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石刻的地藏菩萨造像,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刻艺精湛,很有特色,是大足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题材,甚为专家学者注目,对其研究者甚众。但因诸多因素,凡研究大足石刻的著述,对地藏造像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就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的有关问题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有关地藏的经典有关地藏的经典,见诸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菩萨仪轨》、《金刚顶经地藏菩萨念诵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仪轨》等。《地藏菩萨本愿经》,亦称《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  相似文献   

2.
四川绵阳北山院摩崖9号龛为存世最早的晚唐地藏十王龛像。对此龛构成的分析与介绍,可以推动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及此题材窟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藏,是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萨。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称他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该经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下生之前,“于二佛中间无间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并誓必尽度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情,始愿成佛。关于地藏的身世,说法不一。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的前身在过去久远劫中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
高昌与龟兹回鹘风格的佛教遗址中出现的六遭轮回图,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两道,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与早期律藏中的记载相去甚远.回鹘佛教的地狱观念深受中原地藏菩萨救赎思想的影响,而高昌回鹘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十王图》的发现为轮回思想在当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狱图像在高昌与龟兹盛行的原因除了受到佛教的地狱救赎思想影响外,还受到摩尼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回鹘在信仰佛教之前所信仰的摩尼教,也有地狱的观念,佛教的十王思想与摩尼教的冥府思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赖文英 《敦煌学辑刊》2013,1(1):119-129
"法界"是华严义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华严造像——法界人中像,被赋予的重要象征意义即是"法界"。菩萨遍入法界救拔众生,是华严行者的广大行愿,也是法界人中像传达的重要讯息。唐代法界人中像与药师佛、地藏菩萨产生或对应、或组合的关联,反映出华严救度思想与当时的思想潮流相结合,将华严的教化具体融入法界,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更符合华严法界的意义。此一发展让法界人中像的图像意涵更为明确,也使法界人中像定位为卢舍那佛的性格更为彰显。榆林25窟卢舍那佛虽以大日如来形象呈现,但与药师佛、地藏菩萨的组合,与法界人中像所传达的概念一脉相承,就是华严法界的救度思想。  相似文献   

7.
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飞天、魔鬼以及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各种经变故事,除此之外,在河南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尚存着其它石窟罕见的一种造像题材一一优填王造像。一、优填王造像的缘起关于优填王造像的故事,佛教典籍《增一阿含经》、《观佛三昧经》、《法显传》、《释迦谱》、《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6,(2)
《大藏新纂卍续藏》收录的《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宣扬药王菩萨以法力治愈痘患,极有可能是流传于贵阳周围的一部伪经。经前有王阳明所作的《药王菩萨化珠保命真经序》,失收于各版本的《王文成全书》、《王阳明全集》。序文应该是王阳明被贬贵阳、读到《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后所作,撰写时间应在正德五年(1510)初至赴三月庐陵县任之前。王阳明在序文中承认《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对于痘患的治疗作用,并刊刻此经和建立寺庙供奉药王菩萨,这些方面都直接证实了王阳明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0,(4)
<正>敦煌藏经洞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是占绝大部分的佛典,还是其他种类文献,普遍有首题与尾题两个题目,此点展卷可知。首题、尾题,顾名思义,就是一部文献有两个题目,正文之前者为"首题",正文之后者为"尾题"。首题、尾题与正文三者构成整体,首、尾题之间的正文可以是一部完整作品,也可以是多卷作品之一卷,前者如:S.6644首题作"略抄本",尾题作"略抄本一卷";上图062首题为"佛说地藏菩萨经",尾题为"佛说地藏菩萨经一卷"。后者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主流意识和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以地藏、道明和闵公组合而成的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是地藏菩萨图像的一个重大转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唐代九华山僧人金地藏的神化和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地藏菩萨图像发展演进的内在需要。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地藏信仰彻底的本土化、人间化,也意味着地藏菩萨图像经由本土化、人间化的进程而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2.
《地狱变相》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中。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画有《地狱变相》。据《益州名画录》记载,成都的寺院壁画中,曾有不少知名画家所作的《地狱变相》,可惜都毁于历代的战火中。《地狱变相》的内容不是反映某一部佛经,而是几部佛经中有关地狱内容的综合产物。 在四川摩崖造像中,根据现在的考察资料,《地狱变相》龛的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数已风化残毁,现在还能见其概貌的有以下几处。  相似文献   

13.
石窑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石窑村北,由两窟组成,时代为北宋晚期至金初期。造像题材主要有文殊、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十王像,释迦涅槃图、佛塔,十六罗汉像等四种陕北地区常见的石窟造像组合,反映了战乱时期民众祈望借助神佛的法力来结束战乱,恢复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心愿,为研究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俄藏敦煌文献中有一件编号为Дх00234《圣地游记述》文书,由于残缺过甚,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过必要的研究。本文根据文书中所用计程单位由延、所记佛行菩萨道处、佛足迹石等圣迹所提供的微弱信息,对文书的年代、记载区域进行了考释,基本确定Дх00234《圣地游记述》就是失传的王玄策撰写的《中天竺国行记》的残卷。  相似文献   

16.
佛母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并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诸佛。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六载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可见,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样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式。佛母的形象多为寂静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经》规定其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  相似文献   

17.
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经》。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并有补充润色。玄奘所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鸠摩罗什所译《杂譬喻经》《大智度论》及《大庄严论经》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写卷中"九色鹿王"之名,借用了九色鹿救度溺水人故事中主角的名称,与佛典中"菩萨鹿王"的记载相结合,传达了因果报应和舍身布施的宗教含义。  相似文献   

18.
郭俊叶 《华夏考古》2011,(4):116-119,130;I0016
地藏十王是唐宋以后在民间比较流行的一种信仰,大约定型于唐代后期。本文对敦煌晚唐时期的“地藏十王”图像尤其是莫高窟第8窟新发现的图像做了介绍,并认为它们对于研究此种信仰早期流布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龛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安岳圣泉寺中的地藏十王龛像作了详细介绍,论及地藏十五龛像的状况及独特价值.认为其雕造时代应属五代,但表达更为精深.此龛构图的回旋特点,与四川绵阳北山院第9号晚唐地藏十王龛像有接近之处.通过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在四川与重庆地区地藏十王题材至少可分为三个环系,即绵阳与资中的晚唐龛像、内江与安岳并大足部分五代龛像、大足所存北宋及南宋龛像.  相似文献   

20.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许多的相关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变反映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龟兹石窟早期奉行唯礼释迦的观念,菩萨是佛修行阶段的身份,声闻是佛的弟子,辟支佛是自证成道的修行者。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菩萨、缘觉和声闻不具备的。公元7世纪以后,汉传大乘佛教传入龟兹,龟兹石窟中,反映多佛、十方佛以及菩萨代佛传法度人等大乘观念图像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