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内在趋势池子华捻党是捻军的前身。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在捻党转向捻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甚至把1853年6月7日北伐太平军占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之日,定为“捻党转化为捻军”及起义正式开始之日①,这就漠视了捻党...  相似文献   

2.
自从拙文《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若干史实辨析》发表后,围绕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史实的讨论,先后又有金式《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是战略决战吗?》(《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苏双碧《会剿武汉以救安庆的历史真相》(《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朱哲芳《试论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原因》(《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等文章发表。这些文章都从不同问题和方面,揭示了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历史真相,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拜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感到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为此,本文就有关问题再略陈己见,以求教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绝望中自杀。同年7月19日,“天京”被曾国荃攻陷,太平军根本失败。太平军为何失败?我们只须将洪秀全的真面目呈现给读者,答案不言自明。洪秀全“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其父洪镜扬,是官禄及邻近诸村的保正,  相似文献   

4.
(一)陕西的回民革命(1)革命的起因和发动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会同捻军首领张乐行、姜太凌共约二十余万,由河南进攻关中,直迫西安;而原据四川的另一个反清革命力量——蓝大顺等也于此时北进,攻占汉中(南郑),洋县和佛坪厅(今佛坪县)等地。其时陕西驻防清军多已调赴外省镇压革命,陕西团练大臣张芾与巡抚瑛棨乃命渭南团绅训导赵(?)中强迫渭南『(?)目』马世贡,马四元率『回勇』四百名隨同团练与太平军作战,结果战败  相似文献   

5.
1984年第一期《贵州大学》学报,刊载了周载章同志《坚持反清斗争的最后一支太平军》①一文(以下简称《周文》)。该文在全面介绍清代咸同时期李文彩部在贵州的活动及其失败过程后提出:“李文彩部是坚持反清斗争的最后一支太平军,太平军余部的反清斗争亦应终止于一八七二年五月”。对此,编者更在所加按语中说:“作者通过对贵州地方志的考察,依据史实,将过去学术界公认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下限向后推了四年……,在学术界已得到重视”。《周文》和编者的上述论断,难于使人信服,本文试就太平天国运动的下限和怎样看待李文彩部与太平军的关系等问题,依据史实,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咸丰六年(1856),江南提督向荣死后,和春接替了向荣的位置。咸丰七年,和春当江宁将军。 咸丰十年春,太平天国天京会议后决定东进苏、杭,以解天京之围。和春任江南大营主帅,太平军破江南大营,和春逃到苏州进城不得,又逃浒墅关,当时,太平军正声势浩大地南下,和春已溃不成军,走投无路,只得在浒关上吊自尽。 堂堂主帅,为何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 清军所以有实力和太平军作战,他的粮饷来源主要在苏、浙。如太平军攻克常州,缴获大米四万多石,“粮台府库储银七、八十万,火药数十万斤”(《武阳志余》卷五《兵事》)。攻克无锡,“缴获粮食三百余万石”(《纪无锡县城失守克复本末》)。攻克苏州,缴获的粮食,白银更多了,1860年3月19日,太平军又攻克杭州,同日下丹阳,击毙消江南军务提督张国梁。  相似文献   

7.
考察太平军在广西活动期间有没有“东向图粤”的战略行动计划,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有人认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一开始便存在“粤人”与“桂人”的帮派集团。“东进”与“北  相似文献   

8.
明代永乐时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所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被毁于清中期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前夕的兵火之中。  相似文献   

9.
金文五则     
一释何尊“佳王初(?)宅于成周”何尊铬文首句“佳王初(?)宅于成周”,关涉周成王时的重要史事,诸家考释分歧很大。兹试说之。“佳王初(?),宅于成周”,句读自杨宽先生考证后,已经得到解决,今即从其读。在此需要提出讨论的是(?)字的隶定及字义。 (?)字,唐兰先生起初隶定为(?)而释为迁,杨宽先生从之,谓“(?)字在《说文》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11.
太平军从象州回师紫荆、金田的原因,“招齐”说曾风行一时。该说主要源于《李秀成自述》这句话:“天王到金田之后,移营上武宣东乡、三里,招齐拜上帝之人,招齐武乡之人,又上象州招齐拜上帝人马,招齐仍返金田新圩。”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到它不能自圆其说。这主要是:太平军“上象州招齐拜上帝人马”后,与“仍返金田新圩”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太平军于1851年1月金田起义后,军事上节节胜利,1853年3月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军进京后,政治上出现腐败,大兴王府,热衷声色;争权夺利,内讧分裂;互相猜疑,自相残杀。上层的腐败、昏庸、分裂,造成军事上屡屡失利。1864年初,天京被围。6月天王洪秀全怀愤而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历时14年,转战18省,攻克600多个城镇”,给清封建王朝及西方势力沉重打击。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抵抗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浙江、江西的太平军,遭到清湘军、淮军的围攻夹击,大部并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与康王汪海洋部,转战广东、福建。9月上旬李世贤、汪海洋率十多万兵由粤入闽,攻占武平、大埔、龙岩、永定,向漳州进军。  相似文献   

13.
一太平天国时期,张树声在合肥地区统带一支团练与太平军、捻军顽抗,从一个诸生被提擢为候补同知。他所统带的团练,为李鸿章后来编练淮军奠定下基础。他也因此而发迹。张树声(1823—1884年)安徽合肥人。“县廪膳生”,1853年太平军进军皖北,捻军纷纷响应,他“奉钦差大臣周(天爵)、吕(贤基)示谕团练,并奉钦差办理团练刑部郎中李(文安)颁发章程,坚壁清野”,“除结团自保外”,还带练勇外出与太平军转战各地,配合清军攻陷含山、六安、英、霍、潜、太、无为等州县。1857年桐城清军溃败,次年太平军再次攻占庐州,皖北革命斗争又趋向高涨。张树声从地主阶级利益出发,“严申禁令,不准乡民从贼,先平肥西匪寨,继败捻酋张洛行于官亭,就周公山下坚筑堡寨,阻河为险……远近襁负来归,咸知其制寇有方,相依为命。”当时合肥  相似文献   

14.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包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相似文献   

15.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16.
“蒙阳”布     
“蒙阳”布高4.3厘米,宽2.5厘米,重3.65克。面文左右并列古篆两字,背有竖弦三条,无文字。此布制作精美,无锈蚀,背部微现青绿色,其余为古铜原色,故文字极清晰。此布右首一字作(?),从(?)从下。《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莫狄切。”今俗作幂。又《说文》:“(?)、重覆也。从(?)一。莫保切。”此两字形状接近,读音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头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古文。”《说文》:“(?)、覆也,从(?)豕。莫江切。”按《汗简》豕作(?),亥作(?)或(?)。豕、亥两字在六国文字中形式相同。《说文》:“(?)、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故亥、豕古文为同一字。《汗简》:“(?)”为蒙字,注:“出朱育集字”。此字从冃从亥与从  相似文献   

17.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桂平市金田镇犀牛岭团营誓师起义,建立太平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与前来围剿的清军在桂平、平南、武宣、象州等地展开了殊死的鏖战。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莫村称天王,9月25日攻占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城),  相似文献   

18.
在以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清朝同治“中兴”三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中,以李鸿章的年纪为最轻、资历最浅、声望最低、任务最重——对付太平天国后期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部下的江浙太平军。然而,他从同治元年三月率八千淮军赴上海,至二年八月即向太平军出击,十月就  相似文献   

19.
国宝何尊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新 《文博》2005,(6):30-31
“中”和“国”两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很多见。如在宝鸡山土的西周早期的何尊(图一)、大盂鼎,中期的卫簋,晚期的比鼎、毛公鼎等鸿宝重器的铭文中的,都有“(?)”、“(?)”和“或”、“彧”(图二)。依照汉字的造字规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甲骨文“(?)”和金文“(?)”,就是象形字, 象征着居于军队中央,指挥士兵作战的旗帜,即旌旗。中间为旗,上下各飘着为旗游,这种由各种飘带  相似文献   

20.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