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 《文史月刊》2005,(12):27-3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也相继开展了广泛的援华活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档案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份发黄的1942年《桃源民报》,上面刊有奥地利医生肯德的文章《鼠疫横行在常德》,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继后又查到一份《军医业务简评及改进之我见》,也是肯德写的,由温新华译成中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出版《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时,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肯德的照片。2005年,湖南电视台来了一个记者,说他们准备拍摄一个援华医疗队在常德扑灭鼠疫的纪录片,送给我们一张肯德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成员们完成了他们的神圣使命后,纷纷离开中国。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珍贵的资料都毁于兵火,也很少有人发表回忆文章。战后这些队员到哪里去了!人们一片茫然,正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1994年,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倪慧如采访了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写了一篇《寻找两位抗日战争中的外籍医生》,  相似文献   

4.
倪斐如所写《寻找两位抗日战争中的外籍医生》,一个是甘扬道,另一个便是白乐夫。“白乐夫”是他来中国后取的中文名,原名叫Rolt Becker(罗尔夫·贝克尔),1906年12月1213生于德国的埃伯斯瓦尔德。他是国际援华医疗队中的“长寿老人”,1999年12月12日离开我们而去,足足活了93年。他去世的日子与他的生日在同一天,在此之前几个月,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柏林办事处主任刘祺宝访问了病中的白乐夫,不料竟成永诀。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掀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其战线之长,范围之广,时间之久,斗争之残酷,为世所罕见。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之士的同情,有识之士纷纷对中国给予多方面有力的支持。1939年秋,在英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和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由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出面,组成了以卡内蒂·弗拉托为负责人的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大都是共产党员,然后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之后,设法通过重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6.
马镫与炼丹术──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50周年罗宗真我们今天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五十周年,自然就会想起他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从1942一1944年在中国为援助当时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环境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做出了极其卓越和...  相似文献   

7.
郑磊 《湖南文史》2012,(1):51-51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如果当年美军捉到一个日本奸细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呢?1942年,美国政府陆军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解释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8.
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援朝政策石源华国民政府对流亡在中国的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始终是支持的,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具体支持方式和政策有所变化。抗战八年间,随着中国战局的变动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援朝政策的重点、内容及其取得的结果,大致上经...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北美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帮助抗日战争。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一年半的时间里,在灵丘抗日前线工作了近三个月。创办特种外科医院1937年9月底,白求恩在美国洛杉矶听到中国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就表示要到中国帮助抗日战争。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医疗队起程前往中国抗日战场,于6月17日到达晋察冀边区,被聂荣臻司令员聘为军区卫生顾问。在军区后方医院,白求恩边为伤员检查做手术,边在五台县松岩口建成一所正规化的“模范医院”。10天后,这所医院…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回应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歪曲历史的种种做法,8月16日,贵阳市政协立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抗日战争与贵州”学术座谈会暨《黔人抗战史话》首发式。会议由市政协杜云峰副主席主持,原市政协主席、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廖海波、王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组织了“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美联军共同作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国外战场作战的唯一战例。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一役,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直接地  相似文献   

12.
苏联援华抗日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九如 《民国档案》2001,8(4):95-98
中国的抗日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八一五”结束,长达14年之久,在中国人民旷日持久的抗战中,北方的近邻苏联是中国抗战的有力盟友,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的实际需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在道义、人力、物力上给予中国大力援助。纵观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始终,苏联的援华是以服从于苏联本国利益作为基点的,无不蒙上一层“民族利己主义”的阴影,在援华的同时,又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中国革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形成东西战争策源地。受到威胁的中苏抓紧复交,并形成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外交战略。苏联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倡导建构集体安全体系,防止战争;次则军事援华以拖住日本,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而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寄希望于日苏战争,或推动苏联直接参战;次则获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独力抵抗日本。最后,经过艰难协商,中苏均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军事援华。其中,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培训中国空军,重塑中国空军的肌体,同时,亲自驾机参加战斗,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过渡到相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也付出巨大牺牲,其英勇事迹成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书讯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胡德坤、韩永利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35.00元本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100种重点图书。本书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对中国抗日战场这一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了全方位的论述。揭示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北进攻苏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南进攻英美的步伐,具有世界战略意义;中国抗日战场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了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中国抗日战场更有力保证了苏联避免东西…  相似文献   

15.
驻欧特种宣传委员会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驻欧洲,辅导旅欧侨胞,扩大国际宣传,联络欧洲各国人士及援华团体制裁日本侵略的机构.报告书反映了该机构在1938-1939年5月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宣传工作及其与国际和平促进会、英国援华会、法国中国人民之友社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战时外交把中国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一直努力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美国。国民政府认清美国需要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条件,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国租借援华,同时社会舆论界也对争取美租借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日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海军优势迅速阻断中国的海上交通,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输送主要依靠西南陆路国际交通进入中国,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就是战时西南国际交通网络上的一战略枢纽和重要节点之一,被称为"抗战文化地标"和"亚洲战争图腾",它既是战时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又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过程中美国军事援华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论日本侵略战争文以明(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整半个世纪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学者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国...  相似文献   

19.
赵广军 《纵横》2009,(3):32-32,33-36
在抗战初期,在英、美等围对中日战争还采取中立立场的时候,苏联是第一个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的飞机有1000多架,空军志愿队有2000余人。在多次空战、轰炸中,苏联志愿航空队击沉日本兵舰十几艘,击落、击伤敌机986架,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巴苏日记     
巴苏日记宋桐欣50多年前,印度友人巴苏大夫随印度国大党派遣的"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巴苏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医疗队在1938年至1940年间来华活动的经过。这是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和支援的记载,也是一份难得的有关抗战实况的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