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王广汉 《江淮文史》2003,(2):126-12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每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林散之在上海学艺期间,他的老师黄宾虹就和他说过:“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阔。”沪上归来以后,他便把游历山川,作为自己实现艺术追求的一种需要。继1934年,他游历嵩山、华山、太白山以及巴蜀之后,于1937年和1964年,又两次游历了雄伟壮丽、异彩缤纷的黄山。1937年秋,林散之和他的挚友邵子退、族侄林秋泉一起游黄山。那时的黄山,还处在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他们经青阳、历九华、去黄山,在《分水岭阻雨山…  相似文献   

2.
张孝祥 《江淮文史》2022,(5):136-144
<正>张恨水最早起步于安徽芜湖,而对他走向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人是郝耕仁和我的祖父张九皋。我的祖父张九皋先生与郝耕仁是挚友,张恨水正是通过郝耕仁认识我祖父的。1913年张恨水在上海认识了郝耕仁,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恨水说,是郝耕仁改变了他的人生。而祖父张九皋则为张恨水提供了一个起步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于1993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江心洲宾馆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西、浙江和安徽等七个省、市科研单位、大专...  相似文献   

4.
我的老祖父于1900年出生,1990年逝世,终年90岁。祖父在20年代末期,通过他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扎实地掌握了古文基础知识。那时,他还在广东惠州市。常常面对年纪大小不同的人,一起吟诗对对。从不甘落后于他人。大家都赞扬祖父的诗、词语言高雅,又充满乡土气息。后来祖父从惠州到广州.被聘任为广州第七十小学语文教师,教六年级学生。开始时祖父还有点担心,不料教起来却颇为容易。学生们认为秦老师讲课灵活动听,学得很轻松。  相似文献   

5.
事情缘起于一条高速公路的开通。2006年12月26日,连接杭州和黄山的杭微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杭州到黄山,车程从五六个小时缩减到了两个半小时。以往因为行路难而难以进入的古老的徽州,一下子被拉进了。2007年1月1日,上海、杭州、黄山三地的政府官员和全国的旅游界要人齐聚杭州吴山广场,见证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开通。这条游线叫做“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简称“三名线”。“三名线”串起了这样一些中国之“最”:中国最繁华的都会(上海)、中国最美的湖泊(西湖)、中国最休闲的城市(杭州),中国最奇异的山峦(黄山),以及中国最有文化的村庄(皖南古民居)……这是一条让全世界为之着迷的景观大道,它连接的是重量级的中国传统美学经典。本文摄影师许志伟从2001年起就在这条景观大道上幸勤采景,六年里来回往返近三十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就让我们跟着他的镜头和文字,一起领略“三名线”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首期刊出了林散之老人的一幅草书,当刊物发行到日本后,震惊了东瀛,盛传中国出了个“当代草圣”。于是慕名求字的接踵而来,乌江一时成为文人云集之地。而家乡人也个个争着请林老写字,但是向他要画的人却很少。原因林老一般很少给人画画。为此也有人挖空心思想收藏一幅林老的山水画,于是前来找祖父帮忙。一日林老和往常一样,拄着拐杖,笑容满面来到我家。坐定后休息片刻,祖父取出纸笔写道:“你想买糠饲养大肥猪,现在好了,这位粮站同志能买到皮糠。”林老望望站在一旁干部模样的人,抿起了弯弯的嘴唇…  相似文献   

7.
曾祖父与祖父父亲多次讲过 ,他所以自幼对历史感兴趣 ,以至后来以史学教育和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与从小受到祖父援庵 (垣 )先生的熏陶教育有关。祖父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学者 ,又同曾祖父的培养有关。在介绍祖父对父亲的影响之前 ,有必要介绍曾祖父维启 (名满田 )公对祖父的影响。祖父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 )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 ,创业者是高祖父海学(18 11— 1878年 ,名社松 )公。他于 19世纪上半叶以贩卖新会特产陈皮起家 ,后扩大为经营药材 ,在广州开设“松记”店。道光十七年 (183 7年 )改店名为“陈信义” ,店铺门联为…  相似文献   

8.
石涛(1642~1707年)十岁始读书,也开始习字和学画。“暇即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他的书法奠基于此。“又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他学画的兴趣很广。“十四写兰”,稍后从“武昌夜泊山陈贞庵先生学兰竹。”画学师承,所知仅此。及东下江左,即来往于宜、歙之间,交流日广,又得登眺黄山,于是眼界大开,而画学日益进。今观其二十六岁所作的《十六阿罗应真图卷》和此顷  相似文献   

9.
曾经被列为战犯的他 ,新中国成立时却电贺并表示竭诚拥护、衷心向往 ;中共也曾邀他回来参加政协 ,由于心有疑虑而迟疑多年后才回归。他去世后 ,周恩来总理竟亲自主持公祭大会。他是个传奇的人物。1960年1月20日上午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里 ,聚集着首都各界代表数百人 ,人们表情沉重地来这里参加一次不同寻常的公祭大会 ,悼念三天前刚刚病逝的卫立煌先生。公祭大会由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主持。一天前周恩来还在上海视察 ,为了主持这个公祭大会 ,他特地连夜乘车从上海赶回北京亲自主持公祭大会 ,代表党和国家致…  相似文献   

10.
满族书法家、篆刻家马熙运先生于1917年生于沈阳市。他从小跟祖父学习满文,养成了刻苦向学的习惯。他爱好书法、篆刻,书法初学苏长公,继学率更;篆刻学赵之谦;满字学清碑榜;满篆宗清官印。他下力甚著,均有所成。及长,从事科技工作,书法、篆刻则做为业余爱好,暇时偶作,惟自娱而己。  相似文献   

11.
鸡叫三遍,忙人磨镰。鸡叫一遍的时候,天还早,大概是凌晨3点多。这个时候,祖父已经醒了。他穿上衣服,从炕上下来,就出了门,去村口站上一会儿,就又回来了。这是他进入老年以后的习惯。家里没人知道他跑到村口到底是去看什么。祖母为此经常唠叨着:“像个夜猫子,就不怕鬼拉去?”祖父从不吱声,也从不解释。但每个早晨祖父还是要去一趟的。从村口回来,祖父开始喝茶了。他喝的是罐罐茶。他先在那个红土坯的小火炉里生着火,把熬茶的砂罐子煨在火苗中间,还有一个精致的小“白兀”(方言,读音pia)子,要架在火炉的顶上,预热些水。砂罐子里的水开了,就放…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传略     
沈晖 《江淮文史》2001,(4):149-161
“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中闺有大苏。”这是《孽海花》作曾孟朴先生20年代对她的称誉。她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在102年的人生之旅中,杏坛执教50春,写作生涯80年,出版作50部,逾2000万言,是一位集作家、学、教授于一身的学林耆宿,被海峡两岸称为五四元老派作家、大师级学人——她就是从黄山走出的安徽才女苏雪林。  相似文献   

13.
郭因荐 《江淮文史》2006,(6):F0003-F0003
生卒年不详。浙江的从第,一说是从任。字允凝,自号黄山长。画室名米舫。他常随浙江出游,更常生黄山穷幽搜胜,有时竟数月不归,其《黄山图册》有50贴之多。当时有85位名士为之题咏。  相似文献   

14.
沈剑英 《世纪》2023,(1):68-70
<正>王元化先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先生自2008年离开我们已有14年时间,似乎他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对于已与先生相识27年,学术研究得到其鼎力相助的我来说,他似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因《因明学研究》结缘我与王元化先生相识于1981年。记得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先生在胡风冤案中蒙难二十余载后,终于正式平反、恢复教授职称并迁入复旦六舍51号新居,我与内子朱碧莲(1955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同去探望,  相似文献   

15.
容庚先生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东莞城人。生于1894年9月5日,卒于1983年3月6日,终年九十岁。先生少年即醉心于金石之学,壮而弥笃,由文字而及器物,进而及于史迹。毕生著书二十余种,论文及其它述作近百篇,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和收藏家。 容庚先生出身于晚清书宦世家,其高祖、曾祖分别是道光年间的贡生、举人、祖父鹤龄系同治恩科进士,外祖父邓蓉镜官至翰林,父亲为光绪丁西科拔贡,世代皆习举子之业。但先人早逝,直接给他以亲炙的是四舅邓尔雅和从叔容祖椿。邓尔雅是广东有名的书法篆刻家;容祖椿工于绘画。先生从小就受到长辈学术与艺术的熏陶,这对他一生的治学影响极大。1913年,当他还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对金石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开始研习吴大徵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时,即萌发补辑之意。1917年中学毕业,不复升学,与弟妹策划共同采集篆籀之见存者为《商周秦汉文字》一书,后因种种原因而未果。1922年,先生与三弟容肇祖北上求学,路过天津,挟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月4日,著名哲学家、翻译家王玖兴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王玖兴先生和我祖父是赣榆县简易师范的前后届校友。我在童年时代就常听祖父讲,兴庄出了个大学者王玖兴,19岁全省师范会考获第一名。1987年春,我调到县志办公室工作,因修志业务  相似文献   

17.
1909年秋,我的老师高本汉先生(1889-1978)在乌普隆拉大学锋得了日尔曼旗号语、斯拉文尼亚语和希腊语的学士学位之后,到圣彼得堡大学学了两个月汉话,翌年2月他乘船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18.
梁伟智 《世纪》2022,(5):46-49
<正>朱庸斋(1921年11月12日—1983年3月12日),著名词人,书法家,画家。原名朱焕,字仲章,号庸斋,以号行。广东新会(今属江门市)人,世居广州,幼时随父在上海谒见大词人朱彊邨,始尤爱词章。师从词学大家陈洵先生。曾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出版有《分春馆词》《分春馆词话》《朱庸斋书画集》《朱庸斋集》《朱庸斋先生年谱》等。今年是朱庸斋先生逝世39年,每当我拜读先生当年所赠的80余件书画作品和文集,回忆起与先生一起的点点滴滴,他慈祥身影和待人的真挚情谊,一一浮现在眼前心上。  相似文献   

19.
林散之先生八九岁时,即以 《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肖像为范本,摹仿勾勒,笔意肖似。十五岁时由其父友人曾子亭介绍至南京向张青甫学人物画。 我从未见过林老的工笔人物画,四叔邵先健曾对我说:过去百姓塘老宅三老爹邵光煦(祖父邵子退三兄)的书房中,有一幅林老画的“昆仑奴”人物图。画的下方是一个深宅大院,琼楼玉宇,夹道回廊,古木耸入云霄。上方一大侠挟着一名美女飞驰于云雾之中。这幅画说的是,清空某一王爷家来了一位官人带着他的公子。在王府中,一歌女见到公子,顿生爱慕之情;而公子看到歌女正是少女花季…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06,(Z1)
1889年,李大钊还未出生,父亲已经病逝,仅仅过了16个月,苦命的母亲也因不堪重负而谢世,李大钊成了没有父母的孩子。60岁的祖父便肩负起抚养孙子的责任。4岁时,祖父就用硬纸做成“认字卡”,在玩耍中教他识字,开始最初的“寓教于乐”。茶余饭后,祖父还会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