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党内左、中、右的分化更加明显,形成了以蒋介石、戴季陶为代表的新右派,他们组织各种派别活动,攻击中国共产党,反对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夏,国民党右派“理论家”戴季陶公开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主义哲学的基础》等小册子,攻击马克思主义,反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强调团体的独占性、排它性,这些小册子成为国民党右派反共的思想武器;1925年8月国民党右派在广州  相似文献   

2.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09,(4):20-20,32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承认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共同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汉口执行部,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建立起来的国民党中央派驻中区的党务组织,为时短暂.它的历史,反映了其时国共党内合作的样态和矛盾,说明党内合作对共产党来说固然是的,但组织上的党团形式和思想理论上的分野,使党内合作这种方式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最裂,在汉口执行部的历史里能够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4.
5.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曾与中共合作,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孙中山看重的,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个当时在全国才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政治小团体,尽管他相当欣赏中共党员所具有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并不惜委以重任,然而他的基本意图只是要借助这种办法来推进国民党在组织上的发展。只要注意到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及坚持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的态度,就不难看出他绝难按照共产党人的意志改造国民党。国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孙中山在世时之所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一个重要的原因仅仅在于孙中山太过自信,并且独断独行。一旦孙中山不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难免会以相当尖锐的形式公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为唤起广大农民的觉醒和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在广州先后开办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这是广东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步骤,为以后广东农民组织自卫军和农民协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何应钦辞世已有27年了,无论今人受何应钦辞世已有年了,无论今人受什么样的立场、观点主导,以什么样的标准对黄埔军校时期的何应钦作出价值评判,都没法将他的功绩抹杀。而且可以肯定地预期,随着时光流逝和两岸关系的实质性推进,对何应钦何以成为"黄埔系的保姆",会有更深刻而具体的认知。"黄埔系"是指由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担任主官的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时期的武装基干力量,是蒋介石取得和执掌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的嫡系部队。其最初的缘起和发展、壮大,都与一个从贵州山沟里走出去传奇人物——何应钦,有不解之缘。故何应钦在国民党军政界中有"黄埔系的保姆"之称。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文章和书刊上流行这样的说法:1937年在国共两党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提出由陈诚或张发奎任新四军军长,共产党方面不同意;共产党方面提出由彭德怀或叶剑英任新四军军长,国民党方面不同意。后来才找了既不是国民党员也不是共产党员的叶挺来当新四军军长。1990年9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演义》一书中,就有这样的叙述。因是"演义",可不作准。  相似文献   

9.
“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上个世纪20年代进步青年最时髦的口号,而第一次国共合作,又为留苏带来契机。这批怀着对苏俄憧憬的青年。构成了国共两党乃至新中国的领导班底,并将所学深深栽培于中国。其中的两个人——王明与蒋经国,都给历史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开始后,经过1948年底开始的“三大战役”的较量,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已经被消灭殆尽,中共中央已经在着手部署“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方面在代总统李宗仁等桂系力量的策划下,企望能保住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向中共抛出“求和”的橄榄枝。  相似文献   

11.
说起“国共合作”,人们不能忘却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牵线搭桥的外国人——鲍罗延。他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联顾问,也是这一时期在中国具体贯彻执行共产国际决定的主要代表,在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相似文献   

12.
武昌农讲所创办于大革命高潮之中,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6年下半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农运干部到乡间去领导农民革命斗争。1926年11月毛泽东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后,即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相似文献   

13.
一场轰轰烈烈的天津镇压反革命运动从1950年10月开始至1953年8月结束,历时3年。一桩桩惊天阴谋的暴露,一件件含血冤仇的申诉,一批批敌特分子的伏法,这一切大快人心,巩固了新政权的建立,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待本文向您讲述“粉碎国庆爆炸阴谋”、“‘双十’指示颁布”、“处决敌特洗雪沉冤”、“老太太小学生抓特务”等一个个精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谢璋 《羊城今古》2002,(1):59-60
广州芳村区花地街有三间古老的祠堂——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俗称北便祠)和观潮谢公祠(俗称南便祠)。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州市郊区第一区农民协会首先在芳村中市的观潮谢公祠成立,成立那天,当年的《民国日报》有详细报道:“广州市郊区第一区农民协会经过筹备多日,已于8月15日成立开幕,是日假芳村谢家祠举行开幕典礼。”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局面,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的“党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3,(6):F0002-F0002
<正>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  相似文献   

17.
北伐前国民党在广东兼有执政党与国民革命党的双重身份,在广东农民运动中,存在冲突。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倾向于支持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以换取农民对国民革命的支持。但作为基础不牢的执政党,为维持政权稳定,国民党不敢也不能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掌控乡村政权的士绅地主阶层。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领袖采取了渐进式的农民运动发展策略,试图在革命与维稳之间维持平衡,调谐革命与执政的身份冲突。但农民运动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农民斗争的演进轨迹超出国民党领导层的预期,党政各方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农民与地主的激烈斗争中。广东革命政权完全巩固以前,左派的主张占据上风,且因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统一战争,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大体持积极态度。“中山舰事件”后,维稳的需要压倒了革命的信念,中派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态度转为消极。  相似文献   

18.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远东共产国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政策同时也促使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共产国际的决策直接指引着国共双方顺利走向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张小杰 《中国钱币》2007,6(1):12-20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直、皖、奉三大系军阀。各军阀问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因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先后组织北伐均未如愿。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并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9日,广州5万军民在东较场举行了隆重的北伐誓师典礼。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出兵北伐。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今年的1月5日,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100周年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