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佳 《湖南文史》2012,(5):40-40
最近杜甫忽然成了网络名人,一系列“杜甫很忙”的恶搞图片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图片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忙得不可开交,让观者哭笑不得。杜甫生前的确很忙,可他从没工夫去忙这些劳什子,“诗圣”和我们常人一样,忙得更多的是实在普通不过的东西:生计。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9,(8)
杜甫草堂在成都新西门外浣花溪畔,出城过百花潭,经青羊宫,沿溪上溯不远的地方。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末,杜甫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来到了成都浣花溪畔的浣花溪寺。第二年春(唐肃宗七元元年),杜甫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他在这里住到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5月,率家乘舟东下,永久离开了草堂。他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在这五年半的时间里,除去他去梓州、閬州的一年零九个月,杜甫在草堂实际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但这块地方后来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相似文献   

3.
杜甫活了59岁,除"诗人"外,他还有官二代、公务员等身份。这些都不算,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就是美食家——笔下美食如林。这不是妄言乱说。首先,杜甫家世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世代"奉儒为官,未坠素业"。杜甫在各地也有不少房宅田园,朋友赠送也不少。这是杜甫成为美食家  相似文献   

4.
正《杜甫与秦陇文化论集》为2016年8月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杜甫与秦陇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与会学者围绕着杜甫流寓秦州、寓居同谷期间的创作,结合秦陇文化背景,探讨杜甫的家国情怀与杜诗的当代价值。论文集共选入论文21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杜甫在秦州和同谷期间诗歌创作的讨论,以及杜甫与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为”诗圣” ,其诗被誉为”诗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 ,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 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为了纪念他 ,纷纷修庙建祠 ,筑冢葬衣 ,以扬其品行。颂其功德。慰其魂灵。仅杜甫墓全国就有 8处之多 ,其中湖北襄阳。湖南耒阳。陕西富县。陕西华州。湖南平江。河南偃师。河南巩义。四川成都等均有一座。时越千载 ,岁月悠悠 ,而今杜甫魂归何处。尚能安否。我第二次拜谒巩义杜甫陵园的时候 ,是在2 0 0 0年仲春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这里仍然是芳草萋萋 ,树木森森…  相似文献   

6.
张佳 《文史月刊》2011,(6):18-18
公元770年,大诗人杜甫乘船在湘江一带飘泊时,突然遇到洪水暴涨,被阻滞于来阳县(今属湖南省)境内,并且断了粮。老诗人一连好几天揭不开锅,来阳县聂县令得知,派人送去许多牛肉白酒,杜甫十分高兴,饱餐之后,当即写了一首五言长诗十三韵,作为答谢。可是很不幸,没几天,杜甫竟突然去世了,年仅59岁。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杜甫的诗篇传诵千古,影响了后代无数诗人,贏得了从古到今广大人民的敬爱。《旧唐书·杜甫传》称"甫有集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六十  相似文献   

8.
杜甫草堂     
《文物》1977,(2)
成都市西南郊浣花溪畔,一片葱翠茂密的园林中,掩映着一座静穆的祠宇,这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杜甫草堂。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下层官僚的家庭里。他二十岁以后曾经漫游过吴、越、齐、赵,之后就在长安定居了十年。唐肃宗乾元二  相似文献   

9.
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12,(19):14-17
继前阵子"杜甫很忙"之后,广大网友再次发挥了自娱自乐的网络吐槽精神,开始调侃包大人了。"包大人很忙"成为最近网友热议的热点,各式各样包大人的段子传遍网络,包大人躺着中"黑"枪了。与上一次恶搞杜甫激怒了专家一样,这一次调侃包大人,同样激怒了一些包公研究者。不娱乐无关注的现象出现导致不但是我们历史被篡改,古人被调侃,连带着对历史文化的扭曲遗忘。"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  相似文献   

11.
蓬溪发现杜甫诗文李全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陈列和曾枣庄先生的专著《杜甫在四川》一书,展示了唐代诗圣杜甫在四川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杜甫(712年—770年)自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由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大历三年(768年)正月出罚,在四川生活了十...  相似文献   

12.
康硕 《神州》2013,(2):1-1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身世命运与唐代大诗人杜甫颇为相似。郑板桥也十分推崇杜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学观,其诗作也自觉地学习杜诗,读其诗者不难发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貌,郑板桥的诗作都深受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杜甫对绘画有着敏锐的感悟能力。他用"动"字对画进行品评,这与历代画论有神合之处,因此论画者往往把杜甫的题画诗当作画论看待,将杜甫题画诗中的"骨"与谢赫六法的"骨法用笔"等同起来了,在"干惟画肉不画骨"上产生了误解。其实,杜甫的"骨"是他心目中英雄的象征。杜甫评画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单纯的绘画。因此,杜甫欣赏韩干的画技,但不欣赏韩干画的肥马。  相似文献   

14.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杜甫《登高》将国破家亡的愁苦及其命运坎坷、蹉跎岁月的悲慨蕴含其中,愁情与秋景水乳交融。"万里悲秋常作客"一联更集杜甫八重之悲,《登高》当属杜甫第一愁诗,甚至可以说是千古第一愁诗。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杜甫對夔州風物的書寫,已超越傳達個人美感的"山水"或"風景"等話語,須以漢語和杜詩中另一詞語"山河"來發顯其中"抒情史詩"之意味。然而,"山河"並非完全獨立於"山水"之外,而是與"山水"概念相互交織。詩人或自此地當下之"山水"而拓向千年萬里之"山河",或自廣袤的山河圖景起筆,而置峽中山水景物於其中。而被詩人賦予特殊性格的夔州秋峽,則更深地透顯"山水""山河"的相互交織。作爲中國詩歌一個肇始於東晉的傳統的傳承者,杜甫的夔州詩中亦不乏以輕靈柔潤之筆書寫的山水。本文以羈棲夔州的杜甫面臨其生命末期的一次危機和"啓蒙或創始事件"爲基點,探討詩人筆下具陰柔之美的山水如何在其危機中引導啓悟和超越。這一探討同時展示出中國文學中一個隱秘的譜系。  相似文献   

18.
《元史》中有順帝至元三年"謚唐杜甫爲文貞"的記載,本文基於對元代大量文獻包括方志的考察,首先,對請謚人也速達兒的身世作了考證,指出他是蒙古後裔,曾爲官三朝,致仕時升授秘書大監,最後歸隱於四川果山。其次,通過對也速達兒在同一時期主持的其他文教事業的調查,説明他爲杜甫請得謚號,與他立學宫、建書院、遍行東南收書以及鑄禮器等一系列壯舉是同步進行的,這在當時就是一個引人矚目的文化事件。再次,通過對請謚與追謚的時代背景的多方面考察,説明爲杜甫請謚,與順帝朝罷免伯顔這一極其重要的政治事件有關,並關涉元代後期的文化重建。最後,通過對虞集、貢師泰等一批文士,在也速答兒請謚杜甫及大興文教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的考察,説明這一請謚及追謚在元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相似文献   

19.
从晚唐以来,人们给予杜甫"诗史"、"诗圣"和"集大成者"之美誉,其实质都是集中在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到了清代,性灵派领袖袁枚独树一帜,高举"情"的大旗,认为杜甫是天性多情之人,并对杜甫之情的多重内涵赋予了新的解释。显然,袁枚把关注的焦点从诗歌转向了诗人本身。这种评论对后人,尤其是梁启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袁枚对杜甫的评论使"情圣"之称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20.
“江海之志”、“独往之愿”,是杜甫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认和追求,伴其一生,至老弥笃。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人们多强调杜甫“致君尧舜”的一面。这种研究格局,无论是就杜甫文化心态的认识,还是对杜诗深层意蕴的理解,都显得软片面,不够深刻。本文认为、杜甫的“独往之愿”,反映了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与“致君尧舜”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价值体系,且在其文化心态中与后者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杜甫的“独往之愿”.来源于道家、道教和怫教三大文化思潮。据现有资料,杜甫萌生“独往之愿”是在他第一次漫游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