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黎勤  李凌 《炎黄春秋》2005,(4):7-11
1946年5月4日,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由冯友兰教授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几句话把联大作为民主堡垒的特点作了精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月刊》2012,(10):49-53
在中国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1938年至1946年,为躲避日军的战火,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渡西迁,来到云南昆明市,合并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爆发后,原在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临时大学在长沙驻有半年,又奉命迁往云南昆明。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直到1946年北方三所大学分别回到原来的校址办学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方平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开封两地举行。冯友兰先生(1895—1990...  相似文献   

5.
坐落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东北角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是为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纪念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并作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坚力量的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名楠同志,因病于1999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丁名楠同志1917年6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38年10月至1945年9月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学系、历史系,清华大学(昆明)研究院学习。抗战胜利后,赴台参加接收台湾和台湾光复后的重建工作。1945年10月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助理秘书,1946年2月至1947年3月任台南县曾文区区长。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浙江大学史地研究室工作。1949年9月再入清华大学研…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在昆明成立的一所流亡大学,人才辈出,如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土就是当时的学生,科技界还有许多名流都出自该校,可算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苑。  相似文献   

8.
长沙放不下平静的书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是由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西南联大校歌》的头两句,高度概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在抗战期间,从平津逃亡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又从长沙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召开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学术讨论会6月6日至9日,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召开了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校、院、系及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各省、市的代表对川大考古专业35年来,坚持以“博学、奋进、求...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西南分会第六届年会综述王雷华录1997年7月20—24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西南分会第六届年会在四川联合大学召开,来自西南师大、重庆师院、云南民院、贵州师大、四川师大、四川师院、四川教育学院、四川联大等11所高校的20...  相似文献   

11.
闻黎明 《江淮文史》2014,(2):142-159
正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因为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动缘起、政策制定、编制概况、作用意义等,进行过广泛研究。本文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对象,透过这面镜子,展现中国教育界在抗战时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黎勤、李凌《龙云与民主堡垒西南联大》(《炎黄春秋》2005年第四期)一文,曾提到两件文献,一是1940年4月在西南联大教务会议上,全体教授通过一封致教育部的公函;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可惜无法详引全文。正巧,美国艺文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先生八十六岁撰就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的《师友丛忆》有此两文。前文用何院士的话说,乃“措辞说理俱臻至妙”的公“函”。后文则是“文情并茂、事理明通、遣词叙事、融古烁今、铭文形韵、典雅铿锵的‘至文’”。现将何院士有关对冯友兰先生之回忆转载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青年远征军,是中国知识青年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具体体现,它在补充兵员、改善军队素质、提高作战能力、满足中美英军队对日作战需要、保证战争顺利运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考察对象,就其在这次从军运动中产生过哪些问题、进行过哪些思考、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青年从...  相似文献   

14.
刘晶波:新中国第一位幼教博士蒋永华,胡德惠1997年6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贻芳报告厅内。身着博士服、硕士服的146名学子。齐声吟唱激越、雄壮的南师大校歌。“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揭开了南师大一年一度的博士、硕士学历授...  相似文献   

15.
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全面抗战爆发的特殊背景下,共同成立的以征集、保存、整理中日战事史料为主要工作的学术组织。抗战胜利后,这一组织先后成为北平图书馆及北京图书馆的内设机构,继续存在。但因为时局变化、经费不足和人员短缺,尤其是抗战主题热度的消退,这一机构在经历了1945年至1947年的复员与北返、1947年至1949年的恢复与停顿,1949年至1951年的维持与隐退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1951年11月正式结束。数十份国家图书馆档案记录了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16.
闻立树 《百年潮》2009,(11):47-51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刺殉难后,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聘请教务长黄钰生(子坚)教授、总务长沈履(葬斋)教授、训导长查良钊(勉仲)教授、历史系主任雷海宗(伯伦)教授、哲学系贺麟(自昭)教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丧葬抚恤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闻黎明将大学教授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群体集中了知识分子的精华,也不仅因为教授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遍布各个领域的弟子对社会施以诸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它就是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国立两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战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中闪耀着进取勃兴的生命之光,孕育了无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的高端精英,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西南联大的师资尤其是文学院的"海归"师资群体,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是联大灵魂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7月1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日本华人教授会议联合主办,日本公益财团法人东华教育文化交流财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卢沟桥事变80周年"如何跨越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京明治学院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如何跨越战争留下的障碍——来自历史研究前沿的信息",来自中日两国的21位学者发表了研究成果。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和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