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壁考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统帅之一曹操是当时卓越的军事家,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曾以一万余人击败了袁绍十多万大军,同时还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和消除了汝南黄巾在后方的威胁。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以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四、五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古赤壁究竟在何处?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地点,在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2.
公元208年初冬发生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当时天下三分的大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此后的进程。然而围绕赤壁之战也留下了许多疑案,只有回到战争的现场才能一探究竟赤壁之战的真现场公元1082年的一个夏日,贬谪黄州的45岁北宋文人苏东坡背靠长江岸边的一块巨石,目睹滚滚洪流,激昂的吟唱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的兵力击败曹操数十万大军,从而揭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帷幕。有关赤壁之战的若干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早在五十年代,有的史学家就对赤壁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表示了怀疑,近年来,史学界又就此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是以尹韵公同志的《赤壁之战辨》为发端,他从时间和军事的角度出发,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大战,而是小战,是曹操所率的  相似文献   

4.
何德章《"赤壁之战"的史源及性质诸问题》一文,挑战了人们对赤壁之战的传统认识,但其论证不能令人信服。其一,将曹魏官方的庙堂乐辞《平南荆曲》中的"天下一定"之语,视为研究赤壁之战的史源,这是不足为据的。其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对手是"孙刘联盟"而不仅是刘备,曹操是大败北窜而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败"退兵。其三,赤壁之战三方兵力清楚而不是数字模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不容否定。其四,曹操意图统一中国应予肯定,但不能将刘琮和张昭视为顺从"统一"者加以肯定,将孙、刘、周、诸葛等视为主张"割据"者加以否定,应了解此时大统一的历史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5.
李爱红  余向东 《沧桑》2014,(2):18-19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发生前,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即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官僚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东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腐朽、衰败,最后不可避免地演变为地方豪强、军阀之间的大混战,为赤壁之战创造出一幕一幕鲜活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一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乘胜进取,占有荆州,夺取益州,为定鼎称尊、建立蜀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天下三分成为定局,这是这位一代枭雄戎马生涯的顶峰。而此后旋踵而至的失荆州、丧关羽,则成了他一生中霸业的转折和中衰。荆州之失所造成的后果,对蜀汉的事业来说是极为严重的:第一,刘备集团迅速丧失了在赤壁之战及其后十余年中所取得的军事优势,其兵力和所占土地、人口丧失了几近一半,在战略态势上被迫由采取攻势转而采  相似文献   

7.
陆逊之孙, 陆抗之子的陆机, 在《辩亡论》中指出赤壁之战曹军的进军路线是:“浮邓塞之舟, 下汉阴之众”, 邓塞是今襄樊市市区; 与陈寿“公自江陵征备, 至巴丘, ……公至赤壁”吻合, 因为江陵为汉县, 包括今荆州市市区和江陵县, 荆门市市区和沙洋县, 以及潜江市; 巴丘乃云梦泽的古称, 正好循古代夏口至江陵走夏水航线一致。加之文聘为江夏郡太守, 郡址先沔口 (今汉阳), 后石阳 (今黄陂), 所以赤壁之战战址是黄州。  相似文献   

8.
吴佑和在《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撰文认为,有人把“赤壁之战”改称“乌林之战”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他根据《三国志·吴志·吴志传》中一段为人所忽略的史料看,“赤壁之战”应为“江汉之战”。首先,孙、刘联军继赤壁初胜后,又组织了乌林火攻战,水陆并进,占夷陵,围江陵,奋战不已。孙权、张昭在淮南开辟第二战场,迫使曹操自荆州撤兵。在江汉地区有一连串的战役行动,其整体性是不可分的。所以说,“赤壁之  相似文献   

9.
<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20万南下,孙权、刘备共组联军5万迎击,两军在赤壁夹江对峙,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依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清康熙五十三年、同治八年《江夏县志》载:“赤壁山在金口,盖周瑜破曹操处。”《水经注》写到赤壁之战古战场时说:“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江水东迳大军山,又迳小军山。”郦道元时为荆州刺史,“执法峻刻,历览奇书”,  相似文献   

10.
书讯     
《吕著三国史话》在"赤壁之战的真相"一章里,作者说,"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  相似文献   

11.
余准 《中华遗产》2010,(4):108-123
曹操奸诈残酷、刘备贤能仁爱、孔明多计如神、周瑜气量狭小,鲁肃庸碌无能、孙刘联军的胜利归功于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如果所有这些细节都是被篡改过的,那么真正的赤壁之战究竟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2.
提起三国,人们都对“舌战群儒”这一幕耳熟能详。有此一番唇来舌往的精彩论辩,才有了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赤壁之战的发生,从而奠定三国鼎立之势。那些主张与曹操抗衡的人物,凭着罗贯中的一部小说,早已活出历史,成就勋名,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3.
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当时,曹操、孙权、刘备等各个集团都想扩大势力范围,争取统一全国;而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掌握几十万大军的曹操最有希望达到目的。但是,这一仗,孙、刘联军战胜了曹军,从此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直到西晋平吴(280年)才得以统一。正因为这一仗与三国鼎立有着直接联系,所以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历来史家对此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不过,由于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不同,往往对历史的述论也就相异。本文对此次大战试作具体分析,是否恰当,待诸公论。一各方战略之检讨赤壁之战的各方势力,都有一定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三国》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是曹操检阅即将参加赤壁之战的水军。宣布关机的时候,除了高希希,剧组所有人都抱在一起使劲欢呼、鼓掌。场记走到他跟前,说了句,“导演,按照要求全部拍完了。”高希希却愣在了那里。“我就觉得特想哭。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老觉得还没拍完。可能太多的辛酸苦辣都汇集到了这儿。”  相似文献   

15.
何伟 《南京史志》2014,(7):39-41
【作文技法】 同学们对《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都有深刻印象,赤壁之战后,曹操率领着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面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了,吓得他魂飞魄散。  相似文献   

16.
乌林怀古     
赤壁之战,火烧乌林。一曲壮歌,千古流传。不仅勾起了我对文韬武略的曹操的崇敬,而且引发了我对乌林故里的向往。借着一次去湖北洪湖游览观光的机会,顺便造仿了曹操屯兵之地——乌林。乌林是一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之地,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城关东北9公里处。它南  相似文献   

17.
张玮 《丝绸之路》2013,(8):29-30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群雄并起,赤壁之战以后,基本上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曹操由此退回北方,刘备开始经略西南,而东吴政权据以长江天堑,征服南越和南方地区。魏、蜀、吴三国之中,以东吴存在时间最长。在其立国的51年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豪强士族和东吴政权关系的不断变化,这一变化对东吴政权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多战争,许多三国战争故事,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诸葛亮北伐等,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奇怪得很,参战兵力超过以上各次、持续近一年而又颇具指挥艺术的司马昭围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之战,长期以来却被人冷落了。甚至近年出版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黄忠晶 《文史月刊》2008,(11):63-63
吴、蜀因借还荆州的事情交恶。孙权感到刘备这个盟友不可靠,遂有夺荆州之意。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他向曹操称臣。 这样,在我们面前似乎站着两个孙权。一个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夕,雄姿勃勃,英明果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是10年后的孙权,为了求得生存,不惜屈身事曹。前后不过10年,态度判若两人。叫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孙权呢?  相似文献   

20.
正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各路豪杰跃跃欲试,以图争执牛耳。长期混战的局面,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很多,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主要有袁绍、曹操、吕布、袁术、孙策及刘表等人。在这其中,尤以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实力最为强劲,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袁绍就成了曹操的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