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鱓手札     
"文革"前夕,于南昌市文笔山房发现李鱓写给他侄子道源的手札一通(见图),经专家鉴定为真迹。兹迻录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託钵,为人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閤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买画笔,贤侄在杭州,而愚不寄书来购画笔,是坐失好机会矣。画笔有五善:一、选料刚柔相济;二、笔尖  相似文献   

2.
(六)第七、八、九、十札寄书者。据提示,第七札系“樵客致黄螺主人札”。第八札“寄书者不署姓名,笔迹同前,受书者亦无名号,疑是前人”。第九札“同前”。第十札则是“樵客寄结一庐主人札”。由此看来,第七札和第十札寄书者都是樵客,其受书者前者为黄螺主人,后者系结一庐主人。第八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朝60年间,各省区上报的水灾达514次,占自然灾害之首。一年发生水灾10次以下的有26个年头,10次以上的有34个年头。“黄河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这是有关史料对乾隆七年(1742)发生水灾的一段文字记载。《清宫扬州御档》一书,收录乾隆七年的奏折百余件,其中有近50件,内容涉及水灾及赈济,这使我们今天可以通过档案史料及相关典籍记载,较为全面地了解乾隆七年,江淮一带发生的罕见水灾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4.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所载《热河密札考析》(上)一文,考证了第四、第十一札的寄书者为许庚身。在谈到他的身世时说:“许庚身的父亲许乃钊,也是地方大员,官至江苏巡抚。”这段内容有误,许乃钊不是许庚身的父亲,而是他的叔父,他的父亲是许乃榖。最  相似文献   

5.
《端肃遗事密札》,人称“热河密札”,是研究慈禧、慈安两太后于一八六一年暗中勾结恭亲王奕訢策动北京政变(亦称辛酉政变)的珍贵史料。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已为现存的清代档案所证实,而且在于其中很多内容为当时的官文书所不载,补充了档案史料的不足,因而密礼一直受到史学工作者的重视。热河密札,绝大部分是由入值热河的汉军机章京给北京同僚的信件。这些信件是在辛酉政变前夕,政局异常微妙,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信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无论寄书者还是受书者,以及信札涉及的其他有关人物,都没有直书他们的姓名,而是使用了  相似文献   

6.
天秀  澗瑩 《文物》1963,(10)
李(魚單),字宗揚,号复堂。他的生年,各书未見記载,实为研究者之憾事。南京博物院藏有他一幅水墨牡丹,自题詩云:"李生七十白发翁,不拈粉白間脂紅,洛阳一片春消息,尽在濃烟淡墨中。空钩却是連香白,魏紫姚紅浅淡中,多少兰花空谷里,墨濃如漆是深紅。乾隆十八年四月复堂懊道人李(魚單)。"有人以該詩首句之"七十白发翁"为根据,认为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李(魚單)为七十岁,以此上推,他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4,(4)
<正>稿本《随园手翰》(索书号17738)今藏国家图书馆,后附《简斋的笔三札》,收有袁枚致法式善①书信七札,致王葑亭书信一札。《随园手翰》封面注明"己未夏日,钱泳题",钤"钱梅溪印"白文方印、"立群"朱文方印②。《简斋的笔三札》封面注:"诗龛命题,蒋和。"③法式善与袁枚交往甚密,书信往来频繁。他在《检阅笪绳斋诗龛图卷概然赋诗兼忆题图诸知好》其二中说:"袁翁致我书,前后三十封"(《存素堂集二集》卷一);在《题朋旧尺牍后》之《袁子才太史》中说:"前后寄余三十牍,中  相似文献   

8.
正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等,扬州府属兴化县人。康熙举人,五十三年(1714年)曾以画入值清宫,供奉内廷,以诗画名动京师。寻因"才雄颇为世所忌"(郑燮语),遭受排挤,离开宫廷。后以拣选任山东藤县知县四年,"为官清简,士民怀之,以忤大吏罢归"。乾隆五年(1740年)罢官之后不久,即回乡居住,往来扬州,卖画为生。并将一生宦海沉浮之生活体验,一一寓之于画。其  相似文献   

9.
“十年一觉扬州梦”。6点钟起来,王麟书老先生清两下嗓子,拎个画眉鸟笼子,穿东关城门,七弯八拐绕过幽幽古巷,沿杨柳依依的护城河边直走,逛入冶春园。  相似文献   

10.
正李锡书(1756—1830),字洪九,号见庵。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西河沟村之书香门第。李锡书自幼好学,尝诵读"对偶声律之文",12岁应童子试。因其文采斐然、成绩卓异,时任静乐知县,浙江海宁进士。陈景星(号琇容),深爱之,赠诗表达他对少年李锡书的赞誉和勉励:李家玉琢好儿郎,也解吟来急就章;莫负老夫心盼盼,春风早占一枝香。李锡书的父亲李珥17岁就考中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文举人,乾隆十四年  相似文献   

11.
无锡市博物馆所藏清华喦山水图册,是一件难得的精品。画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共十六页,其中浅绛五页,水墨十一页。画面纵23.2、横17.6厘米,生宣纸。华喦,字德嵩,又字秋岳;别号甚多,最常见的是新罗山人,此外还有东园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县人,后定居浙江杭州,有一段时间曾寓居扬州,故有人将他列入"扬州画派"。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博学多才,是雍、乾期间一位具有革新精神、创作上有所突破的画家,还工诗善书,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本《清史稿》(1977年8月版)卷520《藩部三》第14375页“鄂尔多斯部”下云:“所部七旗,自为一盟,日伊克昭。……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后增一旗,曰左翼前末旗,一名札萨克旗。”而同书卷77《地理二十四》载:“鄂尔多斯旧六旗,又增设一旗,共七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乾隆元年,以族繁增旗一,授札萨克世袭,掌右翼前末旗,附右翼前旗游牧。”同书所指同一地方,而名称却前后有异。查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卷543“鄂尔多斯”条下有:“旧六旗,…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8年第7期《清乾隆唐英款粉彩人物笔筒》云:"落款是‘沈阳唐英’……唐英是当时有名的工匠,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雍正六年开始至景德镇御窑厂,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按唐英不是工匠,而是官僚兼文人。傅惜华等编《水浒戏曲集》第一集的題记有简单的介绍:(唐)英字隽公,一字俊公,号叔子,別署蜗寄居士,晚号蜗寄老人。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历官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7月,孙庆伟教授的专著《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一书,在初版时隔十年之后再版。此书原是由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据此书后记,作者从1992年作为大四学生参与晋侯墓地发掘,最早接触到了大批令人目不暇接的周代玉器起,至2003年以《周代墓葬所见用玉制度研究》为博士论文获得答辩通过,耗费十年功夫而成,用力之勤,或可谓"磨铅勘玉杯"。此句语出杜牧《早春寄岳州李使君》诗,典出《汉书·董仲舒传》。  相似文献   

15.
马曰璐和马曰琯并称"扬州二马",是著名的藏书家。其卒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四库》开馆征书时(1773)马曰璐已卒,笔者以江春《随月读书楼诗集》、金兆燕《棕亭诗钞》等资料考之,马曰璐的卒年当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  相似文献   

16.
徐扬号云亭江苏吴县人,家住阊门鱄诸巷,是乾隆年间有名的院画派画家.他专长山水梅花,作品见于著录者三十五种,有不少一直保留到现在.乾隆十六年,清高宗南巡到苏州时,徐扬因献画而入画院.后来得到乾隆的赏识,"十八年钦赐举人,宫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又完成了"盛世滋生图"一卷.顾名思义,他是想通过该画描写出当时苏州市面繁荣的盛况,来颂扬当时"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辐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的所谓"乾隆盛世".这幅极其珍贵的画,曾保存在清宫御书房,后被溥仪窃出,解放后归东北辽宁博物馆收藏,1959年调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盛世滋生图",是一个长卷.据画后作者的自跋:"其图自灵岩山起(在苏州城西二十五里),由  相似文献   

17.
<正>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扬州天宁寺山门殿后有乾隆《南巡记》碑,1.27×2.63米,长方形,周边有线雕的13条龙纹边框,其落款为乾隆御笔,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完成了六次南巡后,亲自撰文,亲自书翰,加之精美的雕刻,是十分难得的三绝碑,"文革"幸免于难,为扬州文化保留了浓重的一笔。其中最关键的观点是"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他一是从"敬天明理"的高度深刻阐述治水关系民命:"河工关系民命,未深知而谬定之庸碌者,唯遵旨而谬行之,其害可胜言哉,故予之迟之又迟者,以此而深惧予之子孙自以为是,而后之司河者之随声附和,而且牟利其间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全集》内载"道情十首",文后了附记:"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广东省博物馆新近入藏郑燮的一个字卷,经过研究,证实是这篇"屡抹屡更"的《道情》的稿本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翔字凤冈(凤岗),号犀堂(樨堂、西堂、西唐、西塘),又号山林外臣,工诗、书、画、篆刻,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兹将有关高翔生平与艺术的几个问题,简单说明如下:一籍贯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说高翔是"甘泉人";同书卷四,说高翔是"江都人"。在一本书中,出现两个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十年春,薛福成被任为宁绍台道。次年初,守军先后因以重创法国的两艘铁甲舰,从而赢得镇海海战的胜利。战后,薛又多方募集资金,增建炮台,更加固了浙东海防。 近年得浏览《薛氏藏札集册》,其中有他的同年袁昶所赠《七律》一首,盛赞此举。笺称:“叔赖同年观察:浙东感事书怀,奉呈一首,伏匄教正。‘十年范蠡祠前见,世事推迁不可穷。老我萧条空戴鹖,看君淡笑得凭熊,何年洒落昌符会,几度销沈(?)简中。便欲东游依幕府,饱看涛势撼山雄。’部民袁昶” 这首诗大意是:十年来有如范蠡仕越,忠君报国,肝胆相照,可是世事的发展推移,不可逆料。慨叹我徒然戴着鹖冠,却欣慕你新到浙东,就谈笑风生地运筹策划,凭藉武勇,稳住海防。盼到那年能下达“昌言”并会合征信之符。这让我更抱残守缺地沈吟在(?)书简册之中,看来便要东游,厕身于总理衙门,当看够入侵者敢于来犯雄峙海口的防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