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要素之一,也是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服饰不但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面貌,还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商代的服饰,有助于了解商代生活习俗、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状况及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情况。因此,进行这样的研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现将甲骨文中所见商代服饰的零星资料勉为其文,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社会发展史看,当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走出森林,面向广阔的天地以后,为了适应新的自然环境以保生存,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开动脑筋,发明创造一些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生产活动。考古资料证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婚、生、病、死。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的研究,自然是以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为对象,这本是十分清楚的问题。然而综览解放以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论著,便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偏向,就是注重于社会阶级斗争和反映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论述。对于社会历史生活;则往往是略而不述或轻描淡写。这种偏向的产生,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片面性理解和教条主义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学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的本意只是说,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历史的始终。然而却被许多史学家错误的理  相似文献   

4.
开阔的历史意识———评《汉唐饮食文化史》鲁瑜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人们要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这是人们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事林广记》是宋元时期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型的民间类书,宋末元初陈元靓编。此书原本今不可见,现存可见的最早刊本为元刊本(1)。其内容丰富而实用,既有天象、历候节序、农桑等与生活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常识及具体方法,又有家礼、人事、人纪等关于人生礼仪经验的总结,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择日、相法、养身保健的具体事宜等等。举凡天文、地理、人事,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化,或称人类文明,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此即通常所说的大文化。它的内涵丰富多彩,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姻生育风俗习惯,到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及信仰观念等精神生活。满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以勤奋刻苦、善于学习、勇敢善战而著称于世,在推进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沈阳清故宫是努尔哈赤统治集团崛起东北与其后代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满、汉、蒙、藏等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清前期重要的皇宫建筑,“它以满…  相似文献   

7.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自公元4世纪起就活跃在北方草原上。建国后的契丹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既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又受汉化的影响,表现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一体趋势。衣、食、住、行是一定历史阶段生活方式的直接透视,是一定文化形态的反映。研究契丹人的衣、食、住、行,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历史上的生活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统一与融合的历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反映了明代市井小人物的家庭生活,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中,涉及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蕴含着大量的工艺美术史料,其中关于衣服和日用品的描写,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设计史、服装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海南岛黎、苗建筑的特点古史多载海南僻远,人稀俗殊.考古文化证实,海南岛至少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出现,这该是黎人的远祖.人类生活在自然中,自然条件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自然条件,对经济生活、政治组成、社会结构、心理状态及民族的信仰、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影响.其中尤以对衣、食、住、行中‘住’之影响,进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习俗风尚.  相似文献   

10.
文物概述     
壹、文物的概念、范围与类别文物的概念,包括文物的定义、文物的特征和文物所包括的范围等等。文物,是指留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它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革命意义、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在我国历史上,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时指出:“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认为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2.
文物旅游是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文物与旅游关系密切,互为依托在广阔的旅游天地里,文物是旅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旅游离不开文物,同时,文物通过旅 游实现其价值,发挥其效益,文物也需要旅游。两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 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久盛不衰的巨大潜能。文物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古 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旧址、石窟石刻等)和古代工艺品、美术品(青铜器、陶瓷 器、玉器以及古书画等)。这些世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结 晶,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牦牛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亚格博  相似文献   

14.
黄莉 《神州》2012,(30):18-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离都市生活越来越近,钱学森老先生曾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每处园林都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园林承载着文化,文化赋予了园林生命。  相似文献   

15.
吴潮海 《民俗研究》2007,(3):125-135
在距今7000多年前,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期。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跨入文明门槛前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先民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宗教、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壮丽、富饶的西藏高原上,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拓了这片神圣的土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遣存下来的建筑,就是西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形象地反映出西藏历史的进程。 在人是活动中,衣、食、住、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居建筑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人们生产  相似文献   

17.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1):127-128
<正>冯天瑜:《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  相似文献   

18.
物质文化研究: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物质文化的概念与义涵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提出的概念。相关的语汇有物品(object)、物质器物(materialartifact)、人工制品(artifact)、藏品(collection)等等。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社群文化(或制度文化、伦理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物质文化因人类克服自然并借以获得生存而产生,故也称为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它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全部物质成果,从衣食住行所需以至于现代科技均涵盖在内,所以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GDP稳步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情况下,更需要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效益第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建设特别是文物管理工作发展落后,文物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学术研究领域.这些呈爆炸状的世界文化信息,使众多的中国人目不暇接.往往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仍只能得到支离破碎的知识.有鉴于此.湖南人民出版社决定推出《世界文化词典》(以下简称《词典》)这部工具书,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鉴赏世界文化.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术、教育机构的学者编著.选词7000条.撰文160余万字.该书集世界文化之精要.把可查性和可读性(即查阅与鉴赏)结合起来.向读者勾勒出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各领域人类在6000年文明史中的伟大创造.《词典》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突出了文化特色.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铸就和表述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类情感世界的精神文化.就其知识结构来说,主要表现为人文学科.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科分类方面,该书突出了与人类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神话、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比重.(2)选词立目方面.着重收录对人类文明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作品、实物、事件、学说、理论等.(3)释文的特点,着重突出了与文化因素有关的内容.如文化名人的释文.只要有确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