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和二号基出土的文物(?)次大规模在香港中国文物馆展出,吸引了许多观众。这次展品最惹人注目的是二号墓的大型编钟全套三十六件,最大的钟高达一米,重七十六公斤,一号墓编钟的公开展出,算是首次。前世日子在该馆举办的讨论会中,刘彬微先生报告二号墓出土的情况,全墓出土物品有  相似文献   

2.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标有乐律名称的曾侯乙编钟,钟架下层悬挂有一件楚王?章为曾侯乙做的镈。这件镈的出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宋代恰好出土过两件与此同铭的编钟。这两件编钟最早见于《薛氏》著录,据说是湖北安陆出土,出土后归方城范氏收藏。  相似文献   

3.
幽默三则     
在某地的一个出土文物展览馆里,一些旅游者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介绍一件件出土文物的情况。当讲解员小姐指着一组编钟说:“这是我省出土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它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这时一位旅游者认真地纠正道:“去年我来参观时你还说是1000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以它磅礴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音响而轰动了中外,博得了高度的赞誉。编钟共六十五件,其中有楚王赠送的镈钟一件。这套编钟其所以格外受人重视,因为:1、这这是历年来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又极为完整的一批,包括编钟架依然存在,出土时绝大多数的钟还悬挂在钟架上,钟架分三层呈曲尺型摆置,这确实是十分罕见的;2、正因其数量最多,许多大的形体又特大(最大的一件高153.4厘米,重203.6  相似文献   

5.
“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使爱好中国古代文物的香港人大饱眼福。展品中的二号墓出土编钟。虽然不能跟一号墓出土的64件编钟相提并论,但它们的纹饰却有其独特的地方,直觉上使人感觉到跟楚文化那种丰富的想像力脱离不了关系。何况这套编钟是在简报正式发表以前,第一次作公开的陈列。国内考古学界能具有这份胸襟,的确是令人感到兴奋的。随县一、二号墓出土的镬鼎、(?)和带盖鼎,出土时都有一对鼎钩伴出,在过去的田野发掘中是鲜见的,传世品中似乎还没有见过同样的配搭。在《随县曾侯乙墓》图录第  相似文献   

6.
今年七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古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学士学位。由此,音乐考古学研究在我省再上台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音乐考古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起源较早。随着田野考古学理论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具体运用,音乐文物不断地出土,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1978年随州曾侯乙编钟等大批音乐文物出土,促进了音乐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曾侯乙编钟研究,编钟古乐器艺术实践成  相似文献   

7.
1984年,江苏省文物考古部门的同志,在丹徒县大港背山顶,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土墩墓,随葬品中,以一组有铭编钟最引人瞩目。承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的厚意,使我于当年11月先睹为快。编钟的出土,在徐淮系青铜器的研究上颇有意义,下面试加讨论。一编钟共有7件,每件均铸有相同的铭文,仅分行略有不同,今选3号钟铭文按原有格式隶定如次: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清理发掘的河南叶县旧县村四号墓,出土了一批较为完整的乐器。这批乐器包括编钟、编磬和瑟,总数约50件,是中国音乐考古学上又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为总数达37件的大型编钟,其数量仅次于曾侯乙编钟,时代则至少要比曾侯乙  相似文献   

9.
羊角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春秋至西汉流行于云南、广西等地。从云南出土的羊角编钟计21件,可分为三型,其中最古老者为楚雄万家坝M1号墓出土的羊角编钟,楚雄也可能是羊角编钟的发源地。经过测音发现,羊角编钟可与铜鼓合奏,也可与环钮编钟合奏,此外也可用于独奏。其族属可能为濮人,也可能为越人。  相似文献   

10.
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荆门市十里铺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漆奁(432号),是该墓中出土的文物精品之一。它既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内容丰富,记录战国史实的重要文物。因而,它的出土和发现引人注目。该器盖顶、器身和器底饰有凤纹、云纹和圆纹等花纹,并分别以红、黄和金三色描绘。奁内盛有花椒、铜镜、头饰、蛤蜊壳和丝织袋囊.很明显,这是一件盛装梳妆用具的物品。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9月至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郑发现一处春秋中期的祭祀遗址,总面积22000平方米。本次发掘面积8000余平方米,共清理春秋中期的青铜礼乐器坑18座、殉马坑45座,还有夯筑墙基一道。其中铜礼器坑7座,出土礼器142件;铜乐器坑11座,出土编钟206件。该遗址位于郑韩故城东城的西南部,又有大量马匹作牺牲,应是郑国的社稷祭祀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周代用鼎制度、郑韩故城的城市布局、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等,都具有重要价值。206件编钟和一批钟架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上京款大晟南吕编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京款大晟南吕编钟,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宋金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它不但以铜质精线、形式古雅、花纹巧丽动人,更引人注意的是它由北宋首都汴京皇家乐队的乐架上,辗转  相似文献   

13.
山东出土莒之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综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1970年在山东诸城县臧家庄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概述近年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曾予以报导。其中有编镈7件,编钟9件,皆有铭文。但当时不知,直到1986年才予以清出,《文物》1987年12期重予报导,并发表拓本、器形照片。同出器物与铭文摹本及释文,认为田姓贵族即田齐的墓葬、释文间有误释,所定墓葬族  相似文献   

14.
晋侯苏钟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在夏商周年代学方面作出新的开拓。项目已经设立了三十几个专题,其间一个很重要的专题是晋侯稣(苏)编钟的研究。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8号墓。1992年,该墓遭受盗掘,编钟的前14件流散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抢救收藏。编钟的最后2件留于墓内,经清理出土,1994年在发掘简报中发表。最近,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撰有专文,公布了前14件有关材料,并有详细的论述。这组编钟刻有长篇铭文,十分珍异,所以在邹衡先生最早提及之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钟铭标有周王纪年和一系列历日,在已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得未曾有,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不过,编钟及其铭文需要讨论的地方很多,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容有不同。“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为了配合编钟的专题研究,邀请部分专家笔谈,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个想法获得《文物》编辑部的支持,又承上海博物馆提供编钟首件彩版(见《文物》本期封底),都是我们非常感谢的。  相似文献   

15.
为使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加深了解、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华润艺林公司筹建了一个香港最大型的《中国文物展览馆》,定期展出我国各省出土的文物珍品。首次在此举办的展览是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和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以及吴王夫差矛(复制件),共计展品184件。擂鼓墩出土文物包括了不少稀世奇珍,如最大的古代冰箱——冰鉴,酒器之王——大铜缶,金器之王——先秦最重大的金盏,数量仅次于曾侯乙编钟的擂鼓墩二号墓编钟。越王勾践剑早已弛名中外,更为此次展览锦上添花。这个展览于1984年12月1日开幕,开幕式由吕济民局长主持,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  相似文献   

16.
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入藏(编号73627~73640)。1992年10月起,北京大学考古系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8号墓(I11M8)虽经盗扰,仍然出土器物239件。其中编钟2件,呈灰褐泛黄绿色,基本无锈蚀,形制与上海所藏晋侯苏编钟(73631~73640)完全一致;铭文与编钟76340相接,为这套编钟的最后二钟。从二钟的测音结果看,确切地说应为这  相似文献   

17.
曾侯乙编钟是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二千四百多年,是我国目前所出土的西周至战国编钟、编镈中规模最大的一套。其数量、组别最多,音律最完备。全套编钟共分八组,六十五件(其中一件为楚王镈钟),分上、中、下三层悬挂。钟架为铜木结构,共重约五吨。上层为素面纽钟,中、下层为甬钟。每一钟可发二音,并错有金字铭文,标记着物主姓名及音名、乐律。甬钟外形铸有极其精致的各种变体龙兽、花卉纹饰。此套编钟音域宽  相似文献   

18.
<正>1982年,滕州市庄里西村滕国贵族墓地一墓葬中出土了一套青铜编钟,该套编钟共13件,其中编镈4件、钮钟9件,现均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见图1)。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我国从周至清末,对乐器统称八音。按乐器的质地来分类,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编钟属金类。金类乐器中以钟为贵,在古代青铜编钟是与鼎、簋并列的礼乐重器,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滕州市博物馆藏的这套编钟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中外学者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在认真研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足,往往限制着人们的认识。因此,有价值的文物的新发现,就成为学术研究中新的突破的关键。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中出土的全套悬挂着的编钟,以它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优美的音响、精巧的铸艺,轰动了中外。从其铭文来看,镈钟铸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该墓的出土文物中,还有大量青铜、漆木、赤金制造的饮食器具。有一些是世界罕见的珍品。其中有一件铜器,非常引人注目。它的形制是我们在先秦文物很少见到的一种类型。器高21.3厘  相似文献   

20.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一文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文物》1975年第10期《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一文中,对此钟作了初步介绍,其中提到"从铭文的内容来看,文字未完,此钟应是一组编钟中的一个"。近承唐兰先生见告,过去日人中村不折著的《三代秦汉遗品识文字》一书中,曾著录了中村不折所藏的一件应侯钟(图一),那件应侯钟的形制、花纹以及文字风格与蓝田县出土的应侯钟完全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钟铭文起头的一句与蓝田出土应侯钟铭文的最末一句,正好衔接,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