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平  杨富学 《西夏研究》2022,(4):93-100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白殿绘塑配置如出一辙,由此或可推断托林寺白殿与东千佛洞第2窟前室壁画受同一宗教仪轨影响下而成;中心柱两侧度母具有14世纪的夏鲁风格特点;药师佛与施甘露度母下方的饿鬼出现南宋风俗画中的婴戏形象;窟中壁画以蓝青绿色为主,与西夏石窟以红(土红)为主的格调相悖,却与元代崇尚蓝青绿色的基本色调相符;水月观音侍从的衣冠道教元素增多,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和洪洞广胜下寺的道教、佛教壁画有诸多近似之处。凡此种种,皆可为此窟之元代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张宝玺 《丝绸之路》2011,(18):85-87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瓜州东千佛洞的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有坛城图,以总摄全窟,现多已残。惟第2、第6窟完整,第5窟窟顶坛城大多残去,尚留部分可供考察,第4、7窟全部残去。另外,第5窟中心柱一侧(即左甬道内)的一幅坛城图虽漫漶不清,但尚且完整。  相似文献   

3.
瓜州东千佛洞石窟创建于西夏,藏密图像占一半以上。本文仅就坛城图作一考释。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坛城图,以总摄全窟,多已残去。  相似文献   

4.
张善庆 《华夏考古》2012,(3):127-135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现存法华造像一铺,释迦佛、多宝佛以及右胁侍文殊菩萨皆有榜题,唯独左胁侍菩萨题记漶灭不清。此文根据其他石窟材料,将这身造像考订为观世音菩萨,并就图像模式来源和成立的义理基础做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中心柱南北侧两铺对称的壁画。首先,依据印藏佛教艺术的脉络,将具有波罗(Pāla)风格、过去被判定为男尊的主尊重订为《纳塘百法》(sNar thang brgya rtsa)与《宝源百法》(Rin‘byung brgya rtsa)中所收的施宝度母。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发现"西夏文化圈共有4件施宝度母或观音作品,但几无西藏本土所作。在梳理施宝观音与度母在印度、尼泊尔的脉络后,提出成对出现的两铺度母"甘露施饿鬼"和"七宝施贫儿"的情节,乃是唐代密教千手观音信仰在8-13世纪的产物,作者由此考证了此组像所据经典及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相似文献   

8.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9.
拉弦乐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乐器正式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系统门类,但由于拉弦乐器在历史上的使用和记载相对零散,导致目前学术界对拉弦乐器缺乏系统性研究。榆林窟第3窟、第10窟和东千佛洞第7窟壁画中出现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作为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对它们进行分析、溯源和归类,不仅可以为拉弦类乐器的研究补充相应的材料,而且能够为我国民族乐器史的梳理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罗炤 《文物》2004,(11)
《文物》2003年第9期刊载的《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的调查》 ,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简报。但该文图一三的说明“K1东壁壁画所绘金刚界曼荼罗 (坛城 )” ,可能有误。我认为 ,该文图一三绘的不是密教金刚界的曼荼罗 ,而是胎藏界的曼荼罗。其中央三重圆轮所绘的是胎藏界中台八叶院 :中心圆轮绘胎藏界毗卢遮那佛 (大日如来 ) ,第二重圆轮八瓣莲花中分别绘四佛和四菩萨的三昧耶宝 ,第三重圆轮绘四佛和四菩萨———毗卢遮那佛下方 (前方 )绘的是东方宝幢 (Ratnaketu)佛 ,右方 (右臂之外 )绘的应是南方开敷华王 (Samkusmitar仭j…  相似文献   

12.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中心塔柱右面,绘画内容丰富,涵盖七佛、十方诸佛、弥勒菩萨、释迦多宝并坐以及释迦牟尼十方分身诸佛等题材.其依据大概是连眉禅师昙摩蜜多翻译的《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它们与该经记载的坐禅忏悔等活动密切相连.但是因为具体的忏仪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对其具体功能不甚明了.这种局面在天台宗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制定以后得到了改观.通过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图像集中应用于忏仪中的奉请、赞叹和礼佛三科中,其功能就是表示行者所奉请的诸佛与菩萨已经莅临道场并要接受行者的供养.  相似文献   

13.
张先堂 《丝绸之路》2011,(18):83-85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是建于西夏时期的一个规模较大的洞窟,其中保留有供养人图像。本文主要在前人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对东干佛洞第2窟供养人身份作了考析,认为第2窟甬道南壁供养人身份为西夏时期瓜州地方的男性武官。北壁供养人则为其女性家眷。  相似文献   

14.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31号洞窟壁画内容极为丰富,虽然经过宗教的冲突、外国探险家的切割、文革的破坏,但是从剩余的壁画内容仍然可以窥见诸多历史信息。本刊第6期详细介绍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31号窟顶部、南侧正壁、东侧墙壁、西侧墙壁、中部佛坛壁画内容。本期将结合洞窟现状和绘画技法,分析其历史时代,进而探讨其艺术来源。  相似文献   

15.
宁晴 《敦煌学辑刊》2016,(4):104-113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戒律,为汉传佛教的僧人与《四分律》一同受持的大乘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菩萨戒经典、大乘布萨文、菩萨戒牒等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也有流行。论文认为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壁画中高僧传授戒律画,主室窟顶赴会佛及千佛图像、南北壁下部的菩萨屏风画与东壁门两侧独特的文殊变与普贤变等图像内容是对敦煌大乘佛教菩萨戒自誓得戒、忏悔等思想的生动反映,而第196窟即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代表性洞窟。  相似文献   

16.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清理简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5,(8)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城东40多公里的木头沟河谷西岸断崖上,是吐鲁番地区保存洞窟最多、壁画较好、建筑形式多样的一处石窟群。窟群南距著名的高昌故城约10公里,始凿于麴氏高昌时期(499年—640年)。唐初称为  相似文献   

17.
黄夏 《敦煌学辑刊》2021,2(2):72-86
浚县千佛洞造像位于河南鹤壁市东部,现存两窟造像与少量摩崖造像,1号、2号窟内的造像保存基本完好.千佛洞1号窟北壁造像的中尊身后表现有五十二躯菩萨像,在中尊身后有五十二菩萨,可判断其主题为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像.通过千佛洞1号窟内的小型造像龛的造像铭,推定其完成于唐永隆年间(680-681),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的袁弘勣洞、万佛洞等造像有密切的图像关联.  相似文献   

18.
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是大理国时期的密教仪式文本,其中记述了佛、菩萨、金刚(明王)等几十种尊圣的启请次第。经过录文、整理发现,该写经绝大部分次第内容与汉地密教经轨有关。尤其通过对比不空所传相关经轨,显示出该写经受不空所传金刚界教法的影响至深,说明了该写经与唐代密教文献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从而折射出唐密在大理国的遗存。通过对该写经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大理密教总体上属于汉地密教在云南的传播,是汉地密教经轨在大理的流布,是中国中古时期汉地密教的一个流脉。  相似文献   

19.
一、新样文殊的来源及其流传一九七五年十月,敦煌文物研究所将莫高窟第220窟的重层甬道整体搬迁,使底层完好的壁画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素材。新剥出的甬道北壁正中,绘文殊变一铺,两旁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和“南无救苦观世音菩萨”各一身。文殊变的下方有发愿文一篇,其词曰: 1清士弟子节度押衙守随军参谋银 2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相似文献   

20.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