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传统史学的"实录"一词,始见汉代扬雄《法言·重黎》。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复引此词。自班固之后,"实录"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叙史及议史中广为出现。不过,"实录"一词虽始见于汉代,然而"实录"思想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有其形成的过程。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出讨论。一扬雄《法言·重黎》谈及司马迁时有文:"太史迁,曰: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曰:"然自刘  相似文献   

2.
田旭东 《文博》2006,(1):91-94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有一部《曹沫之陈》,是一部失传已久的鲁国兵书,在历代目录书的著录中,在传世和出土的古代兵书中,从未见到过鲁兵书,而且这是一部目前所见唯一的一部战国写本兵书,它的出现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兵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曹沫之陈》全书共65支简,  相似文献   

3.
《文物》2021,(9)
正黄帝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上古帝王,被后世尊奉为"人文初祖"。战国秦汉时期,有关黄帝的故事流传甚广。先秦史书《左传》《国语》,以及《管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对其事迹均有描述。到了汉初,由于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重视,以黄帝为背景题材的文献更是盛行一时,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均著录有"黄帝书",根据学者统计,竟有31家、589篇(卷)之多~([1])。  相似文献   

4.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沫之陈》先后见于上博简与安大简,两简本来源于同一底本.两简本相互参照,不但可将竹简正确拼接编联,而且对文字释读、文本校释亦有重要意义.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关简文经正确拼接后,简63下的"(毓)"字与安大简简43的"詑"字构成异文,根据文意,"(毓)"当读为"抚","詑"当读为"恀",皆为"依托""凭借"之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第32号简"悳连"进行了重新考释,认为"悳连"当读为"輚辇",指服务于军事活动的运输工具。简文中供"輚辇"役使的"白徒",为获罪没身服劳役的罪隶。  相似文献   

7.
《国语》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韦解则是我们弄清《国语》所载史实和思想的重要依据。韦解具有体例完备、兼采诸家、征引广博、注释简洁的特点,这些特点拉近了《国语》与经史的关系,提高了《国语》的地位。《国语》韦解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开集解之风,这是使得《国语》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左传》《国语》称引的"志""前志""军志""史佚之志"等志书目前仅存二十余则佚文,通过钩稽相关史料及上博简古文字材料可进一步证实:志书又称作"记",一则完整的志书文本由警句格言和历史事件两部分构成。传世文献征引志书有三种方式:一是只征引警句格言部分,二是只征引历史事件部分,三是征引完整的志书文本。《逸周书·史记》是目前所见唯一一篇完整志书。志书体裁具有"二重性",从"学在官府"的背景审视,可以将其看作官府档案;以"六经皆史"的标准衡量,亦可将其视为古代史籍。志书乃史官为君王提供鉴戒而作,实为史家撰作史书之滥觞,对先秦时期史著及史学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以国别形式编撰的主要记述君臣语言的史书。古今人对这部书的看法纷繁歧出。至今尚有许多同志认为它只是一种史料汇编。对这种意见本人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国语》是在编者特定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指导下精心编撰成的有其较为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与《左传》接近。然种种迹象表明,帛书《春秋事语》与《国语》编撰主旨和撰构手法不惟形似,亦具有神似之处。帛书本《春秋事语》极有可能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这样的推断,除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外,还有史学史上的案例可以参考;其他出土材料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旁证。考察这一问题,对重新认识作为一种体裁的"语"及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国语》的作者是谁?久有分歧,莫衷一是。现将历代学者的不同意见择要介绍如下:《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其文字在《韩非子·说疑》中已被利用,但没有说明出自《国语》而只叫“记曰”。《礼记·弓下》和贾谊《新书...  相似文献   

12.
《南山集》中的节烈传本是一种特殊文体,戴名世在作传时时常夹杂一些反对清廷、怀念明季、表现民族气节的"忤逆"之语,就是这些"忤逆"之语,可窥见其早期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最后受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据《国语辞典》(1947年版)讲:包子,为有馅之馒首。"包子"一词出现在五代。据《清异录》卷下记载,开封有一个叫"张手美家"的食肆,专卖节令食品,其伏日所卖的是"绿荷包子",但无具体制法。包子的迅速发展,是宋代开始的,宋代曾有人认为""为一种包子,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玉篇》:"……饼属,用面为之,中有馅。"但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存疑。明时《宋氏养生部》卷二中对包子的制法记录比较详细,曰:"用面、水和为小剂,轴甚薄。置之以馅。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底下少沃以油,甑中蒸熟。常以水润其缘,不使面生。馅同馄饨,制宜姜醋。"所谓:  相似文献   

14.
访问我国清代道咸时期著名舆地学家邹汉勋(1805—1853)的故居(又称"邹氏舆地世家"之祖居),是笔者心仪已久之事。但"舆地学"之博大精深,却又使才疏学浅的我姗姗来迟。据悉,"地理"一语,最早见于我国先秦文献《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关于"地理"之诠释,以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春秋》以及后世的发扬,构成了以史"正名"、忠君尊王的正统史学传统,它为君主专制延续两千数百年,提供了话语暴力、"历史"依据和法统支撑。真不隐者,不是董狐、《春秋》也,而是以事实向董狐、《春秋》说"不"的史著和史家。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收入一篇定名为《曹沫之陈》的古兵书,主要内容为春秋初期鲁庄公与曹沫之间关于对阵用兵之法的问对,其中涉及"交地"一词。此"交地"与《孙子·九地》中的"交地"为一。"交地"本为西周封邦建国时预留在各国封疆之间的"空白"地,法理上属于周天子。平时各诸侯国可以通过"交地"进行交通往来,但却不能任意占有。春秋时期,周王对诸侯国的约束力下降,先王之制失效,列国争相扩张,蚕食土地,"交地"不仅是列国争夺的对象,同时也是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交地"在本质上和传世先秦文献中的"间地"、"郤地"或"隙地"并无二致,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的称谓差异而已。因此,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疆界并非都是错壤而处,封疆之间也存在着"间"、"隙"、"交"地这样具有一定宽度的中间区。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其基本学术框架是由《汉书·艺文志》建构的。然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矛盾;"九流十家"学术派别的划分亦与先秦学术之实际不符。汉代复兴"官学"的学术思潮与"独尊儒术"的主流文化是造成《汉志》对先秦诸子学术评判偏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先秦诸子以本来的学术面貌,是学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武 《安徽史学》2008,13(3):33-38
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物资料,向来为相关领域文史研究者所重视.然关于墓志的起源.学界歧见纷陈,究其原因在于对墓志定义的模糊与论说角度的不同.综合来看,先秦时期仅是"志墓"观念的积累阶段."志墓"形式相对简单,"志人"意识薄弱;至秦汉时期,"志墓"形式趋于多样化,"志墓"观念与内容逐渐式微,而"志人"意识强化,墓志萌芽.  相似文献   

19.
《国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多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它又以记载春秋时期贤士大夫的"嘉言善语"为重要特色,成功地创设了"记言"为主的史书体裁,承裁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国语》历史叙事有很高的技巧,成功地将"记言"与"记事"相结合,以对比手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揭示出历史的深刻内涵,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客观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并提供了"纪事本末法"叙述历史的范式。产生于战国初年的《左传》、《国语》两部名著,标志着先秦史学的发展达到重要的阶段,并为中国史学即将出现更加成熟的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势"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始见于梁任昉的《文章缘起》。由于该书真伪历来颇遭怀疑,"势"文体定名的合理性因此也受诘难,如《四库全书总目》云:"崔瑗《草书势》,乃论草书之笔势,而强标‘势'之一目。"此故,在《文章缘起》以后的各类文选和文体学著作中,"势"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