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施桥发现了古代木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6)
1960年3月,江苏扬州施桥镇挖河工程中,发现古代大木船和独木船各一只。我队得讯后,即派人前往清理,共工作二十多天,现木船已运至扬州市博物馆展出。  相似文献   

2.
天津静海元蒙口宋船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于1978年6月在静海县东滩头公社元蒙口村清理了一只宋代木船。木船出土于元蒙口村西公路南侧的大土坑内,这里原是故河道,群众经常在这里取土。木船船口距地表约4米,方向220°,右舷低于左舷0.2米(图一)。出土时除左舷上半部腐朽无存、船尾在清理前遭到人为的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不少构件木质如新,纹理清晰。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二月底,宁陵县华堡公社,前华岗村社员在取土时发现一只古代木船;经报省文物局批准,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一日至二十一日到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发掘结果报告于后:前华岗村位于宁陵县南四十华里,东距华堡公社二华里,西北距张弓镇约十华里,南距柘城县城五十八华里。木船出土地点在  相似文献   

4.
我叫徐良泉,今年96岁,是离休教师,曾任如皋县勇敢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是如皋县第五届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5.
屠生楷 《铁军》2022,(7):25-26
<正>20世纪40年代,滁河湾一带有一支新四军的抗日武工队,队长是一位垂钓高手,叫严亮,当地人,人称“神钓手”。严亮自幼生活在水乡,父母早亡。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练就了一身水上功夫,周围百里无人能及。滁河边上的人多以打鱼为生,严亮也不例外,但他打鱼与旁人不同,他从不用渔网,只靠一只木船,一根鱼竿,从早到晚,端坐在木船上,不急不躁,等鱼上钩。他的独门绝技“钓乌龟”更是令人称奇:乌龟何时钓,  相似文献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如此雄伟而豪迈的诗句,只有身历其境.知其艰险,并能以其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毅力战胜困境,取得胜利的红军战士,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意蕴,领略其真切的感受。1936年4月,当我幼:二、六军团在云贵高原巧妙地甩掉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之后,从4月25日到27日黄昏,我军一万七千余人在。南西北部的石鼓、木瓜寨、余化达、土可等渡口,用七只木船和自制的木排、竹筏先后渡过了金沙江天险,P翻了一只木船,落水几十位同志。待“追剿”的滇军刘正富旅赶到金沙江畔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戏德性的大标语:“…  相似文献   

7.
罗高利 《纵横》2013,(9):38-41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大量军队、人员、武器、设备、物资及工厂、机关亟待撤退转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出现在宜昌。他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利用长汀水路,沉着镇定地指挥24艘轮船和850余只木船将数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近10万吨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缔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上行船历史的起源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在藏文史料上,吐蕃时期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有行船历史的记载。据《莲花生传》载:莲花生曾乘马头木船渡过雅鲁藏布江来到桑耶寺……。桑耶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壁画中也有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行船历史年代早于壁画时代和文献记载,以下分别介绍(马头木船、牛皮船)的造形、结构,大小用途功能及它的演变过程。 一、马头木船据现有资料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方形船,中期均为长方形木船,晚期尖角长方形木  相似文献   

9.
时间倒退到35年前.我是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66届四年制本科毕业生,1968年分配到家乡江苏省如皋县(现为县级市)参加农村劳动锻炼,一年后再分配到江苏省重点中学如皋中学,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到了1975年,因为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我已是学校领导和校工宣队任命的初中分部负责人.就在这一年的5月19日,我下乡回到老家如皋县马塘公社一大队,开始了四年没工资、拿工分的非常人生,其中的是是非非、辛酸苦涩真是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10.
正1871年《烟台条约》签订,外国轮船可以进入川江航段,川江遂进入木船与轮船并行的时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年库中,有些地方报纸关注到这一时期的川江木船。1891年10月4日发行的The Sun报,有一篇题为《Riots at Ichang》的文章,其中说到利特尔的轮船公司进入到了川江,对于当地传统的木船运输业是个沉重打击,但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护本地的木船运输业,譬如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收到浙江普陀岑氏木船作坊总经理岑国和来电,称岑氏木船作坊手工制造大型木帆船工艺,已经通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这是岑氏木船作坊不断发展壮大的标志。自从三年前开发研制出能在海上航行的“绿眉毛”帆船后,引来瑞典“哥德堡”号造访普陀,岑氏木船作坊名气大振,浙江沿海城市,纷纷前来订制木帆船,开展航海旅游项目。由于目前木帆船制造场地太小,制约了木帆船的制造,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决定从弘扬古代船文化产业角度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万县惨案”后的中英交涉彭平本文根据重庆海关保存的档案,介绍1926年为“万县惨案”而举行的中英交涉。一1926年8月29日,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城市万县附近江面上,英国商船“万流”号浪沉川军杨森部官兵乘坐的三只木船,船上官兵54人全部溺死,肇事英轮...  相似文献   

13.
一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后,四十军奉命去河南省休整。我们是坐木船登上海南岛的,又坐木船回到雷州半岛,从雷州半岛步行到广州市,等坐闷罐车去河南期间的6月25日,朝鲜半岛三八线上爆发了朝鲜与韩国的战争!由于朝鲜与我国有着唇亡则会齿寒的关系,所以军委改令...  相似文献   

14.
海上遇险     
徐红  迟连城  孙国庆 《铁军》2020,(5):43-43
1943年初,新四军三师及盐阜区去延安学习的干部队50多人乘一只大型木船从盐河口出发,沿海边向山东方向行驶。3月17日晨在靠近连云港的小沙东海面遭遇日军巡逻艇,发生激战。战斗中,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21名干部、警卫及随行家属英勇牺牲,其余同志被山东独立团营救脱险。  相似文献   

15.
1949年3月底,江苏省泰州白李乡白马村(今白马镇白马居委会)及其周边乡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渡江支前工作。部队领导、乡里干部组织召开渡江支前动员大会,宣传渡江的意义,号召广大群众有人出人,有船出船,积极投身到渡江支前工作中去。与会群众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参加。会后不到十天,白李乡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征集了数十条木船。木船和船工主要是运送解放军渡江。根据渡江计划安排,这些木船和船工全都被编组至沿江指定地点进行战前训练。白李乡及周边乡村征招的木船、船工大都分在上四圩、七圩、四墩子、天星等沿江地区。沿江各部队对所分到的船只进行加固、改装,有的架设了轻重机枪,然后开到沿江内河汊港芦荡中,进行战前训练。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行十几人,到雅鲁藏布江松嘎渡口时,天灰蒙蒙的飘着小雨。江边的风在春日里依旧带着寒意,空气湿湿的有泥土清香味。渡口处停着两只机动木船,已有六、七个旅游的外国人静候在那里。 听说过去是用牛皮船过江的。牛皮船是用坚韧的木料做支骨,外蒙上由数只牛皮缝韧而成。牛皮船很轻说船夫一人可以扛在肩上。牛皮下水浸泡而变得温软不怕礁石的撞击。大的牛皮船可坐十来人,小的也能载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沿革如皋县衙南望澄江门、宣化门,北倚运盐河。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如皋建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并入宁海县,唐太和五年(831年),因盐业生产和管理需要,重新规划海陵之五乡设如皋镇。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皋复升县,县衙建于运盐河南侧。宋代,如皋县辖四乡,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县令许元建厅立门。元末,县衙毁于兵燹。  相似文献   

18.
技术传承可分成标准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西方在16世纪就开始了木船的标准性传承,而中国历史上的川江木船制造技术则一直是一种经验性传承。我们把川江木船制造技艺先进与传承途径落后的巨大反差,概括为"川江案例"的概念,以便于反思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川江木船技术先进与川江特殊的河流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川江木船技术传承落后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为此本文揭示"川江案例"在技术传承上存在"文本化式弱"和"文本精度弱"两个问题。中国传统制造技术文献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事功文化总结而非制造蓝本,中国传统图像感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造成中国传统木船"文本精度弱"的重要原因。川江木船制造技术"文本化式弱",一方面在于巴蜀社会传统重义理之学而轻应用技艺之学、手工业集约化弱而规模小、国家介入程度低,另一方面在于川江木船技术独特性和功能区域性不仅使木船在区域内丧失了文本化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而且使川江木船对区域外影响力很弱,以致在全国性木船文本化过程中川江木船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9.
198 2年 2月 2 2日 ,河南省宁陵县前华岗村农民华文超之子在其宅基地上取土时 ,发现一艘古代木船。 2月底 ,宁陵县文化馆派人前去做发掘清理古船的准备工作。3月 2日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赶往前华岗村 ,专门察看古木船。 3月 11日~ 2 1日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人员对古船进行发掘清理。前华岗村位于宁陵县城南 2 0公里 ,东距其所在的华堡乡政府驻地 1公里 ,西北距相邻的张弓镇政府驻地 5公里 ,南距柘城县城 2 9公里。木船出土地点紧傍村东的“废黄河” ,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宋代赵匡胤的“运粮河”。出土的…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我才17岁,那时我家有一只赖以谋生的七吨大小的木船。在日军进攻太仓浏河时为躲避战火,我们全家老小以船为家到无锡荡口避难。当时船上除父母、我和二妹三弟五人外,还有六名一起出来逃难的亲戚,一只小木船竟挤了十一口人。那年11月,船在荡口被国民党军“封差”(即征用),我们被要求从无锡运载一批军粮(大米)到昆山,支援守卫昆山防线的国民党军。后昆山防线失守,国民党军不得已让我家通过水路直接把军粮改运南京,支援那里还在坚守南京城的国民党将士。运粮途中,因为船小人多,也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押粮的国民党军只好在岸上步行,与船齐头并行,日夜兼程。一路上行行停停,躲躲藏藏,担惊受怕,经历了九死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