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的大局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的宽广胸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上海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抗日战争初期到安徽临时省会六安,担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同时担任第五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常委兼秘书。他在安徽期间,在解决战时财政困难和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南京沦陷后不久,日军进犯安徽,安徽境内宁芜、津浦、淮南铁路沿线的城镇先后失守,安徽成为抗日前线。国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却纷纷逃避。1937年冬,安徽省政府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汪精卫经昆明出国叛逃,是否与龙云有关。历来说法不一。龙云说与自己无关,汪派人士则说龙云“完全同意”汪精卫的“和平运动”。龙云对待汪精卫出逃事件.既不敢得罪蒋介石,又不能不应付汪精卫,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汪精卫的出逃是蒋、汪上演的“双簧戏”,至少是蒋介石“网开一面”的结果,龙云并不知情。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争,曾一度使这一地区成为新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反映了美苏在远东又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全面研究国共和美苏这一时期在东北的斗争,有助于深入理解战后初期美、苏在远东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早日形成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于1937年2月至9月先后同国民党代表进行了五轮谈判。尽管谈判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基本上执行了持久抗战的军事战方针,这一方针对指导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有一个从战役持久到战略持久的发展过程,其转变是被迫的。而且,国民党的持久战略,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有关战时及战后初期中法关系,中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于国际关系论著中加以评说,但鉴于大都并非专题研究,论述不免欠全面、深入.其实,这一时期的中法关系相当曲折、复杂,实非线性分析与研究所能诠释.本文在参考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法间几次重大事件,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客观评价印度支那对中法关系的影响及两国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4)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很快掀起了全面抗战的高潮,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战场,正是这场关系民族存亡伟大战争的主要战场。自从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密切注视着山西战场的局势。1937年9月,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渡过黄河,来到山西抗日前线。邓小平一到太原,先期到达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就把他找去,要他担任刚刚成立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的八路军代表,并立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第五战区负责鲁南到浦口一线津浦路的抗战。一九三八年初,国民党桂系军队曾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战场阻滞北上进攻的日军达四个月之久,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指挥台儿庄战斗解除了后顾之忧。本文根据有关史料,试对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作一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12.
1938年春,地处豫南的潢川县已经笼罩着战争气氛。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开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青年军团来到潢川,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文化界人士臧克家、金山等也在其中,他们住在北城西下坡。那时,我正在潢川县立南海小学上三年级。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44万字,89元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经历了从内战到国际冷战的转变过程。作者认为,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全书资料丰富,不仅有美国对华外交官员的报告、电文,还有中苏联系的俄文原始电文。全书用史料呈  相似文献   

14.
张皓 《安徽史学》2006,3(6):69-75
在国共两党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了战犯问题.无论是战犯名单的公布、严惩战犯原则的提出,还是北平和谈中关于这一原则的灵活执行及对桂系的争取,都是为了击破国民党政府的"和谈"攻势及企图,明确战争责任,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指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综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要想完整地说明抗战期间的国共关系,很难把目光仅仅局限在1937—1945年这8年时间,因为这8年之所以能够有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特殊形态的国共关系,是从1936年国共两党秘密接触开始的,而这种关系的结束,又是到1946年才最终结束了的。这也就是说,谈抗战期间的国共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整个过程。当然,既然是国共关系,就不完全等同于“国共合作”,因为合作一词实在无法完全涵盖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所有重大问题。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本文概述的研究时限当从1936年起到1946年止,讨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正"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冲突的一个大爆发点,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探究"皖南事变"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有助于考察当时国共关系的真实状况。"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来,初期双方合作虽使两党关系改善但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心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全面抗战初期就有国民党将领宋希濂、戴笠、蒋鼎文等致电蒋介石,称共产党借此  相似文献   

18.
合作与冲突始终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风雨同行。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携手御侮,但政党之间的分歧仍然侵蚀着国共两党合作的肌体,加剧了国共之间的权力博弈。陇东事件发轫于国共两党对陇东统战县域的争夺,根源于共产党寻求发展与国民党必欲遏制之间的碰撞。陇东事件是经蒋介石默许,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具体策划,国民党陇东当局实际执行的一次试探共产党合作底线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摩擦行动。冲突的发生虽夹杂着国民党地方当局对中共力量发展的疑惧及其对重庆政权意图的主观臆测,但总体上是沿着国民党"限共、溶共、反共"的轨道运行,冲突的发展也未逾越甘肃省政府既定之"地方化"的解决范畴,国共双方交涉最终陷于蒋介石推脱责任,甘肃省政府居中调停,陇东署县政府承担一定责任,交涉双方相互指责的扯皮之中。  相似文献   

19.
由任贵祥、赵红英合著的《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一书 ,近日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之一。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特别是自 2 0年代以来的 70年间 ,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 ,“两岸关系”的研究被视为禁区 ,特别是华侨与国共关系的研究一直成为空白。近年来 ,两岸关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不少专家学者涉足此领域。该书的两位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华侨问题的研究。该书就一个世纪以来 ,华侨与国共关系这一较新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海外华侨华人与先后主宰中国政治舞台的国共两党有…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开始谋求联合中国一致对付日本,在援华抗日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援助中国,这些援助是真诚的、具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性质的,对中国抗日战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