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但却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理想动物形象。所谓龙,实际上是以鱼或蛇再装点其他一些动物特征而组成的神物。《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墓葬内,出有一件彩陶壶,高21厘米,腹肩处用黑彩在红地上绘出一只水鸟啄着一条大鱼的  相似文献   

2.
鸟书构形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书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吴、越、楚、蔡、宋、徐等地的一种特殊书体。这类线条回绕而以鸟为主的动物形装饰的文字,典籍中有“虫书”①、“鸟虫书”②、“鸟书”③、“鸟篆”④等异称。段玉裁注《说文·叙》谓:“上文(按:指秦书八体)四日虫书,此(按:指新莽六书)曰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后来容庚作《鸟书考》⑤,在前言中也说虫书和鸟书在形状上有别。近时还有人写文章说“鸟虫书”应细分为鸟、凤、龙、虫四种书体⑥。其实,“虫”在古代是一切动物的总称。《说文》:“虫……或行、或毛、或赢、或介、或鳞。…  相似文献   

3.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龙可能作为一种图腾被当时的氏族部落所崇拜,因此在春秋以前的史籍中就留下了很多有关龙的记载。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明汉代以前,人们心目中的龙就是一种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的神物。从田野考古的情况来看,自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最先开始出现龙形玉以后,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雕刻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龙纹玉饰。雕琢的龙形态各有不同,纹样装饰变化也很大。就是属于同一时代、而在不同的地区发现的龙纹玉饰,造  相似文献   

4.
古今论多有杜甫入严武幕後与同僚不合,受到同僚与“少年”的嫉妒、欺辱与排挤的说法,如明代王嗣奭即说:“公有‘分曹失异同’之语,似与诸公不合而归。”清浦起龙引黄生云:“及居幕中,未免以礼数相拘,又为同辈所谓。”出版於1958年由四川省史研究馆集体写作的《杜甫年谱》,在永泰元年谱中也说:  相似文献   

5.
“四不像”是麋鹿的俗称,因其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注:目前的《辞海》、《新华字典》等词典、字典和一些教材中关于“四不像”名词的解释均有错误)而得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科动物。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屈原、班固、杜甫、沈括、苏轼、李时珍、乾隆……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传说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皆与麋鹿有关。  相似文献   

6.
龙泉山古今     
古之江夏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在江夏区境内,有一座汉代称之为江夏山的山峦。据《江夏县志》载:汉代有个名叫朱桃仙的人善卜地,一日他寻“龙”觅他至此,见两岸如门环(注:原樊口闸未修时,梁子湖水直通龙泉山内,有港汉能行船),此峰愕二巨石似懈兽状,山上有泉,大旱不涸,色碧味甘。朱桃仙连声赞道:“此灵泉也。”又据胄代宰相李溪在《灵泉记》中写道:“泉以灵名,非有较龙之与外,而后为灵也,以山能兴之雨,致风而始为灵耳。”从此江夏山改名为“灵泉山”了。又因这灵泉山系由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所级成,从西向东连…  相似文献   

7.
寻龙记     
龙,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条龙脊,而我们3个大男人怎能不知龙。寻龙,寻找那条属于自己心中的"龙"。  相似文献   

8.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祥鹏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相似文献   

9.
渴望民族复兴的凤凰龙和凤凰,是迄今仍然活在我们华夏子孙心目中的两大图腾。作为虚拟的图腾物象,在喜庆节日里,舞龙舞风,是我国民间最喜欢的两种动物舞;作为神话意象,龙和凤凰,常常出现在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里。闻一多认为:就中国来说,可以借龙。凤来做文章,用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①。这种文章,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借龙来做的,时至八九十年代,才有吉狄马加的诗作《龙的图腾》;而借凤凰来做的,却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便由当时的青年诗人郭沫若写出来了。这就是他的叙事抒情长诗《凤凰涅第》。郭沫若说:他“…  相似文献   

10.
鲐yi、鲐【简介】鲸科,河豚的别名。河豚,体圆筒形,无鳞或有刺鳞。有气囊,遇到敌害会吸气膨胀,内脏和血液有毒。海产,有的可人河。参考文献:《辞海》1919。[释名]鲐:犹台、、胎、颐,均指圆困状物。言河豚体圆。台,《诗·大雅·行苇》:“黄台背。”汉毛亨传:“台背,大老也。”按,大老则背驼,故称台背。郑玄说:“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改字为训。鲐鱼背上有条纹,老人身上出现皱纹的地方是面部,手部等,不是背部。“鲐文”牵强附会。,与台在《广韵》中定透旁转,韵叠韵,指蝌蚪。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三》:“科斗…  相似文献   

11.
祁奚荐贤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抓,其仇也。将立之而丰,又问焉,对日:“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日:“孰可以代之?”对日:“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馅;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窃书》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管。建一管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译文:邓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什么人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举荐解狐,而解狐是他…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芥川龙之介事典》记载,青少年时期的芥川一有闲暇时间就经常读妖怪之类的书,如去上野图书馆读《聊斋志异》。他还经常听周围的人给他讲各种鬼怪离奇的故事或传说。加之他小时候生活的工商业区环境,养父家的文学气氛,本地的离奇古怪之事,无不吸引着他对怪奇的兴趣。高中时四处搜集资料,把搜集的有关资料整理为《椒图志异》。这就是他效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下的笔记。 聊斋本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而椒图原意则为“喜欢沉默的龙”,即“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鸱吻之类也。椒图、,形式螺蛳,性好闭。故立门上。”…  相似文献   

13.
伏羲故都宛丘王友平《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之虚也。”陈,即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淮阳因此素有龙都之称。《诗谱》中说:“陈都于宛丘之侧。”《水经注》中说:“宛丘在陈城南道东。”《韩诗外传》中说:“陈之富人于觞丘之上...  相似文献   

14.
沈融 《文物世界》2002,(3):61-62
铍是东周秦汉献所提到的一种作战兵器。铍为何物,《说》、《玉篇》皆释“大针也。又剑如刀装”;《方言》谓“锬,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释颇令人费解。20世纪70年代,经日本学林巳奈夫先生考证,一种似矛而无銎、似剑而无首的单尖两刃青铜小刀恢复了自己的专名——铍。70年代末、80年代初,秦俑坑16件带秘长铍的出土把青铜铍的研究推上了高潮,数年间论辈出。  相似文献   

15.
虎鲨变形记     
鱼虎传奇在清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出现了一种怪鱼,头似虎,身生刺,名为“鱼虎”。它还曾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的“鳞部”。该书注解中谈到了关于鱼虎的传闻:它有时可化为豪猪,还有变成虎的。从图像可见,古人或许会对特殊鱼类的外形,展开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6.
《礼记·礼运》称:“腆、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是上古先民的崇拜对象,崇拜的内涵自然很丰富,诸如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之类,均概括其中。四灵除龟外,均为虚拟动物,有其原型、发展、衍化和形成的过程。现在,我们只说龙、凤。龙、民往往对举成文,如男女、阴阳、乾坤、收牡一样,各有其性别象征意义。例如,今天的民俗心理,龙、凤分别象征男女,若以龙、风为人取名,则女性多名曰凤;男性多名回龙。京剧的节目有《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众所周知,以龙象征帝王(先主刘备、正德皇帝朱厚照)、风象征后妃或准后妃,反正是…  相似文献   

17.
一.斩蛟“周元通宝”花钱 龙是我国先民创造的一种神话图腾。它和宗教的产生、神话的起源同步。出于对自然界诸多生物和天象的敬畏,开始了龙的模糊集合。按照神物和强人互渗益彰的规律,先民们将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界的神龙和人间的始祖帝王联系起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先人们又将龙分为四类:有鳞的称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称虬龙,无角的称螭龙。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龙”被看作为皇帝的象征,因此常把金龙图案作为皇上的御用纹饰,不许老百姓随意冒犯使用,而皇后则以“凤”作象征,故有以龙配凤之说。我们可看到以前的帝后们所使用的各种物件和宫殿建筑之上,往往配以龙凤图案,以示尊贵。但在镌刻、绘制这类图案时都有严格规定,即必须以龙在上、凤在下或龙在前、凤在后,不能配错。因为皇帝是一国之主,是至高无上的。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一段是描绘十六岁的那拉氏(慈禧)和老石匠关于龙  相似文献   

19.
藏族的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藏族文化跟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把藏族文化跟佛教文化等同起来,则是明显的谬误。 藏族的历史纪年跟汉族相同,都采用十二种动物来纪年。这些动物里唯有龙不是人世间实有的动物,而是人的观念的外化,或者说人用想象创造的,故可暂名之为“龙的文化”。 “龙的文化”似乎跟佛教没有亲缘关系,而跟原始苯教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苯教的龙 信仰万物有灵论的苯教,把宇宙间的高等动物分为三类。地上的人,山林  相似文献   

20.
“瓮中捉鳖”记 1985年冬,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在北京钱钟书寓所对钱钟书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告别时,钱先生说:“如果你要写稿,发表前务请将原稿给我看一看。”专访稿写成后,作者将原稿送给钱先生审阅。钱先生作了多处删改、增补。专访作者又略加梳理,以《“瓮中捉鳖”记——速写钱钟书》为题,发表在香港《明报》。钱先生看完专访原稿后,在给作者的复信中说:“大稿活泼有感情,但(一)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二) 复述《干校六记》处颇多。故我大胆删去了,把谈话的内容回忆增补一下,似内容增添了实质,并且对许多海外读者也算得新鲜(例如有关诺贝尔文学奖一段,港刊物似未讲过)。请你酌采,并原谅我粗暴,至恳至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