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升 《安徽史学》2000,(2):18-24
陈名夏(1601~1654年)字百史(伯史),江苏溧阳人,清初贰臣,官至大学士;又为复社眉目,有文才,诗文颇佳,尤擅制艺;后以南党党魁,主张“留头发,复衣冠”被处绞。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安徽桐城人,“明末四公子”之一,交游广泛,博学多才,入清后避乱岭南,参加抗清活动;回乡后誓不仕清,入天界寺为僧;后病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两人于明朝为挚友,又为儿女亲家;入清后所走道路迥异,但来往仍未断绝,尤其是他们家人一直保持较密切的来往。研究两人的交往可以为我们研究清初贰臣与遗民的普遍关系,提供一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10)
<正>傅山(1607~1684年)初字青竹,后字青主,又字侨山,别署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号啬庐;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晚称老蘖禅。山西阳曲人,一作太原人。傅山诗书画印俱佳,书法真草隶篆尽皆上品,尤精篆刻。傅山的作品目前最多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其行草书巨幅立轴,据传有350余幅,然其精致的手卷和册页并不多见。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本徐世昌旧藏的《傅山四体书册》,将傅山的四体书法尽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历时20年、1万多小时,只为教一帮对生活绝望,甚至想要轻生的残疾人写作;有人说他是个“傻子”,他的学生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字都不认得几个,能教出个啥?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只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帮助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他就是张大诺,被称为“全世界培养残疾人作家最多的人”。  相似文献   

4.
蟠螭纹起源很早,盛行于战国,“蟠”意为“伏”、“曲屈”。《杨子太玄经》:“龙蟠于泥”,此处蟠作动词“伏”字解。古代有人把蟠螭列人虺类,也有人认为是龙子,也有人称为黄龙,议论纷纭。蟠的意义在这里作匍伏解。  相似文献   

5.
李渔(1610~1680年),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诗人、小说家和美学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清顺治末年,移家金陵(南京)。李渔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他一生著述丰富,有戏曲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表述有很多,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个唯一的解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世人对孔子的“仁”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譹訛;有人认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譺訛;有人认为“仁者,爱人”譻訛……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六堡茶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欢,很多茶友特别是北方茶友对这个"堡"字颇有疑问:何为"六堡"?"六堡"之堡何意?"六堡"这个堡字该怎么念?有人认为这个"堡"为军事防守构筑之城堡,有人认为是土筑的小城或村镇,更有人认为是一个里程单位,或与"铺"通假,作驿站,念做"pù"(北方多用作地名)。据笔者考据,这些用法都不是六堡这个"堡"  相似文献   

8.
一、释简20、191有字作要要释文、字表未隶定①、刘钊先生释为《集韵》之“”。他认为此字上部与山器“”字所从之“”同为“”字是对的,楷化后的与字所从之同形不同源。〈说文〉部:“,物不届。从,声。,古文,又部:“,草器也。从性,贵声。,古文,象形,《论语》日:“有荷而过孔氏之门”按不象。许说有误码率,应侯钟“遗”字所从之“贵”作。上部之“”,象双手振作物有所赐与之形,即误码关送,训与之“遗”的初文,《说文》所引古本《论语》用借故为,今本作。贵字本义变当为赐与,“物不贱也”是后起义。准此,上揭简文两形元…  相似文献   

9.
姜昆二三事     
说起姜昆,大家都很熟悉。他创作和表演了近百段脍炙人口的相声,是广大观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家。 姜昆和我素有交往,生活中的姜昆也不乏幽默。姜昆的书法很有特点,像他的性格一样:诙谐洒脱。他常常爱写的 是,一个大大的“酒”字,既形象又具其书法功底。他把“酒”字写得像只酒瓮,三点水像滴下来的酒。“酒”字的下面又有几行小字:“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有人劝会耍赖,天黑以前得回来”。既风趣又颇有寓意。 姜昆有部“公爵”私家车,牌照是“京01-1444”,当我问他为什么用这么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时,他又反问我:…  相似文献   

10.
文坛上有些纷争内情复杂,一波三折,长期疑云不散.“敬隐渔误作‘洪乔’”,便是一例.灵凤怨用典洪乔,古代两晋时人,性殷名羡,洪乔为其字,曾仕至豫章太守.据《世说新语·任诞》载:“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入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人因此而称不可信托的寄书人为“洪乔”.有人还以这一故实入诗,曰;“书来莫附洪乔便,只道经年一字无.”(马臻《送江西熊履善茂才之金陵》)  相似文献   

11.
从《左传》的史学思想看其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是记载春秋及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古籍,其作者是谁?众说纷坛,历来争议颇大。学术界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左丘明作,又有人认为与左丘明无关;2、子夏的门人作;3、吴起等人作,又有人认为吴起作而与左丘明无关;4、刘歆伪作。拙著《吴起传》①曾就《左传》的成书过程论述过其作者。②我认为,从总体上看,即从《左传》成书过程与作者的关系看:《左传》的作者不只一人,也非一世之作,而是有一个相当的过程。当是草创于春秋后期的左丘明,经数传而至战国初期的吴起。他一边传授,又一边整理而成书。在此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  相似文献   

12.
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相似文献   

13.
849.7佛见众生,皆如孩子遇慈亲,乃似疾人逢妙药。 “乃”原卷作“(?)”应为“有”字草书。敦煌写本中“有”字或作“(?)”,如伯2133《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聪明智惠(慧)人",是其例。原录作“乃”不确。下文:“又缘如来队仗入赴毗耶,众生忻仰。问如何队仗,念大圣维摩菩萨。” (页852)“如何”之“如”原卷本作“(?)”,亦当录作“有”字。 849.8 群臣舞蹈,天子除行。 “除”项校作“徐”。按:原卷本作“徐”。 849.8白毫五彩里礼如来,紫磨千光小瞧于(相)好。 “瞧”原卷实作“瞻”,应据改。下文:“金色光中瞻相好,玉毫香里礼千回。” (页855)亦“瞻”“礼”对偶,可参证。“于” (繁体作“於”)原卷作  相似文献   

14.
周刃 《收藏家》2005,(9):46-52
俞明,字滌烦,一作滌凡,又字镜人。浙江湖州人。关于俞明的生辰,一作1884年,一作1885年。曾见其画上有一方朱文印“镜人生甲申寅月之初”,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的生辰是清光绪十年甲申,即1884年。他的卒年一般认为是1935年,仅《艺林年鉴》作1936年。朵云轩2002春季拍卖会预展中我见到一件俞明的《酣睡图》,上面有褚德彝长题,因为此题跋的重要性,故不惜篇幅予以抄录:“此俞滁烦遗画也。滁烦为予友语霜从子,辛亥予自燕至沪,始晤君于语霜寓中,时年逋二十余,  相似文献   

15.
赵姝孺  曹宇 《神州》2013,(20):17-17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雨果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人物,每个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接受着读者对他(她)们的是非评判。一直以来,人们对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道貌岸然,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也有人认为“克罗德也是个悲剧人物,他既是宗教罪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畸形产物。”“而我认为,克罗德的人格具有多面性,是一个善恶并存的、值得怜悯的特殊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三羊、青羊、黄羊镜铭新考刘航宁在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某些铜镜上,有“三羊作镜”、“青羊作镜”、“黄羊作镜”的铭文,也就是人们称谓的“三羊镜”、“青羊镜”、“黄羊镜”。这些镜铭究为何意?有人认为是人名或商号;有人从“三羊作镜”的铭辞出发,认为“羊”通...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曾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18.
“文革”期间,范用在一次批斗中被打断了肋骨。他到医院求治.坐在诊室外等候,此时.传来护士的高声大喊:“饭桶!”没人应答,护士再叫:“饭桶!”范用猛然醒悟.想到可能是护上把“用”字看成了“同”字,连忙大声答应:“有!”屋里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有人能起这样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20.
李文  张丽娇 《神州》2013,(20):30-30
一、前言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表述有很多,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却没有给世人留下一个唯一的解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世人对孔子的“仁”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为仁”①;有人认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②;有人认为“仁者,爱人”③……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要把握住一种思想的内涵,就必须先把握住这种思想的核心,只要把握住了这种思想的根本核心,就可以“本立而道生”进而掌握住它的全部含义。那么,“仁”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忠恕”。从孔子和曾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他思想体系进行的唯一一次阐述,可见孔子认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忠恕”。对于忠恕。孔子又分别加以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忠”的表述,也是“仁”的积极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恕的表述,也是“仁”的消极面。忠就是要竭尽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恕则是要常怀包容博爱之心,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忠”与“恕”一个是针对人生理想,一个是针对社会关系;一个是“达者”方可到达之境,一个是“穷者”也应保留的气质;一个是仁的积极面的体现,一个是仁的消极面的体现。他们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了孔子“仁”的核心。下面,笔者将从“忠”和“恕”这两方面对“仁”的本质核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