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我国中西部较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缓慢,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持薄弱,缺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因而导致了城镇化低质推进现象。有鉴于此,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借鉴国外集群创导和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和关中地区实施集群创导的条件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以集群创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顾泉 《黑龙江史志》2013,(23):326-327
大学城建设是在我国城镇化步伐中较为典型的建设项目,随着大学城的建设的迈进,处在其周边的城市边缘地区也逐渐发生变化,附近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明显变化,农村劳动力亦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本文以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状况为例,分析研究大学城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的作用,并对如何有效发挥大学城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城市边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3.
宫敏丽 《攀登》2006,25(2):73-76
文章通过对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表明青海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处于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同时,分析了青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提出消除制度障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搞好农民工技能鉴定工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宋林  张杨  郭玉晶 《人文地理》2016,31(6):115-122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陕西省的综合环境因子指数,将其引入到DEA以及Malmquist指数模型中,动态测度了2003-2014年间陕西及其各地市在有无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差异,并对各地市的城镇化效率进行了排名。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城镇化的技术效率在有无环境约束下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在加入环境约束后,技术效率均值波动性更大,呈"W"形,且下行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不经济"效应,正在凸显出来,部分地市呈现出"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均下降的状态。论文最后给出了提高陕西城镇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英 《黑龙江史志》2007,(12):45-4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六大以来所普遍关心的有关发展的重要问题。广泛研究劳动力转移理论,形成合理的转移模式和途径是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重要方法,这对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深度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此原则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形成原因和转移方法,进而提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六大以来所普遍关心的有关发展的重要问题。广泛研究劳动力转移理论,形成合理的转移模式和途径是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重要方法,这对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深度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此原则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形成原因和转移方法,进而提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兰英 《攀登》2006,25(5):79-84
青海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牧业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加快青海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是发展农牧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青海省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加快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遵循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规律,确立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引导、服务作用;注重“四个结合”,抓住重点;并立足于“三化”,探寻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新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人文地理》2010,25(2):134-139
近年来,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在分析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和2002年以来墨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宏观层面上,农村基本经济指标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密切;微观层面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按强弱依次为家庭人口数、是否为低收入户、在读学生数、户均可耕地面积等。最后得出结论,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村内部,来自城镇的拉力作用不明显,而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的农民工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深度城镇化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以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微观行为特征研究为基础,研究农民工在区域认知、城镇化意愿与行为特征、城镇化格局与过程规律,建立农民工城镇化空间模型,可以揭示农民工个体微观行为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耦合关系;从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特征评价不同空间与行为模式下的农民工城镇化效率,可以提出效率导向下的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与引导规划;基于空间公正理念,从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政策、资源可获性的城市社区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敏  曹明明  缪光  陈海 《人文地理》2008,23(4):36-40
随着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陕北地区城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本文基于对于城市化驱动力理论与实例的分析与总结,首先指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密度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次提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分为动力机制与约束力机制两个方面。动力机制有经济发展、城乡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大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制度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及水资源约束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化,旅游城镇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内涵、驱动因素、特征与影响进行研究对比与综合评述。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回顾,展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研究价值,辨明旅游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前中国旅游城镇化的消费特征、社会阶层、主客关系、身份认同、城市与文化表征亟需深入探索与案例研究的背景下,国外有关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来的旅游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荣胜  覃成林 《人文地理》2007,22(3):42-46,17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地区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并不协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嵌入式开发模式与城市化的偏差和区域经济联系与城市化的偏差。应立足现实,积极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这既是短时期发展的考虑,也是长时期战略的需求。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数据资料分析等方法,在剖析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基础上,提出关中地区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的关系人手,总结了"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城市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经济绩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全国和陕西省城市化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城市和陕西省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只有合理的城市化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试图提出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道路及其发展对策。文章的主要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化因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全国难以选择统一的城市化模式;不同城市化因子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大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loc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n regional labor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growth. We find substantial effects, accounting for roughly half of the explained variation i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within the Netherlands in the 1990s. Diversification, urba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for productivity levels. These levels appear cointegrated. The error correction specificatio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surprisingly reflects negative agglomeration effects. From the theoretical model it follows that congestion effects must have taken precedence over agglomeration effects during this period. Both agglomeration and congestion effects are dampened by job density in neighboring regions. Finally, policy simulations with the estimated model show that spatial concentration is more harmful to nat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than spatial disp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