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认为 ,就海外贸易政策总体发展趋势而言 ,明代是开放的 ,清代是封闭的。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从官方出海贸易政策、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政策、本国商民出海贸易政策、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 ,明朝与清朝前期没有本质的差异。清朝前期的许多海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继承于明朝 ,而且在很多方面比明朝更加务实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2.
王来特 《清史研究》2015,(2):137-149
"唐船商人"是近世时期活动在东亚海域贸易最前线的人群,亦是处在清朝对日贸易体系最基层的群体,然而关于这一群体,特别是他们在海域贸易活动中的位置和处境迄今鲜有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本文通过日本史料所存清朝官方颁发的出海许可证书、日本长崎有关唐船的进出港档案,以及唐通事教科书等文献,考察在清朝出海管理体制下赴日商人的地位,同时揭示他们在中日双方国家权力的挤压间挣扎求生的处境,进而尝试对这一群体的历史形象重新进行修正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的海外贸易竞争中不甘落后,借助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与中国的商业贸易,并在广州设置商行处理各种事务。法国商行的设立、发展及最后的关闭,与法国在国际上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及国内革命形势和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它经历了与法国东印度公司同样的命运,即起初在对华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在18世纪末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依据原始文献对这一时期来华法国船只的数量以及法国商馆的管理人员名单进行统计,力图清晰呈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法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 ,当今引人注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历过 1 6世纪中叶至 1 9世纪初的商品贸易全球化 ,和 1 9世纪中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产业经济全球化演进的三个阶段的。新近由日本朋友书店出版关西大学松浦章教授的新著《清代海外贸易史的研究》一书 ,就是反映 1 7- 1 9世纪初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佳作。全书分总论、第一部、第二部共九编 34章撰写 ,洋洋 60万字 ,堪称巨著。我们通读本书之后 ,觉得有如下的优点和特点 :一、内容全面而有重点本书按国际贸易的内容规范 ,从中国民间 (私商 )海外贸易的视角 ,对清朝的海外贸易政策、贸易…  相似文献   

5.
根据朝鲜李朝的《备边司誊录》记载的明朝林成商船、清朝黄宗礼商船的珍贵资料,说明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福建商船单船的货物资本在白银两千两至一万两之间。绘于明清时期的日本"唐船图"表明,清朝中期赴日本贸易的福船中,有船长43米的大型福船"金全腾号"。文中辑录有关闽商与福船的海外资料,在国内少见介绍,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期中朝海洋贸易无论是从关税收入、贸易额还是商人数量上都呈现出繁荣的情况,而促使两国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其中这一时期在朝鲜的清朝官员无疑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维护西南边疆的和平稳定出发 ,这一时期清政府奉行了以安边保疆为核心 ,容许双方较自由的贸易 ,妥善处理西南边疆问题和对缅关系 ,在适当的时机将缅甸纳入清朝的藩属体系的对缅政策。并在缅甸内乱时期严格保持了中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友善的政策。虽然这种政策在后期的执行中偏向软弱 ,但总的说来 ,对西南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对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着积极作用 ,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日本在占领区实行“分治合作”政策,同时为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南北物资交流。华北是日本三角贸易的重要环节,也是日本重要的国防资源基地。这决定了日本的南北物资交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以华中的粮食与物资支援华北的“开发”。但华中的“维新政府”与汪精卫政府对南北物资交流则比较冷淡。  相似文献   

9.
李鹏飞 《沧桑》2009,(6):24-25
明代中后期,白银开始成为通用货币,整个社会对白银产生了迫切而巨大的需求。由于中国白银产量有限,所以向海外寻求白银就成为当时获取白银的重要途径。而这一时期,海禁的解除、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东来贸易,使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而海外的白银也因此大量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从《长崎荷兰商馆日记》看江户锁国初期日郑、日荷贸易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张劲松一、锁国前后的日本对外贸易关系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伴随着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形势的出现,发展海外贸易的条件日益成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也曾为恢复日明间的勘合贸易作过努力...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侨投资于国内近代企业的个例早在 19世纪 70年代就已经出现 ,但作为一项持久性的经济政策 ,引进侨资政策形成于甲午战后 ,倡行于清末十多年。甲午战后 ,私人资本对国家财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始受到清朝统治集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借资于彼 ,既可填补财政漏卮 ,又能开展近代经济活动 ,这成为此后政府经济决策的基本动机和目标。为此 ,在放宽对私人近代企业种种限制的同时 ,面向海内外 ,推出吸纳民间私人资本 ,集华商资金商办近代经济事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政策。作为吸引对象之一的海外侨资颇受政府瞩目。甲午战争刚结束 ,就下达了…  相似文献   

12.
1250年至1350年的100年是中国的宋末元初时代,也是东亚贸易的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东亚以中国、日本、朝鲜三国之间的贸易体系建立为其特点。此前,东亚贸易主要是中国与高丽之间的贸易,日本并未深入这一体系。但在宋末元初.日本船只访问中国的次数大大增加,以黄金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钱。其时,日本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3.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酿成政府间的纷争。日美贸易中日本的顺差直线上升。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 1982年,美国贸易官员布罗克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对美国贸易的日本壁垒及近来日本政府的贸易主动性报告”,列举了一系列日本进出口制度,包括国家的贸易制  相似文献   

15.
1948—1950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成为美国复兴日本经济的政策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美国政策制订者认为,发展与共产党中国的贸易,不仅对重建日本经济十分重要,同时能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更有可能借此制造中苏分裂。日本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政策匆匆收场。其原因首先在于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国国务院和军方之间始终存在着意见分歧。其次,东北解放区优先发展同苏联贸易的政策也决定了东北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相似文献   

17.
蔡成喜 《百年潮》2002,(6):47-50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日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只能以民间形式进行.1955年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签订后,两国贸易往来渐趋频繁,至195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1400万美元.但日本岸信介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奉行"政治上敌视,经济上捞一把"的错误政策,致使双方关于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谈判出现了波折.特别是1958年5月,日本政府在长崎纵容暴徒侮辱中国国旗,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被迫宣布中断对日贸易.进入6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本池田内阁对华政策的调整,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则(即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打开了中日贸易的僵局.友好贸易就是在该原则指导下最直接的成果.所谓"友好贸易",是指所有愿意发展对华贸易的日本商社必须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只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日本友好商社才能同中国外贸部门开展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乾隆时期的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多有讨论,一般认为贸易是清廷给予中亚哈萨克部的"特恩",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羁縻"关系。实际上,以清廷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有片面夸大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所具有的"羁縻"作用之嫌。首先,作为中原王朝"羁縻"游牧部落的核心要素,茶叶贸易并未出现在乾隆时期的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中;其次,以往研究忽视了哈萨克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仅将他们视为清廷‘羁縻'政策的被动承受者。此外,由于缺乏对清朝与哈萨克贸易背后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将清朝与哈萨克部贸易视作一种"羁縻"关系的观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9.
万明著《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 ,于 2 0 0 0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34 .8万字 ,分为 6章 :绪论 ;明朝海外政策的静态研究 ;明朝海外政策的动态研究 ;清朝前期海外政策的静态研究 ;清朝前期海外政策的动态研究 ;历史的沉重反思。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 ,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论著。历史表明 ,直至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强迫中国打开封闭的大门之前 ,中国自身没有完成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 :在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40年代,欧洲人(葡萄牙人)首次登陆日本.其后,他们在日本进行长达100年的传教和经商,日本和欧洲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切支丹时代"或"切支丹世纪"①.在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从日本运走大量白银,白银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输出品,这足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分析日本白银的开采冶炼着手,继而论述日本白银被大量运出的原因,然后统计了日欧白银交易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经研究发现,日本白银不但是日欧贸易中重要而特殊的商品,还是16-17世纪东西方交流交往的集中体现.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不但促进了欧亚的经济交流,还推动了世界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