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素称“文献之邦”,故报纸之创办,其历史亦甚悠久。例如:宁波《中外新报》的创刊早于《上海新报》,此为浙江省报纸之始,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浙江于1854年创刊第一种报纸《中外新报》,至1949年全国解放,这95年中出版的报纸共1000种左右。现将我省建国前的中文报纸及沿革,按9个行政区域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中心,史量才、黄伯惠、汪伯奇三大报人统领沪上报业。他们主持的《申报》《时报》《新闻报》呈鼎足之势。然而,拥有上海托拉斯“四社”(《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申时电讯社)的张竹平横空出世后,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4.
王丹 《沧桑》2013,(6):276-278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是我国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在观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来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的特色,拟从节目的形式、题材、内容、主持人四个方面展开,通过分析得出节目的直播形式、热点话题、丰富内容和主持人素质这四方面是节目的亮点所在,对其他的同类节目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是原浙江高等学堂的高材生,毕业后,曾任上海《天铎报》、《商报》、《时事新报》主编,地地道道是一位学者、评论家的文化界人。1927年,年仅37岁的陈布雷就一跃为浙江  相似文献   

6.
厉华 《世界历史》2005,(6):136-137
刘思慕先生生于1904年,1985年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先后出任香港《华商报》、《文汇报》、上海《新闻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学院、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职务。1979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在他去世20年之际,我们仅以此文来寄托对过世者的哀思,同时借以鞭策、鼓励后学。  相似文献   

7.
王伟 《湖南文史》2013,(5):14-15
日本人喜好阅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报刊和漫画书的便利店和书店,就连自动贩卖机也有报纸出售。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倘若懂点日语,肯定会被里面的内容雷倒。日本的出版物中,除了《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少数报刊报道新闻还算比较客观外,  相似文献   

8.
蒋豫生 《古今谈》2009,(3):54-56,59
何子恒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九日。父亲何仰韩去世之前,曾向东家张静江托孤。尔后,11岁的子恒与大哥思敬一起到上海的张家店里当学徒。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中学和创胜明智大学(犹太商人哈同所办,免收学费)参加学习。1921年,进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计算员。因向往作家,他业余翻译,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投稿,得到该报主笔张东荪的青睐。1923年进入时事新报社任要闻版编辑和《学灯》副刊撰稿员。  相似文献   

9.
提起旧上海报界闻人,谁人不识张竹平,他是江苏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投身报业后,一直想出人头地,1912年报界巨子史量才接办《申报》,张竹平出任该报经理,初试锋芒。《申报》在史量才时代飞跃发展,张运用了很多方法,如发行“星期增刊”,奉送“宣传新闻”等为报纸拉销路,为此立了汗马功劳,也有了名气。张从此雄心大发,立誓胜过史量才。1929年他接手经营《时事新报》后,即辞去了《申报》经理之职,从此与史量才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0.
黄志伟  黄莹 《文史博览》2005,(11):51-53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广告历史的国家,在古代就随商品交易产生了口头叫卖、实物展示、招牌、幌子等广告。而近代广告的特征之一是报刊广告。中国第一个报刊广告在1815年8月5日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登载。1853年8月创刊的《遐迩贯珍》上开辟了第一个广告专栏,在第12期上发表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广告评论。1850年8月5日,英文《北华捷报》在上海问世,创刊第一版即以广告为主,其中有上海的洋行、商店、保险公司、房地产、拍卖行、银行等广告。1861年11月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创刊,  相似文献   

11.
张宪文 《民国档案》2011,(3):136-139
经盛鸿教授继2008年出版《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与2009年出版《西方新闻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以后,最近又推出新著《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此书系前两书的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12年第2期孙旭培《新闻立法的历程和思考》一文,写得很好,作者见解,发人深思。但美中不足,有一处说到"1986年11月,上海的新闻法起草小组拿出过《上海市关于新闻工作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与新闻法研究室和新闻出版署起草的两个《新闻法》文稿并称为"三个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10,(4):77-77
<正>1907年7月17日贵州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张报纸——《黔报》在贵阳出版发行。背景:当20世纪的大门开启时,贵州、贵阳本地没有报道每日新闻的报纸出版。上海出版的《申报》因路途遥远,辗转寄到贵阳时,对已逾月,新闻已成旧闻。创办一张贵阳出版的报纸,以开发民智,了解天下大事,传播本省本地新闻,成为欧风东渐中贵阳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在周培艺(周素园)积极建议下,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等筹集股金8000两银子,在贵阳后新街通志书局成立《黔报》报馆。报纸由周培艺负责编辑,周培棻为发行人。  相似文献   

14.
正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兴趣。1920年10月16日,青年瞿秋白与俞颂华、李宗武应《晨报》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报馆的聘请,由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后来发给《晨报》的文章里自称"东方稚儿","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种种新影新响",考察、记述了苏俄革命的"史诗",并表示这是他"心弦上乐谱的  相似文献   

15.
邹灿 《民国档案》2016,(3):119-127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第一次近卫声明发表期间,中日间逐渐从局部的武力冲突走向全面的军事对立。在日本国内政局混乱不堪、中日两国关系扑朔迷离的背景下,作为当时全国性的主流大众媒体,《东京日日新闻》针对卢沟桥事变及中日冲突扩大的选择性报道,与日本政策层面产生一定落差,促使对华认识走向片面甚至激进。其在民众中造成的舆论导向进而牵动着中日战局及中日关系走向。在战争初期尚未正式纳入战时新闻统制之下的《东京日日新闻》,为吸引读者、扩大销量,以积极的立场过分报道战争,其报道内容明显具有战争宣传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叶楚伦     
叶楚伧(1887年—1946年),原名宗源,又名叶,字卓书。“楚伧”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用的笔名。江苏省吴江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书香世家,后寄居吴县周庄镇。十七岁考入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后改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同年暑假转入庞青臣在浙西南浔镇主办的浔溪公学,为高等科学生。不久发生学潮,学校解散,离校赴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叶的同乡陈去病在汕头主办《中华新报》,因病辞职,遂推举叶代之,叶乃由沪赴汕。1909年由谢逸桥介绍在汕头正式加入同盟会。1910年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组织的“南社”,1911年3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四川保路运动继起,为《中华新报》撰写社论,题为《新七杀碑》,锋芒直指清王朝。粤都张鸣岐下令查封报社。是年秋,获美国友人帮助,在美国  相似文献   

17.
季凯 《神州》2012,(36):187-188
新闻采访在写作技巧上,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内容要尽量的短,这也是新闻采访写作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把新闻采访的内容写短,让读者可以快速阅读,同时也是也可以增加平面媒体的信息量。另外新闻采访在写作上要快,只有快才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采访写作中,这两点就是新闻价值需要,也是新闻的可读性重要要素之一。在新闻采访写作上,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角度选择,关注语言表述的形式,要擅长运用多种模糊语言来表述形式,要抓住新闻采访的细节,在写作技巧上要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论文梳理了《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创刊背景、双方论战的内容、双方论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论战结局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论文认为发生在新加坡的《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论战,虽然是《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的延续,但是也因地点、受众人群以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具有区域特点。这场论战的结局也不是以往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革命派取得大胜,实际上没有胜负可言,双方都通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一批支持者,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华侨的思想解放。同时这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既增强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华侨政治倾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植芳(1915—2008),教授。山西襄汾人。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早年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曾任《时事新报》、文艺周刊《青光》主编。建国后,历任震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专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20.
1939年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后出版发行的《重庆各报联合版》,自5月6日发刊起,至8月12日停刊,总共出版3个月零7天,计99期。它的出版发行,既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战时中国新闻界团结奋斗、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历史见证。一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的迁都重庆,东部沿海各发达地区的机关、工厂、学校、团体及新闻单位等纷纷迁至重庆。此中,继陈铭德主办的南京《新民报》最早迁重庆出版发行后,先后迁至重庆的各大报有:从上海迁渝出版发行的《时事新报》,从首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