985年,退伍军人陈全银同珞巴族姑娘措珍结婚后,为让珞巴族老爷爷、妻子和儿女有饭吃,主动放弃达木珞巴民族乡聘用副乡长岗位,依旧回到珞巴族村寨当农民,在村里开垦了第一块稻田,教村民深耕细作,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珞巴村寨,谱写了一曲珞汉民族团结之歌。  相似文献   

2.
和藏族、门巴族一样,珞巴族也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从遥远的古代起,他们就生息于喜马似雅山东南,现中国西藏境内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县最为集中。千百年来,珞巴人始终保持荷与门巴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相处及交融,  相似文献   

3.
西藏门巴族聚居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的门隅地区,因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历史上被宗教徒称为“培域吉莫穹”、意为“隐秘的乐园”。还有一部分门巴族园历史上东迁而与珞巴族比邻定居于墨脱。也处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而将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相接处切割南流的峡谷纵横封闭而成的孤岛地区。这种地理环境决定  相似文献   

4.
正迭部属于青藏高原型游牧文化区域。目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藏族以及门巴族和珞巴族。迭部是藏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的宗教地域文化。迭部民间工艺迭部境内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壁画、酥油花、木偶、泥塑、木刻等,而且主要集中于佛教寺院。壁画各佛教寺院经堂的内壁、  相似文献   

5.
珞巴族主要聚居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西藏墨脱县,人口约6000人,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以打猎为生,生活习惯与当地藏族、门巴族居民大致相同。墨脱县交通不便,他们极少和外界接触,年轻人也几乎没离开过家乡,风俗习惯和一些生活用具都是许久以前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五颜六色的色彩,构成了我们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在服装的设计中,色彩则起到了感官上一目了然的作用,因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是颜色,其次是服装的结构造型,最后才是面料的质地和加工工艺,因此服装色彩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着眼于色彩与服装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出发,来阐述服装色彩情感因素的历史作用、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及服装设计中色彩和其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世代聚居着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创造灿烂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9类63个小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2个,自治区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名。  相似文献   

8.
动态讯     
《西藏人文地理》2014,(4):20-21
4 6月14日,西藏七地(市)特色民族服饰首次在拉萨集中公展,100余件(套)人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服饰以及歌舞戏曲服饰,吸引了西藏各族各界市民群众以及众多游客流连其间。西藏地域辽阔,千百年来,藏、珞巴、门巴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蕴含着藏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传统服饰,是西藏非遗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与封闭、落后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只要你走上雪域高原,穿梭于高原各民族的村落之间,就会被这里崭新的气象所感染。记者日前驱车数干公里,造访西藏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重点探访了喜马拉雅山区门巴族、珞巴族及夏尔巴人、橙人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情况,实地见证了西藏基层农牧区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最为推崇的服装,从寻常百姓到社会名媛都对旗袍喜爱有加。在她们端庄秀丽的背后,是南京的本帮和红帮裁缝师傅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将海派旗袍的设计元素融进南京时装,兴起辉煌灿烂的"旗袍改良"之风,成为近代中国女装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旗袍材质各异,有珍贵的纱绸,也有大众化的“南京土布”。南京土布在清末民初时就已名扬四海.其材质一般为棉布.是一种用粗棉线织成的呈深黄褐色或紫色的平纹布,主要产在江南农村。生产最多的可能还是上海浦东一带.最先是由黄道婆从南方传过来.进而推至江南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04,(5):61-64
缂丝是一种以特殊方法织成的丝织品种,桑蚕丝为原料,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摹到经纱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挖织而成,因而表现力极强,称之为“通经断纬”。乾隆盛世,国强民富,经济高度发展,缂丝技术达到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采访手记     
正我有过3次到波密进行文化调查的经历,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无意间进入了门巴族、珞巴族文化研究领域,绕不开存在了上千年的波密嘎朗王朝历史;2015年初,我参与西藏自治区外宣丛书林芝卷的写作,当写到波密县时,嘎朗王朝依旧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4月,我撰写《藏王故里》一书,再次直面嘎朗王朝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以鱼兽肉为生,因此赫哲人早年穿的服装,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人因居住地区不同,穿戴亦有差异。居住在松花江中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主要用狍、鹿皮做衣服;用鱼皮做衣服的少。用兽皮做衣服,坚固耐穿,又挡风御寒。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多用鱼皮做衣服,用兽皮做衣服的少。此外,还用鱼兽皮做御寒的鞋、手闷子,用狐、貉皮做帽子。他们“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貉帽狐裘,衣服多用鱼皮,而沿以色布,边缀铜铃。”  相似文献   

14.
了解西藏文化的百页窗──《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读后格勒西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神奇土地。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冒着各种风险闯人这片朝圣的“净土”,试图去调查,去了解,去探索,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留下的仍然是一个“神秘的...  相似文献   

15.
接到《西藏民俗》副主编张宗显先生电话:“请您给我们谈谈门巴族马文化吧。”顿时,一首赞美马的门巴族“萨玛”酒歌,犹如闪电,在我心的旷野上空闪过: 我们新市上的西宁马, 驰骋如同春季里的风、 金鹿、母鹿,任我驾驭。 我答应了,就谈谈门巴族歌谣中的马文化情结。 马,实在不是门隅的“土产”。门巴族是山地民族。  相似文献   

16.
僜人,生活在西藏边境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时,因种种原因没有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但其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与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确有不同,因而长期称之为僜人。僜人,与其他中华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承的美丽动人故事,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僜人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来自西藏自治区的28名代表,满载着全区23万多名党员和300多万各族群众的期盼与嘱托,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参加了十八大。其中,基层代表10人,藏族17人,门巴族、珞巴族各1人,女性7人。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各条战线,把藏族儿女的风采和面貌真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8.
珞巴族作为我国的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我国许多学者就珞巴族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查阅,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读书     
正莲花遗梦简介《莲花遗梦》是一本口述记录,口述者冀文正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位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最艰险地段的汉人,其足迹遍及"麦克马洪线"以南如今仍被印度非法占领的大峡谷地段,是大动荡年代亲身见证我国墨脱县珞巴族、门巴族历史和文化演变的枢纽人物。冀文正最早搜集、整理和提出珞渝文化这个概念,多次的考察探险经历都拍摄了照片,与口述记录、游记手稿相互参照,触摸历史,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期,英军进攻非洲的布尔。布尔人的战斗能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如英军,为了战胜强敌,布尔人根据山地草木的颜色特点,把衣服改成与草木颜色相近似的绿色服装,武器也涂上绿色,然后埋伏在丛林里。而英军穿的是很显眼的红色军服。布尔人很远就可以用武器瞄准英军,而英军寻找对方的目标却很困难,结果英军遭到惨败。英军吸取了这个教训,把红色军服改成暗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