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佳 《沧桑》2013,(3):24-26
孟子"仁政"有其独特的内在理路。主要表现在:以心性假设为基础,寻找"仁政"最本根的来源;以"民为邦本"为原则,设计一套"以民为本"的具体施政措施,全方位的"为民着想";肯定主体的人在"仁政"中的能动作用,形成一条隐形的施政主线;以"天下大同"为"仁政"的理想追求,构设了人类世界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仁政学说是孟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表现在孟子的"王道"主张,其中心是"以民为本"。孟子民本思想的根基是性善论,表层是仁政论,孟子在大力提倡在施仁政的同时,重民心向背,强调统治者要有善的动机,要重民意、施仁政。  相似文献   

3.
康熙自幼习王道仁政之说,在政治实践中极力推行仁政,民本思想是仁政的内核。他在相当程度上用民本思想敷政,认为"治安天下,惟期民生得所"。他认为只有、'偷切民依,思培邦本"。"使群生乐利,比屋丰盈"。为此,他首先是"制民之产"。康熙八年(1671年)他下令将十六万六千八百顷肥沃土地,"交与督抚给与原种之人,令其耕种",①作为永业。康熙十二年(1675年)下令:"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为奖励开荒,他曾动用正项钱粮给"无业之民,""置立房屋,每户两间",并给予"口粮、种子、牛具、令其开垦,即给与本人,…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修 《史学月刊》2007,1(8):17-21
孟子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而精致的体系。在确立人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设定了以仁政王天下的宏伟实践目标,规划了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的内容,通过"求放心"、"思"、养心、养气等主体的思维实践,张扬善端,实现仁政王天下的实践目的。孟子在他的实践哲学构建的过程中,凝练出高扬主体价值、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人性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导读     
<正>作为从农家走出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向重视、依靠农民,也最关心农民的疾苦。在农民性命攸关的粮食问题上,他更是力图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一再批示"减"、"免"农民负担,甚至多次直接干预中央粮食征购计划。但最终,他却支持粮食统购统销,使减轻农民税赋化为泡影。是什么原因促成毛泽东的态度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大仁政"使得他将照顾农民看作"小仁政"而最终舍弃?请看著名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6.
《文物》1974,(4)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拼命鼓吹孔孟之道——"仁政",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1970年,我部奉上级指示,配合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了对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发掘工作,受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从这个反动王朝的上层人物的陵墓建筑到每一件随葬的器物,都雄辩地说明,孔孟之流和林彪所竭力宣扬的"仁政",完全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杀害劳动人民的一把软刀子。  相似文献   

7.
李明 《沧桑》2008,(3):147-148
孔子讲求适度,偏重于理论上。孟子重视行权,多体现在实践中。战国社会形态变化加剧,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权变成为解决仁、礼冲突,两难情境的重要途径。孟子通过行权对统治阶级进谏"仁政"思想,对庶人普及"仁义礼"教育,力图维护宗法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亚圣孟子在战国时代以善辩闻名。他在与人言谈交锋中抨击诸侯征战的无道,阐发自己的"仁政"思想,教人以生活的智慧。在《滕文公》上下两篇中详细记录了孟子"好辩"的原因、方法和"辩"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9.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孟子的主张里,总有那么一种说理的偏激,而不太考虑事该怎么做,这就是一位思想家的言行。孟子在齐国,只管推销他的仁政学说,不买齐威王的账。齐威王曾馈赠他黄金百镒,他不受,弟子不理解,跑去问他,他说:齐国不用我,却馈赠于我,这是贿赂,君子能被贿赂吗?此言虽然过激,却高扬了思想者的权利。孟子懂得,与王权打交道,要"行己有耻"。思想者都是勇者,思想的巨人,哪能是行动的矮子?既然想到了仁政,就应该去实行。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亲民爱民,和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生活在金元之际的郝经,在少年时代树立了"道济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得到忽必烈的召见后,建议实行仁政和"弭兵息民"的政策,并亲赴南宋希望换得停战和平。本文将对郝经民本思想形成,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從柳宗元《武岡銘并序》一文中可窺見子厚特有"生人爲先"等政治思想,並可據以彌補史書記載唐代地理以及元和間政情缺失,又知今集本有所脫漏。本文擬校正《武岡銘并序》,兼論柳宗元之仁政及其與韓愈之異,闡明其"仁"近乎大乘佛教思想及其"慈悲"觀念。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善论及其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对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进步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轲的老巢山东邹县,有一个"亚圣府",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宣扬孔孟之道,进行思想统治的黑标本,他们把孟轲这具僵尸抬出来并加以神化,以便愚弄和欺骗人民群众,扼杀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孟轲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紧步孔丘的后尘,拚命兜售"仁政"、"王道"等复古谬论,妄图阻止历  相似文献   

15.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思想百家争鸣的纷繁乱世,诸侯割据、兼并激烈.民心的向背成为天下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主张一国之君要壮大实力,平定天下,必须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王者之仁"是民本的先决条件,"重民爱民"是民本的核心要义,"保民而王"是民本的...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精神文明、国民道德修养的传统,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两千多年前,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所建构的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德治仁政的思想体系,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于现今所倡"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晨风 《湖南文史》2013,(10):58-58
古代的帝王出于种种政治原因大赦天下,以示仁政。但通观大赦历史,罕见赦及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进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最早有民主倾向的思想家,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在左的思潮的支配下,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成为批判诋毁的对象。而孟子的仁政学说尤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被诬为“复辟倒退的一面黑旗”。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估价孟子的仁政学说,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名篇《李娃传》意在歌颂妓女李娃的"节行瑰奇",但随着荥阳生穷达生死情节又蕴含着丰富的"仁""义"思想。这一思想与作者白行简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联系紧密。安史乱后,民不聊生,仁义贫乏。时代唤起了人的良知,从皇帝到武将文臣皆立志"仁政",小说家以小说形式反映了时人对"仁""义"的追求:见义勇为的正"义"、朋友之间的友"义"、侠客的道义、男女之间的情义、人与人之间的信义、为亲人复仇的恩义、敢作敢当的勇义。  相似文献   

20.
齐宣王政绩如何,先不管他,为人好像还算老实。孟夫子要他行仁政,他没有耍花枪,做一套,说一套,把什么关心百姓疾苦、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之类的空话挂在嘴上,而是老老实实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又贪财、又好色,还行个什么仁政!倒是孟老先生与好货、好色之徒谈德政,无异与虎谋皮,让人听了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