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阳”布     
“蒙阳”布高4.3厘米,宽2.5厘米,重3.65克。面文左右并列古篆两字,背有竖弦三条,无文字。此布制作精美,无锈蚀,背部微现青绿色,其余为古铜原色,故文字极清晰。此布右首一字作(?),从(?)从下。《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莫狄切。”今俗作幂。又《说文》:“(?)、重覆也。从(?)一。莫保切。”此两字形状接近,读音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头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古文。”《说文》:“(?)、覆也,从(?)豕。莫江切。”按《汗简》豕作(?),亥作(?)或(?)。豕、亥两字在六国文字中形式相同。《说文》:“(?)、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故亥、豕古文为同一字。《汗简》:“(?)”为蒙字,注:“出朱育集字”。此字从冃从亥与从  相似文献   

2.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3.
端平钱为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 所铸。有铜、铁两种。铜钱有元宝、通宝、重宝之分。一般是重宝较少。铁钱有元宝、通宝,多为折五、折十大钱、幕皆有著文,而小平、折二钱则较少。四川端平铁钱,背文繁多而复杂,亦和其他地区端平铁钱相似,多为元宝、通宝折五大钱。现分述如次: 一、端平通宝:币文为直读的“端平通宝”铁钱,其背文有“惠伍”二字,即邛州惠民监(在今蒲江、邛崃两县间的大塘镇) 所铸的当五铁钱。其纪范则分东西两系,每系又分上、中、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包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相似文献   

5.
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树青 《收藏家》2000,(4):45-46
1998年12月,河北廊坊文物商店大城县收购站购到盐山县农民旧藏成古思皇帝圣旨牌一件。牌银质,文字鎏金,故称金牌。长方板状,四角抹圆.右上角残缺。上端中部有一圆形穿孔,孔两侧各镶凸起箍环,经穿带磨光,微有遗痕。牌长21.7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用”二字。此契丹文处于《燕北录》及《书史汇要·文制》,译为宜速、走  相似文献   

6.
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辨郭若愚1992年第四期《中国钱币》发表张宏林《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一文,我读了之后,觉得此钱是一枚臆造伪钱,因陈说理由,和同志们共同商讨。一、此钱(指咸丰通宝背满汉文浙字小平样钱,以下同)面“咸丰通宝”隶书四字对读,其文字风格和“咸丰通宝”背满文宝福局的小平钱完全一样。“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小平钱一般径为2.5厘米,较此钱略小。但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有小平铁钱,也有铁母,钱径为2.7厘米,较此钱为大(图版见马批《历代古钱图说》2508枚)。今举铁母实物为例:(如图)面“咸丰通宝”隶书四字对读,背穿左右满文宝福。径2.72,面穿0.57,背穿0.72,厚0.21厘米,重8.8克。和此钱比较(见附表),两者文字风格和制造规格完全相同,铁母钱径较此钱略大。但铁母钱厚0.21厘米,重8.8克,而此钱厚0.31厘米,重8.2克,此钱较铁母钱厚三分之一却反而较母钱轻0.6克,这是不对的,可能该文报导的重量测得不够准确。二、此钱和咸丰通宝满文宝福局小平铁母线的文字风格及制作规格完全相同,而背文却为满汉文宝浙局,这是不可能的。宝浙局的咸丰钱有宝浙局的风格,其满汉文浙字的版式有当十、二十  相似文献   

7.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载谢世平同志的《介绍两枚周元通宝样钱》一文中说:一枚钱背有“飞龙戏珠”,另一枚“背穿上是一尊手持拂尘的坐像”,“经鉴定上列二品为铜制样钱”。又说:“五代后周时期用铜制‘样钱’,而且钱背制有‘龙’、‘佛’图案。”对于这一论断,实不敢苟同。笔者详察刊出的二枚被称作为“样钱”的“周元通宝”原拓墨本,拙见以为它不是样钱,而是后铸的厌胜钱。今不揣粗浅,求正于钱币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说“至”     
《殷契粹编》一五九○片辞云:"贞(?)三(?)"。(?)字郭沫若同志隶定为(?),无释。今得三证知是至字的倒书。一、《殷虚文字甲编》一七九○片"贞至□(?),吉"。此片至字的箭头向下,下一横略残,字作(?),是"至"字的正书,内容与《粹编》一五九○片完全相同。二、卜辞习见"雉((?))众"或作"雄((?))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裕民通宝”背“一分”铜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面文“裕民通宝”四字对读,钱文仿宋体,“通”为三角头双点通。背面穿右为“一分”二字,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  相似文献   

11.
姣姣者 (图 1 )。2 乾道元宝 :楷书折二、直径 2 7、穿 7、厚2毫米 ,重 5 5克。背穿下“松” ,并另外多了一个穿右“松”。此为仅见品 (图 2 )。3 乾道元宝 :折二楷书 ,工整紧凑 ,直径2 9 2、穿 6 7、厚 2 2毫米、重 8 1 3克。背穿上“裕” ,背穿下也多了一个“裕”字。“裕”字较扁大 (图 3)。4 淳熙元宝 :折二楷书 ,粗犷有力 ,直径2 8、穿 7、厚 2 3毫米、重 7克。背穿上“同” ,穿下也有一个“同”字 ,系新见品 (图 4)。5 淳熙元宝 :楷兼隶、折二小字 ,广穿 ,直径 2 8、穿 8、厚 1 5毫米 ,重 4 5克。背穿上篆书“泉”字清晰有力 ,为…  相似文献   

12.
1988年2月,笔者在一批古钱中拣选出一枚辽代“应历通宝”钱。面文隶楷相间,右旋读、素背。“历、宝”二字与丁《典》所录略异。丁《典》“历”下“日”字中横悬中,此品中横与口连接,“宝”字圆贝(图一:1)。钱径2.4,穿径0.65、郭厚0.12厘米,重4.4  相似文献   

13.
1985年高邮大运河拓宽,出土大量的南宋铁钱,品种多,版式新,珍稀品成批,出谱品甚伙。笔者对铁钱素有厚爱,近年来又征集到几枚珍稀品,特介绍于后。1乾道元宝折二。篆书,背穿上丰,《高邮出土铁钱》书上(以下皆简称书上)此枚正面“道”“元”字皆小于书上,乾字异于书上,背丰也小于书上(图1)。2乾道元宝折二楷中带隶,以楷为主,背侧同下月,而“同”字是倒的,正面四字与书上的书体也有差异(图2)。3乾道元宝小平。楷书,背穿上“同”穿下“捌”,是淳熙元宝小平同捌的模型,另一个侧面还有重轮现象,这是一个乾道淳熙两个年号在一个钱上的错版钱,所以说,…  相似文献   

14.
古陶文释丛     
释阥古陶文有图一.1 所录之字,旧无释。按此字从水,从两阜相对,应即阥字的古体。阥,《说文》无.《字》:“阥,俗阴字.”先秦文字。繁简无定则,从双阜之字与从阜者同.《说文》(即双阜)部隘,二字,篆文皆有从阜、  相似文献   

15.
大宋钱为宋理宗时所铸,理宗名昀,在位四十年,改元八次,宝庆三,绍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宝祐六,开庆一,景定五,起乙酉,终甲子。《本纪》:“宝庆元年七月乙酉,诏行大宋元宝钱。”《食货志》:“宝庆元年新钱,以大宋元宝为文。”传世“大宋元宝”铜钱,背文元、二、三,小平折二均有;铁钱:小平钱背文春、汉、定三种,穿下有年号或仰月,折三铁钱背文三、西三、泉三或利州行使。“大宋通宝”有铁制小平钱,旋读,背汉三,更有铜制“大宋通宝”楷书直读,背“当拾”大钱一  相似文献   

16.
平山中山王器字凡三十余见。此写或释年或释葉,均不可信。今案是祀字。《说文》祀字或体作禩。碧落碑"有唐五十二祀"祀字亦从異作(?),中山器(?)字显然即此字所从異字的下半部。(?)字或写作(?),字形尤为近似。中山器(?)字可能是異字的简体,假借为  相似文献   

17.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18.
春秋代布考     
春秋时期晋区域内曾铸行过一种面文为“伐”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丁福保所编《古钱大辞典》录有四品,其字形分别为:(?)、(?)、(?)、(?)。(《古钱大辞典》上编七十页)旧释“伐”,作纪功勒铭于币上解。《钱汇》谓:“古有勋劳曰勋伐,往往勒铭于钟鼎。此或亦纪功者欤?”近读李家浩同志所作《战国(弋阝)布考》(《古文学研究》第三辑一六○——一六五页)一文,颇受启发。我以为,“(戈阝)”字如可能是“(弋阝)”字,那“伐”字更可能是“代”  相似文献   

19.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20.
前些年,笔者在农村发现并收藏到一枚“道光通宝”背八年十新疆红钱。该钱直径26mm,穿经5mm,厚1.5mm,红铜质地,宽缘,铸工较精,手感细腻,面文:“道光通宝”四字,背穿上汉文“八年”两字,穿下“十”字,左右为满维文阿克苏局字样,面背字郭深峻、布局严谨。该钱为清道光初期新疆阿克苏局所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