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秋天去沈阳参加纪念张学良将军逝世周年活动期间,与会者讨论较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就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确是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来后,又有幸得到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邮件。寄来的是张学良1936年陷入幽禁以后,在贵州阳明洞亲笔写下的日记影印件。看到这些张学良在监禁期间的手迹,我感到十分珍贵,也感到格外惊奇。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张学良的人,多会关注他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而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往情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不论是通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翻阅其幽禁日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同蒋氏父子的交往中,与蒋介石之间近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一1936年12月12日,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3.
佚名 《湖南文史》2012,(4):35-35
张学良曾经坦荡地表示:“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在他漫长的人生中,身边的异性追求者当然不仅是于风至和赵一获。张学良引为挚友、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人,她就是50年代的江南名媛蒋士云。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曾有两次出国访问:一是1921年他去日本参观“秋操”,二为1933年下野后去欧洲考察军事。特别是对张学良赴欧考察一事,近年来虽也有文章偶然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本文依新发掘的史料,再现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其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在一次交谈中,张学森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受到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带着一丝  相似文献   

6.
自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后,蒋经国就成 了张学良的“监护”人。凡有关张学良的事,无论大小,都必须呈报蒋经国。没有他的表态,任何人不得擅自作主替张学良的事作安排和决定,也不得发表与当局口径不相符的任何言论。1959年张学良“解禁”之后,可以见见张群、王新衡等一批老朋友,还可以到台北市区和附近的村镇去转转;可是他依然受到当局的特殊“关注”,他的行止依然由蒋经国一手掌握。由于蒋经国在对张学良的“管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戴笠、郑介民、毛人凤的辖制方式。因此,这对管束人与被管束人之间有了非同一般的交…  相似文献   

7.
一从1946年被秘密押解台湾到1956年,张学良在井上温泉已被囚禁了整整十年,这期间,张学良除了记日记,或有个别朋友来访偶尔写些诗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往事、家事留在记忆中,他不愿去回忆……1956年12月是西安事变20周年,蒋介石似乎又想起张学良了,接连召见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到台北。11月15日,刘乙光从台北归来,专门到张学良屋内,表情冷漠。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蒋总统曾于13日单独召见他(笔者注:指刘乙光),面告二事:不准我收听中共的广播,不许我同警卫人员接近。”11月17日,刘乙光又连夜赶回台北,仍是被蒋介石召见。刘乙光20日回到井上,…  相似文献   

8.
赵杰 《百年潮》2001,(11):63-65
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前,无论是对东北军将士,还是劝阻赴临潼请愿的学生,都曾谈到:"我的祖坟在东北".他解禁之后对外也曾谈到自己的最大心愿,其中有一个就是回故里祭扫.论及张学良的这一情感时,人们通常以为他指的是对父帅张作霖的祭扫和安葬.究其实,张学良所指,实在还应有其对祖父张有财要尽的孝心.  相似文献   

9.
历史散叶     
<正>张学良当年不喜人称他为"少帅"民国初年,世人习惯把军阀叫作大帅,大帅的儿子自然就叫少帅了。但在当时,少帅并不是一个美称,尤其是对成年人,被称为少帅,总有荫庇于父亲,本人没什么本事的意思。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自然很不喜欢别人称其为少帅。1923年,张学良任东北航空处总办。一次,新来的勤务兵傅德喊他:"少帅,请您接电话。"张学良一听,只装作没听见。更多的时候,张学良的部下只能称其职务,如当了东三省保安司令后,下属便称他为"总司令"。1990年张学良90岁生日之时,台北、沈阳等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海峡两岸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与中共的关系是与当时国内外形势及东北特殊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的。国际上 ,东北地区不断受到苏俄的经济渗透 ,作为东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的张学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 ,继承其父的反苏传统 ,从反苏进而到反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国内 ,中共的活动波及东北 ,消除中共在东北的影响成为张学良念念不忘之事。东北易帜后 ,东北地区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特区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反共上达成一致。但我们看到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反共的动机、目的诸方面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异质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随着张学良对蒋介石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11.
乔娜 《神州》2007,(12)
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张学良赵一荻私人相册》一书,真实地记录了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的囚禁生涯。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将军人生"大起大落"的转折点。国难当头,他用枪扣押了"上司",逼其抗日;又抱着牺牲自我的精神,经受了遥遥无期的"管束",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2.
1946年张伯苓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990年8月,张学良在台北寓所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张学良:"先生在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张学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先生!"此言不虚,张伯苓可谓影响了张学良一生。1916年,教育家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应东北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著名演讲。热衷基督的张学良恰好那天聆  相似文献   

13.
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成长为总政话剧团的著名编剧,曾先后创作了《巨人的握手》、《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张学良》、《延安颂》等多部电视连续剧,王朝柱的一生可谓硕果累累,著作颇丰。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常做一些事,要做些有益的,自己还喜欢的事。"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聆听他讲述自己极不寻常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王平 《文史精华》2013,(2):60-64,1
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已被蒋介石囚禁10年之久的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自由,在台湾囚禁时期曾4次屈就向蒋氏父子呈书"悔过",其间饱尝软禁之苦和对自由的幻灭之情,《张学良在台湾"求问自由"始末》一文为您详解个中曲折,敬请惠阅。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世人对于少帅张学良的关注从未降温。本文作者赵杰教授作为张学良家乡的学者,多年来钟情于张学良去台之后的研究,曾赴美采访张学良本人,先后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被誉为"文史界撰写张学良将军的一面旗帜"。——编者  相似文献   

16.
1955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说到:“有两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他俩都为人民,为我们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周恩来对张学良充满怀念之情,铭心难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张镇(于1950年病故于台湾)何以也受到周恩来的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张侃侃 《江淮文史》2016,(1):100-107
正张学良平生酷爱京剧,在他百年的人生历程中,与京剧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他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深情地说:"我和京剧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不但喜欢听戏,有时也喜欢唱戏。"青少年时期,张学良就喜欢上京剧,成为票友。在他主政一方期间,经常观看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演出,还与他们结成好友。西安事  相似文献   

18.
张祖 《民国档案》2008,(1):70-77
1927年南京国民敢府声称共产党与苏联极有关系,宣布与苏绝交.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借机收回中东路权"完成前人大业",蒋介石则为转移国内矛盾、维护中央、地方统一考虑,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权,坚持对苏强硬立场,引起苏方强烈反弹,致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在美、英反应冷淡,对日和谈失败,国内反蒋势力活跃、恐遭腹背受敌情况下,蒋才被迫做出艰难选择,默许张学良与苏方接触,进而把"中苏复交"提上日程,几经波折终于在日内瓦达成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在整个与苏绝交、复交过程中,蒋介石"首脑外交"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尽在其中。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家1991年12月至1993年8月访谈张学良的录音整理而成,是目前有关张学良口述历史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全面完整60次访谈、145盘录音带;张学良坦言传奇一生,评说经历的事与人;权威授权张学良遗产继承人和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授权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20.
1934年归国后,张学良决心改造东北军,少壮派趁势崛起。先天的偏见与现实的利益使少壮派和元老派纷争不断,但两派都忠于张学良,而张学良较亲近少壮派,对元老派则相对疏远。西安事变中,元老派和少壮派实现了短暂的分工合作,前者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后者则是"扣蒋"的实际执行者。事变善后时期,少壮派忠于张学良和仇视元老派的思想愈演愈烈,他们因而将营救张学良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元老派,最后酿成二二事件。东北军少壮派的兴衰既与张学良"联共抗日"理念的发展相始终,又与他们同元老派的内争缠绕在一起。少壮派的派别偏见不仅影响了历史走势,还在他们的历史叙事中得到充分发挥,但这些都远离了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