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满族研究》2006,(2):77-80
满族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有些至今还散发着进步文明的光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而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它却急剧消失和埋没;加强对满族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的搜集整理研究,具有保护文化、承载文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风民俗.是反映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众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苏北农村,有年根岁首开展“三火”活动的习俗。从除夕就开始准备年三十晚上的“元宝火”.大年初一的“开门火”,以及从年三十晚到新年正月期间的“避邪消灾火(又叫去灾火)”的材料。在社会贫穷、经济落后、科学技术又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种种祭祀活动上。而在今天,人们还在传承着某些旧时的习俗,仅仅是一种形式,但达到节日期间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展示给子孙后代是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习俗的“拔齿”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民族或一些现代居民中,常常有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的是以损伤和改变身体正常器官的方式来表现的,“拔齿”便是典型的一例。“拔齿”也称“拔牙”,日语中有“缺齿”或“欠齿”,这种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一般称之为“凿齿”或“打牙”。作为古老习俗的“拔齿”,它指的是当社会成员到一定年  相似文献   

4.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相似文献   

5.
新龙锅庄,藏语称为“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谁也说不清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只知道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那时的藏区属于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宗教活动浸透在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而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不屈的精神一又使之深深爱上歌舞,表达自己战胜大自然的坚强决心久而久之,这种宗教祈祷仪式便演变成为一种民间歌舞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又直接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及环境、习俗话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力锅庄新力锅庄古朴道或,粗扩奔放而又…  相似文献   

6.
王小婷 《民俗研究》2011,(4):95-103
避煞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丧葬习俗,流传了有2000年,历代多有记载。由于煞日的推算确定的不同方法、避煞的方式迥异等原因,因此各地避煞习俗的实际执行情况迥异。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从古代就有许多学者撰文专门否定或者批评避煞这种丧葬习俗。不过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安死”、“趋吉避凶”的文化、生活信念,不可否认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庄申 《神州》2013,(21):19-19,21
在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漫漫长河中,如果取其横截面加以研究分析,“传统”、“现代”与“人”的关系,必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与“现代”是人们不断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文明、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代表着过去的历史习俗的演变与积淀,而现代的文明、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生活方式,却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时代与潮流。人处在这两种悖论的冲突中心,一直担任着复杂的角色,而人的命运在这两种力量的交锋下,也显得无奈与身不由己,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照。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中“世民跪而吮上乳”之句 ,透视出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乳翁”风俗。早期父权意义上的产翁习俗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 ,而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它的具体形式早已摆脱了那种装模作样的卧床假产方式 ,由“产翁”演化到了“乳翁” ,强调丈夫在子女哺育中的“乳子”作用。这种“乳翁”习俗 ,还包括以男子多乳、大乳为贵吉之征的尚乳崇拜和带有乳子痕迹的男子成年仪礼 ,这也是华夏汉族有异于周边少数族产翁习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湖北处在中国大陆东西交接、南北过渡的中部地带。移民与土著杂处,明清以来,荆襄江汉为流民丛集之区,北来自陕西、山西、河南,东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南来自江西、广东。移民初期,“里自成风,家自为俗”,各以其俗为俗。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下,移民土著之间相互影响、浸染,土著按受了部分移民风习,移民带来的故地生活风习也在时间之流的冲刷下发生淡化、迁变,“聚处日久,俗亦渐同,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湖北形成了调和各地习俗的民俗文化形态,它兼容并蓄,“杂有吴越川广之风焉”,体现在人们最易感知的生活习俗上,呈现出南北混融,东西互摄的文化特征。 1 物质生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崔欣 《丝绸之路》2011,(1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吉祥”可谓人们熟知且十分喜爱的字眼,它往往喻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体的词句、对联等尤为丰富。但是最为突出的还是各种图形、标志的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一些器皿上的装饰性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些装饰性的图形逐步完善,构成具有某种寓意的标志或象征。产生相应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便出现了吉祥图案。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神州》2011,(9X):34-34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事物也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文化也在不断涌现,发展着,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渗透。当今网络给人们和社会带来许多新型的技术,但在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变更。近几年“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快速发展,“火星文”在目前是很流行的文字,很多“90后”热衷于使用此“非主流”的文字形式。“火星文”的流行有它的原因,这种文字的出现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是借鉴。还是剔除,是要慎重考虑的。  相似文献   

12.
上古吸饮与温酒习俗何驽酒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治甚至政治生活当中,历来占一库重要地位.酒不仅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欢乐,而且在历史上某些阶段对原始宗教、文学,礼制等有过重大影响,无怪提出”酒文化“的概念。我国洒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饮洒习俗也多恣多彩。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13.
从考古学看我国东北古代民族“毁器”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毁器”习俗,是早期人类产生原始宗教后,受“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观念的驱使,祭祀或葬死者时,人为的将部分盛装酒食器皿,或其它诸如生活生产用具、兵器等随葬品毁之于棺内外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文献中鲜有记载;但从近些年来,在我国东北地区考古发掘中,发现越来越多有关它及其流传的线索。许多资料证明,这种习俗的历史不仅相当久远,而且在分布范围上也相当广泛,所以有必要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死寂恐怖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探险家干脆叫它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大漠深处,却奇迹般地生存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刀朗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过着近乎“与世隔绝” 的“桃花源”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一、“丑”的原初意义。审丑意识的原初意义与死有“关”,渗杂着人们对死的畏恶感。《塔夫论·德化》有一句话,叫作“美考终而恶凶短折”。意思是:在从《尚书》开始的人们的习俗观念中,长寿或寿终正寝是美的和值得称美的生命形态,而吞噬人们生命的灾凶或人的天折、短命则是丑恶的形态了。汉代许镇又这样解释“丑”(配)说:“可恶也,从鬼。”他把“丑”同习俗观念中侵夺,害人生命的鬼较搭上了勾。于是死连同导致死的事物、阴影都在人们的忌讳、厌恶之列,都难免不是“丑”的原初成分。民俗观念中审丑意识的原初意义,还带有嗅觉感受…  相似文献   

16.
甘肃藏区地处甘青川交界的“卫藏通道”的腹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这一方土地的藏族人民,在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它在人们的观念形态的这个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各地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审美意识等各不相同。但甘肃藏区由于地理、气候、生产条件的不同,历史传统习  相似文献   

17.
嘉绒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中存在着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就是民间所称谓的“一方一俗”。在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流域居住的嘉绒藏族的习俗,既有本民族习俗的共性,又具有  相似文献   

18.
《纵横》2002,(2)
“过年”的习俗源远流长,它寄托着我中华先民祈福消灾的善良愿望,它是终年劳作的一份小憩,是沟通历史连结新旧的一座桥梁。定格在新老照片的这一个个生动的瞬间,凸现了近百年来中原地区“过年”习俗的演变。面对它们,亲爱的读者,您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9.
陈辉 《民俗研究》2011,(4):260-270
“家本位”、“祖荫下”、“差序格局”、“伦理本位”等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逻辑,但是伦理并不是生活本身,它只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关系的规则。理解生活的逻辑。还是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过日子”这个词汇能够很好地概括农民日常生活的特征。中国人一向把世俗生活看得很重,“过日子”直接对应着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和观念世界。过日子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套生存伦理,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一套生活逻辑。关中Z村的状况,展现了当地农民在强烈的家庭观念主导下如何完成家庭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生活意义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地农民以“过日子”为中心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20.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死寂恐怖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探险家干脆称它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大漠深处,却奇迹般地生存着生机勃勃的“刀朗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