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状元”是封建科举考试进士科的第一名。由于状元是由皇帝亲自在“殿试”中选取的,所以又称“殿元”,其荣誉是无比高尚的。清代260余年,共开科116次,选中的状元只有114名,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两年半才出一位状元,其尊贵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2.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5-95
掷骰子是很流行的赌博方式,而用掷骰子来确定大事却是一种极为荒唐的事,但是,确实有统治者用掷骰子来决定大事。在历史上,契丹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就是这样的一个糊涂蛋皇帝。耶律洪基是个骰子迷,他曾用掷骰子来决定状元。辽道宗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国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殿试阶段,即由皇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举考试中第四名,称为传胪。所谓传胪,即要站在殿上代皇帝传呼众进士上殿觐见,传胪之人不但要才出众,且须长相俊美、声音洪亮。中国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状元为四川资中的骆成骧,而点传胪的是四川的李稷勋,这就是中国最后的一位“传胪公”。  相似文献   

4.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極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干之第。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十  相似文献   

5.
魏羲之 《文史天地》2011,(12):53-54
这是一起"走后门"的典型案例。可见走后门之风,在中国历史多长。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江西临川才子王安石来到汴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殿试,那年王安石刚好21岁,由于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对于考取状元信心满满。  相似文献   

6.
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1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将赴进士试.谒九仙祠问功名,梦见神对他说:“你的前程在黄公度口。”于是,陈俊卿就去找同乡黄公度问功名。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县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生,唐都御史黄?舀八世孙.出生于世代簪缨的家庭。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年)贡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黄静再  相似文献   

7.
张国柱 《文博》2000,(2):79-80
我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度从隋初开始,到唐时逐渐完善,后一直沿袭至宋、元、明、清。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后,根据成绩的优劣将考分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弟”;二甲取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也取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按照清朝的规定,进入一、二、三甲的均可授以官职。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09,(1):69-69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时,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进入殿试者,都是高手,万千篇锦绣文章中,如何分辨金银铜奖?有人偏爱梅,有人单爱菊,往往是人言人殊,有人给打百分,有人则可能给打零分。文科这门科学,想来还真不怎么科学的。然而,那状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看了张謇中状元的故事,我对所  相似文献   

11.
文翩 《广西文史》2006,(4):41-41
赵观文,生卒年不详,广西临桂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八。嗣后,落第举子愤然上诉,指责考官崔凝营私舞弊,昭宗为平公愤,下诏并亲至武德殿,命翰林学士陆康主持重试。昭宗亲自阅卷,夸赞赵观文“才藻优赡,义理昭宣,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定第一,成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赵秉性耿直,为官公正,对宫廷和权贵的专横跋扈甚为不满,后因言语违迕权臣刘季述,又因不愿与宰相崔胤同流合污,故托病辞职归里。赵博学多识,笔妙韵高,“彩笔冠群伦”,其诗文为名士所称道。桂州长史朱韫在新修尧舜祠落成之际,曾特请赵撰写《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清人于凌汉等后在赵家乡桥头村敬立“赵状元故里”碑以垂永久。  相似文献   

12.
萧源锦 《文史春秋》2009,(11):44-48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考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大魁天下”,光耀无比。那么,状元是怎样录取的呢?是不是文才第一就能当状元呢?  相似文献   

13.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状元图腾     
韩艳 《神州》2012,(22):12-13
"状元"一词的解释有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以及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在这个夏季,"状元"成了街头巷尾以及媒体公众热议的话题,原因是由现在发展成全民高考,影响高考者"罪不容诛"的  相似文献   

15.
奇趣站     
《文史天地》2008,(5):72-72
白捡的状元 明朝洪武18年,会试后的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殿试时当朝皇帝朱元璋却发出话来“我昨夜做了一梦,神仙告诉我,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这下主考大臣赶紧翻阅考卷,找了许久,总算找到一个名次较后而叫“丁显”的人,上报皇帝后,朱元璋说道“此人姓丁名显,自然应‘显’,状元就该他做。”结果黄子澄屈居探花。  相似文献   

16.
自封的状元     
《文史天地》2008,(4):70-70
晚唐的陆康赶考进士时,正当黄巢起义,他跟随唐僖宗逃到成都。黄巢战败后,他又跟随流亡朝廷回长安。行至兴元时,又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这下急坏了陆康,他原想凭着保驾的功劳顺势捞个进士,而此时人心恐慌,开科取士无望,便向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开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即使儿戏,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宰相位子可以更加牢靠,遂就地草草考了三场。  相似文献   

17.
状元趣事     
吴昆 《文史月刊》2014,(1):80-80
中国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总共出了592位状元。 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是个农村汉子,身材较胖,很能吃,虽然脑子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因为考试时间长,李蟠带了36个馒头上了考场。无奈李蟠写字非常慢,馒头吃完了,李蟠还没有写完。李蟠饿得受不了,只好向监考官要馒头吃。监考官见他可怜,便又给了他几个馒头。康熙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赞扬李蟠的苦学之心,又看看李蟠的文章还行,就破例让他当了状元。这件事马上传外了,有诗云:“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相似文献   

18.
状元的来历 要追溯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被称做状头,又名状元。,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做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中殿试第一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20.
许然 《福建史志》2008,(3):47-50
许将(1037—1111),字冲元,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廷试为进士第一,是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处丞辅之位近十年.在北宋后期政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