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嫘祖立传涉及炎黄二族为主的国家形式。龙图腾的构建,丝绸文化的创始,炎黄二族联姻等重大历史。父系社会中嫘祖文化湮没数千年。为使《岷皤既艺》(见《禹贡》)中嫘祖文化、岐伯医药,从巴蜀走向全国、世界,凝聚中华民族七千万海外华人之心。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特为嫘祖立传。  相似文献   

2.
嫘祖养蚕和桑蚕的宗教意义孙其刚一、嫘祖养蚕传说的含义嫘祖养蚕的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罗泌《路史·后纪五》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又云:“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胜。”王祯《农书》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轩辕之丘在何处,《史记》没有说明,因此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根据若干历史资料、近十余年四川省社科院旗下嫘祖文化促进会的探讨和四川发掘的物证及作者现场考证,可以证明:黄帝诞生在四川。  相似文献   

4.
1989年l1月,在河南省生产工具史学会听报告,一个专家忽然提出一个问题:“蚕丝生产工具史的阐述,要从嫘祖缫丝研究起。嫘祖究竟是哪里人?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才好。”他的结论是:“‘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轩辕本纪》)西陵氏,古代多以地为...  相似文献   

5.
黄帝婚蜀族嫘祖诞盐亭衡平一、螺祖生地西陵的探索《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正义》注:“酉陵,国名也。”后世注家皆未指明它在何处。《史记·楚世家》亦载有一西陵:“二十年,秦...  相似文献   

6.
读《巴蜀史志》2000年1期老屯的《嫘祖研究的补充意见》(下称《意见》)后,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特提出几点意见:一、赵蕤《唐碑》不避讳玄宗“隆、基”二字,证明《唐碑》确为赵蕤所撰,非《意见》所言伪作:《意见》言《唐碑》中“典礼之隆”、“奠国基”,犯了玄宗隆基之讳,断言《唐碑》为伪作,从而否定嫘祖故里在盐亭。  相似文献   

7.
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流看黄帝与嫘祖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流看黄帝与嫘祖的传说王震中在古史传说的研究中,关于黄帝与嫘祖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而过.究其原因,大概一是可供研究的资料甚为简略;二是若承认《史记》所载的黄帝与嫘祖及其后裔的关系,则势必影响传说史料中黄帝与其...  相似文献   

8.
张姓是中国的大姓,源远流长,最早一支为黄帝的直系后裔,是以官职为姓氏的。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可知,青阳就是玄嚣;他所居的“江水”,应劭云“古江国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青阳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4,(11)
盐亭是嫘祖的故里。轩辕黄帝与嫘祖圣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化,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光辉历史,巍巍父德与浓浓母爱同为炎黄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嫘祖是上古丝绸文明的开拓者。蚕丝文明实现了"中华一统富耕桑",促进了各部落各民族的大融合,"使中国以丝绸品独霸世界四千余年"。因此,"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应从黄帝嫘祖祖时代算起",她是当之无  相似文献   

10.
老屯 《巴蜀史志》2000,(1):32-32
拙作《嫘祖圣地碑判读札记》在《巴蜀史志》1999年第6期发表后,盐亭的部分嫘祖研究持有异议。  相似文献   

11.
古人称发为“乌云”,呼髻为“蟠龙”。蛰伏腾飞,或鳞或爪,龙有变化万千的姿容;巧幻离奇,瞬息即逝,云无一定的身形。龙、云二字,道尽了中国发型的丰富多采,变化万端,一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日新月异,一脉相承,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往事越千年”,这才终于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发式文化。原始人皆披发,无分男女,长发披肩,一任逍遥。黄帝时代,黄帝的妻子嫘祖第一个使用木梳,并将长梳绾成高髻而耸立头项,这才显露出女人面额两旁的鬓角,从此便开始使男女有别。夏朝以后,…  相似文献   

12.
老屯 《巴蜀史志》2000,(2):39-40
我的那篇小文《嫘祖圣地碑判读札记》发表后,蔡正邦先生写了《嫘祖圣地碑文判读札记读后感》(下称A文)予以驳斥,我只写了一篇更短的文章《嫘祖研究补充意见》作为答复,让读者自判是非。不意蔡先生又写了《嫘祖研究的补充意见的几点意见》(下称B文),言辞更加激烈,有些话已超出论题的本身。本来有了不同意见,辩论是必要的,因为辩论也是一种切磋,可以明晰平常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但辩论必经遵守规则,不然它就进行不下去。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3,(2)
佇立高原、雄视千古的三晋大地,曾经有过流金的岁月,曾经有过骄傲的时代。面对灿烂辉煌的历史,面对千帆竞发的现实,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山西如何设计未来,再创一个世人叹为观止的时代,再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采,我们为此专程访向了山西省省长胡富国。抚今追昔,胡省长情思飞扬,他如数家珍地告我们说: 我国自古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蒲州一带)、“禹都安邑”(今夏县、运城一带)的传说,都在山西南部。又说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愚公移山于阳城、精卫填海于长子、寻根问祖于洪洞……。三晋文化,引人注目。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晚期,晋国曾经以霸主地  相似文献   

14.
盐亭县发现唐代《嫘祖圣地》碑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盐亭县近年来在金鸡、高灯、古来、四桂、金孔等五个乡,发现远古桑林化石、剑齿象化石、古树、岩画、古墓群、石器,以及有关养蚕治丝发明家——黄帝元妃嫘祖的碑文、楹联、祭文、传说等材料。其中在一本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印行的《高等论说指南》书中第6页至7页,夹层破开,有1949年复抄于上的金鸡乡嫘祖山四方碑志《嫘祖圣地》。该碑志为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的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写。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从此天下有了衣饰文化.本文的主人公则因致力蚕种、制丝的改革与推广,被太湖流域人民尊为"蚕花娘娘",赢得了"当代黄道婆"、"中国乡镇企业之母"等盛誉…… 2005年8月12日,一个令纺织业界为之无比惋惜的噩耗从苏州传出,著名的女蚕丝教育家、改革家费达生以103岁高龄仙逝.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与桑蚕业的西传贺养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相传在黄帝时代,后妃嫘祖发现桑树上的蚕茧可以抽丝,便教人们“治丝蚕以供衣着”。大量考古学资料已经证实了这一传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蚕茧实物,在浙江省吴...  相似文献   

17.
《禹王书》是冯玉雷耗时四年(2017—2021)创作完成的考古玉文化长篇小说,以古史传说中的圣贤大禹及其妻脩己爱情故事为主要框架,以夏朝建立前龙山文化向西发展、影响齐家文化形成中的社会生活为大概历史背景,在玉帛之路文化系列学术考察及深入研究考古文化基础上,结合盘古开天辟地、嫘祖造丝、仓颉造字、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窜三苗于三危等众多神话故事,创造性地重述、书写大禹等治理黄河水患英雄公而忘私、九死未悔的伟大精神和丰功伟绩。《禹王书》通过小说艺术转化考古研究和学术成果,讴歌贯穿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玉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和中国精神。冯玉雷努力学习、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为玉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及公选课教学《中国玉文化》提供学术支撑,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水平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支持玉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禹王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是冯玉雷写的跋,回顾以《禹王书》为代表的玉文化小说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18.
广绣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岭南文史》2003,(4):37-40
广绣也称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名扬中外,是中华民族的一朵艺术奇葩。刺绣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根基,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刺绣历史悠久刺绣是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精美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在我国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丝、从此带来了刺绣工艺生产和发展。王充《论衡》中“刺绣之师,能缝惟裳”。所谓“绣”,文绣,《礼记》记载了只有皇帝服装才能以五色绣之。据说周代以绣文绣区别以葛布与丝帛为材的绣品。“衣以文绣”、“衣必文绣”服饰的文绣之…  相似文献   

19.
对于日本文化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仅对日本文化类型而言,至少有欧美学者的“耻感文化”、日本学者的“杂种文化”或中国学者的“多元文化”等不同表述。作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并在古代传到东亚。“和合”文化特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等道德思想,一直是东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建设东亚和谐文化的准则。而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设想当今世界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关系的冲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文化冲突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领土欲望和经济扩张等原因引起的。在21世纪,为了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应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而摈弃冷战后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