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岭南文化系统中,社会生活文化子系统是人与社会发生实践关系而建构的,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与各种制度、规范的关系,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不可能全部论及,而主要论述:岭南制度文化的特点;移民社会的文化优势和对整体岭南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东南亚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华南移民越过海洋抵达新加坡后重建社会与文化家园.在精英文化和上层制度缺失的状态下,华人移民利用祖籍地的文化传统,并以血缘、族群和信仰为纽带,重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华人文化,并进一步完成了社群的整合与文化的重植.作者在<越洋再建家园>一书中选取了华人社会的本土视角与民间视角,以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从移民到定居转变过程中文化移植与重建家园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社会学视角,对广东坎镇与海南文镇两个移民群体公共文化事业的捐赠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海外移民对于侨乡公共文化事业的捐赠与其社会地位补偿密切相关,提出了"社会地位补偿"的解释范式。广东坎镇移民流向主要为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移民群体社会地位落差较大。他们的捐赠活动,不仅能够补偿他们某种身份及归属感的缺失,而且还能够获得一种额外的社会声誉。这种移民的补偿心态使得坎镇侨乡的公共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盛况;而海南文镇移民流向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经历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身份转变,祖籍地与移居地的经济差距缩小导致移民补偿成本升高,侨乡地方社会所构建的补偿体系对移民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文镇公共文化事业出现衰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德国统一后成为一个非典型移民国家。为应对外来移民文化与本国主流文化的整合问题,联邦德国形成了一套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一方面尊重和包容移民文化,另一方面要求移民必须在文化上融入主流社会。文化多元主义在文化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和宗教领域中的贯彻促进了德国非典型移民社会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寅 《世界历史》2005,(4):48-56
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大多来自欧洲传统的农业社会,都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新教主流文化的歧视和排斥,但不同的历史背景、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无论在移民动机,还是进入美国后的居住模式、经济活动和政治取向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尽管如此,两大移民群体努力摒弃陈规陋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美国筚路蓝缕走过了一条艰苦的同化道路,并且为美利坚文明奉献了各自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据统计。居台的闽籍台胞达80%以上。移民到台后,他们把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传人台湾,也把祖家的筑建祠堂、编修族谱、接续昭穆、祭祀祖先等家族文化移植台湾.形成闽台家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2005年法国发生了一场因外来移民不幸触电身亡而引发的席卷全国甚至波及到邻国的骚乱。文章认为,这场骚乱并不是穆斯林移民与法国本土居民之间的种族冲突,而是外来移民文化与主流的法兰西文化间出现的隔阂,尤其是阿拉伯移民所带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法国政府奉行的以同化移民为主要目标的“共和模式”理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后果的显现;只有明确在一个国家内部各种文化所拥有权利的合理限度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流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互调适、磨合,使非主流文化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才能消弭这种移民文化与移民所在国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而维持国家的统一认同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建国初期 ,在东海岸的建设告一段落和西部开发开始之时 ,亚洲人即被作为劳工引入美国社会 ,他们在种植园劳动、修筑铁路、开垦荒地 ,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 ,由于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又使这些亚洲移民饱受了无尽的劫难。他们被隔绝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 ,不允许他们的亲人移居美国与之团聚 ,他们每天从事的是社会最下层的苦力工作。可想而知 ,早期的亚洲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是极痛苦的。 1 96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移民法 ,亚洲移民的情况才有所改变。根据移民法 ,新的亚洲移民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或者以难民的身份移入美国 ,…  相似文献   

9.
论文描述了哥斯达黎加中国移民融合与共生过程的主要特征,并阐释他们对整个哥斯达黎加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中国移民前往哥斯达黎加始于19世纪,当时他们主要是在加勒比海地区充当铁路建设劳动力。中国移民及其文化对哥斯达黎加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当地多元化、多文化社会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随着中国移民及其政治社会变化,这一群体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从而导致群体内部及其与当地社会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今哥斯达黎加华人已成功地与当地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并与之共存。与此同时,他们也保留着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这种融合需要移民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同时,哥斯达黎加的政治稳定及其社会公平对于这一融合提供了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0.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外来传染病极大地改变了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对此,印第安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依据自身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做出反应。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和绝望之后,他们开始利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应对这些传染病。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们逐渐掌握了白人社会治疗疾病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创造性地将它们融合到印第安人自身的传统当中,內化为印第安人新的医疗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欧犹太人为逃避俄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反犹迫害,大举迁居美国。他们在迁居美国的初期,大多居住在“犹太城”中,固守犹太文化传统。持“盎格鲁遵从论”的强制同化主义者、推崇“熔炉论”的温和同化主义者和已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来自德国的犹太人采取不同策略,以同化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以下简称“东欧犹太移民”),试图消除后者带来的异质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面对这些同化压力,东欧犹太移民有何反应?他们是否最终完全同化于美国社会?他们走过一条怎样的文化适应之路?本文尝试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移居欧洲的中国人急剧增长,加上原有的移民,目前欧洲华侨华人已达200多万人,欧洲已经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一方面,华侨华人的文化和经济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当地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冲突。这些事件引起人们对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的极大关注:他们的经济环境如何?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如何?他们融入和适应当地社会面临什么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3.
王康康  王向前 《沧桑》2008,(6):244-245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规模浩大,举世瞩目,在大量移民进入的冲击下,东北地区原有的以满族为主体的关东文化模式逐渐失范,进而走向危机,在与山东移民带来的齐鲁文化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选择了一条文化整合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文提出了"文化象征社区"理论并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新移民"文化象征社区"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论文认为文化象征社区作为族群归属空间,满足了新形势下走出国门的新移民在主流社会文化冲击下对保持民族性和传承根文化的诉求;作为族群保障体系,文化象征社区解决了各阶层新移民不同层次的适应与发展需求;同时绕行了飞地型移民社区建构的种种障碍,通过嵌入分散式族群羁留点的文化再生与传播,拓展了日本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孕育了新移民与日本社会良性互动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日本城市文化迈向异质的交融共生。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的概况,阐释了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他们的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基本价值、家庭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与南非人有明显的冲突,新移民群体对"南非文化"持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具体体现在居住区域、社会交往和通婚等方面。同时,同质性强的中国新移民身处介于同质与异质之间的社会空间,对南非文化仍有明显的隔阂。  相似文献   

16.
古代大陆移民给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思想文化,对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本土氏族对冬季降雪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淡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并未能在日本产生相应的影响。日本本土氏族接受了大陆文学中关于"雪"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吸收相关的农耕思想文化成分。大陆移民影响力的局限性、本土氏族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方式以及古代日本人固有的农耕节气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移民的规模、特点、构成类型及其与当地社会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在非洲新移民群体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新移民与当地社会某些阶层经济利益上的竞争关系、中国新移民相对封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在国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动员以及西方媒体的渲染歪曲等因素,影响到新移民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的移民个人具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外,新移民群体还没有达到足以在非洲各国产生影响的程度。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会妨碍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8.
清前期的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又是一个移民会馆数量极大的省,拥有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资源,历经二三百年的巴蜀大地,移民会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现今会馆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十分重要。蜀中陕西会馆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其中之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美国华人杂碎馆兴衰史,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说明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和普及。杂碎馆反映了华裔文化移植到美国社会并进一步在那里发展的过程。在美国,饮食是最早而且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海外中华文化的标志。华人的饮食文化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和职业技能、经商能力和资本、家庭及其他文化传统与华人移民一起进入美国。炒杂碎是美国社会族裔文化如何形成的一个有示范性意义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爱尔兰移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的非新教移民团体。他们进入美国社会后,不仅引发了美国人宗教生活的长期震荡,而且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持续影响。通过建立自己的组织,他们发明了一套与主流群体打交道的方式,从而克服了从他们踏上这块土地第一天起就遇到的宗教、伦理方面的障碍。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爱尔兰移民潮发生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其间爱尔兰天主教移民与美国早期新教移民的矛盾和冲突也最为突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足以为我们了解美国移民史和美国文化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