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件回放——事件一: 河南信阳一位高中女生,半夜把一杯硫酸泼到同学的脸上。是怎样的仇恨才使她做出如此歇斯底里的举动?答案让见多识广的办案人员大吃一惊——作案者的动机仅仅是“她比我学习好”。事件二: 江苏南通一个姐姐,自认为妹妹处处比自己强, 比自己更多得到母亲的欢心,失落、嫉妒之余,把硫酸泼向母亲和妹妹。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时才生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母亲的争吵日益频繁,开始抱怨她的不讲理,厌烦那永无休止的唠叨。我讨厌回家,开始了住校生活。  相似文献   

3.
鲁汉 《民俗研究》2001,(4):205-208
樊晓梅,1977年出生在陕西省安塞县楼坪乡张新窑村的一孔窑洞里,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按当地风俗称为“猴女子”。她的母亲张芝兰,是安塞著名的剪纸艺人,文化部命名的剪纸艺术家。晓梅8岁那一年,随母亲回内蒙舅舅家过春节,母亲为亲戚邻居剪窗花,她偎在母亲身旁,用母亲剪下的纸尖尖学剪纸,居然剪得像模像样。亲邻们夸晓梅,她的母亲十分高兴,老人想起了陕北的谣谚:“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铰”是陕北的方言,说的是剪花不用样子,随心所出。母亲只知道,巧女子是好嫁人的。晓梅后来回忆说:“那一回,母亲成了众人眼里的神人,连我也跟着沾了光,从此以后,我这一生就跟剪纸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4.
翟锦 《人物》2022,(1):150-155
“它会影响你吗?一点都不会。和伤痛共存,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这几年,贾静雯说,自己又被“看见”了。2019年,她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饰演宋乔安,一个意外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其中呈现了层次分明且极具爆发力的表演;2021年,在电影《瀑布》中,她饰演了一个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网中     
鱼说:“你看不见我流泪。”水说:“不,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泪,因为你的泪在我心中。”……我是鱼,她是水。虽然已经初三了,但我仍忙里偷闲——上网。其实网络不是个坏东西,至少我可以尽情地去“聊吧”中大侃,摘下乖乖女的面具,潇潇洒洒聊一回。当然,和许多朋友一样我有一个网友, 她叫“水”,也许真的是一种缘分,当我看到了这个名字后,我便如鱼得水般和她“好”上了。因为我叫“鱼”。  相似文献   

6.
自幼,我就埋怨上苍给了我一个疯子做母亲:清醒时总是皱着眉头,不清醒时则满大山乱跑,还一边嚷着我的名字,使得全山沟的人都认识她,也连带让我出了名。同学们都用异样的高调子远远地叫着:“你妈今天咋不来找?”然后一片哄笑。为此,我常逃学。我恨她,常冲着她那满脸的愁容大吼:“担心啥!这不好好的嘛!”之后,她会好一阵子不犯病,但也只是一阵子,她力所能及的一阵子。  相似文献   

7.
二苕     
“二苕”是我的小名,是母亲起的,说起这个名字好养。我不懂“好养”是什么意思,母亲说“好养”就是不生大病,一生平平安安,一句话就是为我好。我为有这么一个“好”名字欢呼雀跃。所以,幼儿园的小伙伴叫我“二苕”时,我很开心,“喂喂”地应得清甜。随着渐渐地长高,我明白了“二苕”不是什么“好”名字。“苕”跟“傻”是同义词,“二苕”就是“二傻”。我有这样的名字,太没面子了!我对叫我“二苕”的同学提出严正抗议,可你越在乎人家叫得越来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跟首恶者大干一仗,一直闹到老师那里去。老师支持了我,在班上下了禁令,方…  相似文献   

8.
电话里传来一位母亲急急的声音:“我打了好几次电话了、您要帮助我。不知怎么回事,我成了儿子的仇人,读到您的一篇心理咨询文章,可算找到救星了……”哪里有“救星”?但叶以肯定这位母亲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于是,约定好我们坐到了一起。我听她说了一段独特的母子之间的故事——我儿子今年19岁,刚刚参加过高考差一点没上线,现在正在补习。我们娘俩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说不清了。只记得高考前他在家里复习的那段日子,为复习时间抓得紧不紧,我们就开始有了冲突,先是说,后是吵。孩子一看电视,我就闹,防子说也得调节调节脑子。于是,我们的冲突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语像     
《旅游》2012,(11):6-7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蔡尚思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冯骥才"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要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笨孩子,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感激。张妈妈。您说我的病能治好吗?假如我的生命就在这停住了,我也无憾了, 因为让我碰到了张妈妈这样的人……”念到这儿,张颖突然哽咽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想到自己生命快要结束了,本来应该是一种很畏惧的心态。可是,现在她却觉得今生无憾了。我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11.
林秋铭 《人物》2022,(9):22-27
一个和母亲从未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会怎么理解“母亲”这个词语,又如何确证母亲对自己的爱?在彭佳的印象里,4岁那年,生母跟一个陌生男人骑着摩托车走了,把她丢给了爸爸。直至2012年,生母因肝瘤去世,彭佳和她的见面不过几次。在漫长的时间里,她生气,愤怒,她想,母亲拒绝了她,她也要拒绝母亲。成年之后,她体会到愤怒里头包裹的是悲伤,她一直放不下的是,为什么生母不爱我?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到邻居家串门,无意中遇上几位年轻的父母在聊各自的孩子,一位母亲说:“我女儿性格太孤僻,进幼儿园都一年了仍然不合群,常常一个人搂着一堆玩具在一边玩。”另外一位母亲说:“你孩子还小,我姑娘都上小学了,也没见她交几个朋友。”站在一旁扯着孩子手的爸爸插话说:“她们都是小姑娘,怕羞,我儿子与他姑家孩子,每到一起玩不上几分钟就吵起来。你争我夺的,互不相让。”……他们的言语中都包含  相似文献   

13.
读懂母亲     
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亲情,她在母亲的每一个音容笑貌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的母亲,今年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却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她过早地有了白发、皱纹、老茧,我知道,那是用母爱编织的一部书,我要读懂她。白发曾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有一头乌黑的秀发,我总喜欢扯着母亲的秀发撒娇。然而时间辗转,慢慢的,母亲的乌发变白了。于是,我在沉思——曾几何时,我的背道而驰,放任自流让母亲一次又一次的伤心、失望;曾几何时,我跌落的成绩伴着跌落的心情一股脑儿地向母亲发泄,让母亲无奈,更是心疼;曾几何时,我有了委屈,受到了侮辱,我都会毫不保留地向…  相似文献   

14.
杀猪请吃 1967年我还在住校读高中,临近腊月的一个星期日回家,母亲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下星期你早点回来,咱们杀猪!” 那一年我们还住在文昌庙里,那也是母亲迁来青海后养的第一头肥猪,短腿短嘴,粗壮身板,膘情非常好,后来杀了一百五十多斤。所以她把杀猪的事看得重要是自然而然的。  相似文献   

15.
罗云觉得那个夜晚宋山木的脸上有一种自我麻痹的神情,他先是眼神坚定地对她说,“找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样伤我的心。”当他利索地拿出按摩棒,没有任何多余动作,罗云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强奸!事后,他让她清洗浴巾,“厨房里的台子上是洗衣粉”——她知道自己一定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他对她说了一句至今最让她难以启齿的话——“你一定是我的人。”  相似文献   

16.
1973年秋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央专案组通知,让我去探视在监内的母亲。自1968年2月母亲在“文革”期间被抓走,我们已经六年没有见面了。母亲出了什么事?病了?还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到专案组指定的地点(复兴医院东侧的一个小楼),好不容易才等到探视时间。一辆小车推着  相似文献   

17.
尚小云(1900-1976) 男汉族河北南宫县人京剧旦角演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家人从香港迁居北京不久,母亲便带我去戏院看戏。记得那是个日场。刚入座,母亲便指着戏单说:“今天的好角儿(梨园行对优秀演员的习称) 是尚小云,他演的是拿手戏《昭君出塞》。”等呀,等呀,终于好角儿上场了。从头至尾, 只见这个叫尚小云的又唱又做,载歌载舞,身披大红斗篷满场飞,手掏翎子(将两根野鸡尾毛插在头盔上的一种美饰)露出雪白的双臂,太美了! 美得像只展翅翱翔的仙鹤,盘旋而来,飘然而去。戏散了。出了剧场,我就高高举起自己两臂, 对母亲说:“小愚(作者小名)什么时候也能有小云那样的胳臂就好了。”母亲笑道:“你的胳臂要像他就糟糕了。”“为什么?”“他是个男的,演的是女人。这叫男旦。”“我喜欢男旦!”我大叫,身边的人转过身看着我……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高凳     
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常和母亲谈起我小时候吃饭的事情,谈起她喜欢的那张高凳。我七岁的时候死去了娘,十岁时母亲走进我们的家门,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母亲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晚娘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走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投给了她。父亲在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来了…  相似文献   

19.
龚平 《百年潮》2020,(1):73-76
我的母亲本名黄薇,曾用名南君、黄维英,1912年2月27日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个书香世家。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毕业后,我母亲就在《厦门日报》发表了一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文章。1933年,她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考入了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本科)。从1936年开始,我母亲就在中共东京支部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她是多个进步团体的领导成员。  相似文献   

20.
就说从前吧。有一个乡下人,家里挺穷。他和他的老婆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有一年,地方上闹旱灾。这家人接不上口粮,日子没法过了。父亲就对儿子们说:“咱们大小五个人都有一张大嘴,可是眼前有什么东西喂它哇!我的好孩子们,听爸爸的话,你们还是出门去自己找活路吧。”母亲一听这话,难过得哭了起来。没别的办法了,她就这样说:“老大和老二总算长大成人,有什么活计他们还做得了。我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