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领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他对主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有决定性影响,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变法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即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法,并使变法围绕开制度局这一改变专制政体的政治改革开展下去,从而使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改革运动进入政治层面,并具有了比较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  相似文献   

2.
紫禁城是皇帝所居之处,除了太监、宫女和王公大臣以外,其他的人一般是不能进紫禁城的。而且王公大臣也只限于乾清门之前的范围,至于后宫是不能进的。  相似文献   

3.
马忠文 《近代史研究》2012,(1):4-28,160
既往研究认为军机大臣翁同龢是联系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桥梁,他曾向皇帝举荐过康氏,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甲午至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京政治活动的“谋主”正是张氏。他不仅全力支持胶州湾事件后康氏的上书活动,并且在召对时推荐康氏的变法书籍,积极推动康氏进用。翁同龢作为知情者,在办理公务的层面,曾给予谨慎的支持,但并未“荐康”。翁、康关系始终比较疏远。翁同龢“荐康”的说法出现于政变后,首倡者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翁氏“荐康”的官方定论,则是政变后清廷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晓川 《文史月刊》2012,(1):17-17
紫禁城各门内外石台阶上有许多栏杆,在栏杆的柱顶上,有一种球形的雕刻物,全部呈花头形,临近门洞外的几个在其顶端全部都有打穿的小孔。这种东西叫“石别拉”,又叫“石海肖”,是古代用来报警的警报器。  相似文献   

5.
葛忠雨 《文史博览》2009,(11):58-5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前,为了国庆阅兵彩排,天安门广场在某个时间段实行了戒严,戒严时段内,地铁不通,公交绕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天安门广场的畅通。而在古时候,不仅是天安门,也不仅仅在某个重要节日,在紫禁城内有不少的规矩,也是值得一提,例如,紫禁城内骑马乘轿的规定就颇有趣味。  相似文献   

6.
1934年,伪满洲国实施帝制。这一次所谓"政体"上的改革不仅调整了伪满洲国上下的关系,从而巩固了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统治,而且为继续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本文主要强化日本改革和满足利用溥仪两个方面来说明日本在其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帝制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弄出了个“满洲国”。到1942年,是伪满洲国成立10周年。同为日本卵翼下的“国”,南京的伪中华民国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5月4日,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率领代表团访问伪满洲国,以示恭贺之意。  相似文献   

8.
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弄出了个“满洲国”。到1942年,是伪满洲国成立10周年。同为日本卵翼下的“国”,南京的伪中华民国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5月4日,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率领代表团访问伪满洲国,以示恭贺之意。  相似文献   

9.
紫禁城的水     
无论下多大多久的雨,故宫的地面上从来都不会蓄积太多雨水。这要归功于设计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我们的祖先素来崇尚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紫禁城的建筑理念同样是力于形成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举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各地督抚和京内大臣也先后出奏,保举人才,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到政变发生前共召见26人。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促动了变法的展开。透过甲午至戊戌年间的保举活动,也可观察到清朝政治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1.
素有"康熙彩硬""康彩恢奇"之称的康熙五彩,为清代彩瓷中的名品,有着极高的声誉。其因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而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故又称"硬彩"。它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是迥然不同的。但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传世的康熙五彩器型较多,有各式瓶、花盆、盘、碗等。  相似文献   

12.
顾建平 《文史春秋》2013,(10):51-56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后的50多年间,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曾涌现了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为探索救国的真理,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到处奔走着、呼号着、战斗着,甚至不惜以身殉道。他们仿佛是漫漫夜空中的明星,使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线光明。在这些群星中,谭嗣同是一颗明亮的星,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迸发的光辉而跃出众星。  相似文献   

13.
杨崇伊出身常熟世家,拥有翰林名衔,拜入翁同龢门下,联姻李鸿章家族,外表风流倜傥,一度是晚清政坛少有的在清流与淮系之间左右逢源的人物。迨至甲午战后任职御史,他却出面为"后党",为李鸿章代言,首劾强学会,再劾文廷式,接连予维新官绅与"帝党"以重创。戊戌年间,又是他率先出首康有为和吁请慈禧太后训政,致使朝局发生同光以来最大的翻转。继而杨崇伊内结庆亲王,外联刘学询、庆宽,密谋"联日杀康"而未果。光绪二十五年冬,他外放汉中知府却不甘远仕,又借庚子事变之机,参赞李鸿章幕府,主持京师救济局,卒因贪黩昭著而遭驱逐赴任。晚年更因持枪夺妓,被两江总督端方等参奏革职,身败名裂。作为晚清政坛的有名人物,杨崇伊以其独特方式参与并影响了高层权力运作,同时也为认识晚清言官制度的流弊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权术提供鲜活个案。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王照向清廷的"自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投案,其中的内情也不能完全依据其自述来解释。现存台北故宫的清代档案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原始依据;当时津、沪等地的报刊,特别是《大公报》对案件的连续报道,体现出舆论对王照的声援和同情,为今人分析事件原委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研究表明,王照流亡日本期间与犬养毅的一次笔谈,揭露了康、梁伪造密诏的内幕,其中夹杂着革命、保皇两派斗争的政治因素,而笔谈的传播,客观上澄清了光绪帝参与"围园密谋"的冤情,在朝野各界产生了广泛共鸣,使王照庚子年回国隐居及后来主动投案成为可能。重建史实,梳理王照"自首"问题,有助于重新认识这位维新志士在晚清史上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辫发发源于满族。其祖先满洲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防止在穿越丛林时被枝条挂扯,也为了骑马时额前不至于被头发遮住,他们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杨锐即常住北京,充当张之洞的“坐京”,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并办理各种交待事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了大量的指示,并在杨锐被捕後积极进行营救。本文还证明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杨锐。  相似文献   

17.
一、贪钱财,用华侨捐助的巨款挥霍享乐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随行的弟子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欲与孙中山联手改组新党,拯救中国,康有为闻之色变,称我等与孙文这帮乱党决无妥协余地.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09,(11):63-63
鹿钟麟逼溥仪出宫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下令将辛亥革命后仍占据紫禁城13年之久的逊帝溥仪驱逐出宫。  相似文献   

19.
20.
《周易》象数与紫禁城的规划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象”、“数”、“义”、“理”四个方面阐述《周易》对紫禁城规划布局的影响,解读《周易》与紫禁城规划布局的关系对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