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火,或称社会,是广义的庙会之一种。它虽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①,但之所以称为社火或社会,必与“社”与“火”有密切联系。所谓社,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以后又延伸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又演化成为按职业、爱好、年龄、阶层、性别、以及特殊目的等等结成的群体;所谓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与“社会”的“会”同义②。以后渐失其本义,以“火”为红火、火爆、热闹之意,而社火也就成为一种在城乡各地年节演出的一种群众娱乐形式了③。实际上,无论是在历史…  相似文献   

2.
奥登 《世界遗产》2014,(9):24-28
一年之中,哈尼族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逢节日必有祭祀,必有祭祀的神灵。 哈尼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二月节“昂玛突”,意思就是祭祀寨神,在农历二月的特定日子,元阳哈尼族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一系列的公共祭祀活动,村寨内的各家也会举行家庭祭祀活动。祭祀神灵是以寨神昂玛为主,其他的一些神灵比如地神咪收、天神摩咪、火神、水井神以及祖先神也被祭祀。二月节在寨神林举行,祈求神灵保护自己的村寨。  相似文献   

3.
思州是岑巩县的古名,为苗、侗、土家等民族的原始聚居地。这里文明早孕,文化灿烂,流传着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仡佬族的《开天辟地歌》,苗族的《盘古开天地》故事及“跳宝抱神”舞蹈。而侗族的“喜难神”则别出一格,它既含还难愿的内容,又有逐魈的活动,不仅严肃,而且活泼、俏皮、喜气,有舞、有歌、有祭、有戏。在表演活动中,特别是以嬉戏傩神,不时用俏皮语言、性爱情谊的词语演唱,情趣横生,不时把观众惹得捧腹大笑。思州侗族的“喜傩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组传抄本《师门会兵科》、《道门犍牲科》、《起点九州科》等古籍所载:“是吾三界桥头,拜法之时,永寿元年,鬼神撩乱,太上老君给赐神傩”……“给赐神杖”、“给赐弟子”。永寿元年,即东汉刘志桓常乙未年  相似文献   

4.
宾鼓,又叫羊皮鼓或扇鼓、单鼓,敲宾鼓俗称“跳咋神”,历史上曾广泛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祭祀活动。相传唐太宗时期,好多随征的将校士兵们,或死于跋涉之苦,或死于疆场之上,形成了众多的“屈死冤魂”。而唐太宗得胜回朝,竟将他们忘置脑后了,那些“屈死冤魂”无所投寄,乃每每作祟于宫廷内院,扰得全朝不安。于是唐太宗命人杀猪宰羊请僧道,击鼓招魂诵经排筵以超度之,从此留下跳宾鼓舞之俗。由此看来,宾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神赐福,消灾去祸,要举行一种祭祀性的仪式,当时司理祭祀的人被称为“巫觋”。在祭祀的时候,巫以歌舞娱神,同时巫也可以装神弄鬼。《说文解字》上说:“巫,以舞能降神者也。”郑立诗谱上也说“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者也”。巫舞是起源很早的一种乐舞,可能在有史以前就有了。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巫的歌舞写的。宾鼓舞,相传最初只是二人持鼓相唱,后来发展成领唱、群唱等多种形式,并加进了民间武术动作,逐渐演变为一种边唱边说边舞的民间艺术。据地方文献《镇番遗事历鉴》记载:“家主于秋末选择吉日,预备公鸡、猪头、火龙鱼,谓之三牲。邀得荡鼓神一班,每班不过三四人,...  相似文献   

5.
社祭在传统中国一直是被极为看重的官方祭礼,也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但在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社祭似乎有逐渐衰落乃至消亡的趋势。敦煌文献表明,这一公共礼仪的变迁,除了社会变革所带来信仰世界的改易这一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宗教精神促成的万神殿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在起作用,即神祗的“碎化”:社神职能被诸多新兴神祗所取代或其他传统神祗所侵夺。种植业方面有青苗神和葡萄神,畜牧业方面有驼马神、马神、官羊神,承担风调雨顺职责的有玉女娘子、风伯、雨师以及张女郎神等,社神存在的合法性被抽空, 由此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睡简《马》“中土”当即“厩中土”,亦即厩中土神的意思。其中“东乡(向)南乡(向)各一【马】□□□□□中土,以为马禖,穿壁直中,中三腏,四厩行大夫先?次席”一段简文,涉及祭祷方向、地点、神主置放、献祭等环节的介绍。与传统祀中霤礼设主于牖下类似,马禖仪式选择在马厩墙壁之下,设神主于厩壁龛中。“马禖合神”是合神而祭的意思,“马禖祝”也就是“合神祝”。神是“合神”,祝也是“合祝”。祝语首先针对厩和马的保护神厩中土神进行祷告,然后是针对始养马者先牧的四个祈愿。与肩水金关遗址出土内容类似于《马》的祝辞相比较,肩水金关简祝祷行为所针对的应该是现役的成马,相反,睡简《马》则与培育驯养“生马”的生产活动有关,其祝辞体现出祈祷“生马”经培育驯养终至“乘马”或“服马”的性质和目的。睡简《马》与肩水金关简祝辞在性质和目的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性,说明有关马的祝辞可能存在不同的类型或种类,“马”字书于156简背天头、“禖祝”书于接下来的编绳之下的书写格式,已经明确地表明这是有关“马”的“禖祝”的考量,而且言外之意还有将其与“禖祝”不同的祝辞排除在外的意思。据此以“马·禖祝”的角度审视简文篇题,或许颇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诸神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官方认可的神明,另一类是没被官方认可的,士大夫称之为“淫祀”的鬼神。在官方认可的神明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通过列入国家祀典或加封赐匾等方式,将民间神吸收改造为政府认可的神明(如天后、龙母);另一种情况是民间将国家祀典或政府提倡的神明接受过来,并改造成为民间神(如北帝、关帝等)。珠江三角洲的康公(主帅)或康王崇拜应该就属于后一种情况,但康公崇拜比起北帝等“标准化神明”似乎具有更强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9.
曼荼罗     
“曼荼罗”,是梵语的音译,在藏密中称“金廓”。本意为“坛”、“坛场”或“中围”,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秘密居住地的模型和图示。关于曼荼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古印度密宗行者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所筑一圆形或方形的法坛。后来,世人以艺术手段来表现法坛,在坛上绘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关于“扶乩”之类的活动,近代以来称为“扶箕”,俗称“落簸箕神”等多种不同名称,迷信乎?游戏乎?甚或什么“神功”、“超人”乎?在此有叶春生先生一篇专稿,专门论述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本刊在此特别说明:这仅是一方之言,如有兴趣的读诸君,欢迎参加讨论,以期对此民间活动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敏 《文物世界》2013,(4):66-6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棵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12.
“幡花纸紥”是一种民间工艺性很强的手工作业,历史相当久远。清代王棠著《知新录·卷八》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渎于鬼神,王玙与以楮为币,俗用纸马以祀鬼神。”楮树皮俗称构皮,可以制成桑皮纸。以纸作钱焚化,以贿鬼神从此始,又有在纸上绘神像以示尊崇,后又再绘马匹作神的代步工具来媚神,俗呼纸马。这种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以娱神为目的的,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纸钱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除开增加锡箔做成的金银锞锭之外,无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6,(3):171-187
引言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神”作为人们想象幻化出的事物灵魂主宰,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又需要一个表示对某种事物神灵敬祀的具体可见的崇拜对象,于是人们将抽象的“神”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这便产生了大量作为神的象征、神的化…  相似文献   

14.
在黔东北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流传着一个关于滩公滩母身世来历的神话,我们称之为滩神神话。它是苗族古老神话的一个组成部份,反映的时代远近相间,情节庞杂无序。理清这一神话的渊源及演变脉胳,对于研究滩戏及整个滩文化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不揣浅陋,以自己走访调查的材料为立足点,试对雄神神话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作一些真伪辨析和评述,以求教于方家前辈。一、母权神话每年立冬之后,居住在黔东北境内的苗族群众,要举行“敲卢”活动。“敲”意为祭扫,“卢”是苗族始祖。整个活动始终供奉被称作“卢”的两等木雕神像,其中的…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0月,我们在观察塔水河旧石器时代岩棚遗址的地质地貌过程中,在距该遗址不远的大泉头附近、塔水河左岸的高阶地上发现了一些燧石制品,其中有典型的细石核。大泉头是陵川县南部夺火乡塔水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985年我们曾在离该村不远的“葫芦坝”下、塔水河第二级阶地的岩棚堆积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及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大泉头距岩棚遗址的水平距离约200米,垂直高度约45米。这次在这里发现石制品43件,皆采集于塔水河第五级阶地上。原料均为燧石。这些石制品都有清  相似文献   

16.
聚居在祖国云南边疆的哈尼族各支系中所流行着的许多传统风俗民习和传统节日,往往与民间文学相互交融,甚至相互依存在一起,成为血肉难分的哈尼族固有的精神财富。弄清哈尼族的风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研究哈尼族的历史、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蕴藏着许多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谚以及音乐、舞蹈等。在传统节日和祭祀场合,以村寨为单位的群众文娱活动更为突出、活跃,几乎每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流传着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重大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天神“奥玛”、地神“阿奥”、山公“搓司搓欤”、山母“腊必腊衫”以及“卜  相似文献   

17.
坛神考     
坛神是什么神?什么人家一定要供奉坛神?这连许多家里供有坛神的人也不一定明白。有人以为坛神供奉的是“五通”,此说不确。“五通”是一种淫邪神名。在明代,江苏民俗多供奉它。有人也称为”五圣”、“五显灵公”或“五郎神”。民间传说五通神能迷惑妇女,为种种怪异,迷信的人相信这个,所以五通神香火很盛。《聊斋志异》中就有关于五通迷惑妇女的记载。清朝初年,苏州城西边的楞伽山所奉五通特别著名。康熙时汤斌任江苏巡抚,命令将五通神像丢到太湖里去,并连其他地方所建五通神庙和神像,一律毁掉。“五通”这个名字,本来起源于唐宋…  相似文献   

18.
杨鸿光 《民俗研究》2023,(1):137-145
南霁云为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的殉国唐将,因乞师断指留有忠义之名,殒后受到朝廷封赐,且长期作为张许二公“双忠信仰”的配祀存在。明代以降,南霁云逐渐独立成神,其庙曰“南将军庙”或“黑神庙”等,其神职为救火禳灾、启梦捉凶与护境安民。该神在贵州奉祀最谨,这是“父代子荣”、讹音误传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此外,湘西、川东、江淮、陇地亦有黑神信仰分布,这与移民迁徙、故地情怀及国家敕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知文明     
《大众考古》2022,(10):90-91
<正>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神坛、神庙、祭祀坑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坛、庙、坑”就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文明因素的一套典型“组合”。“神权国家”是三星堆文化神奇面貌的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20.
张建功  张勇 《新疆钱币》2007,(2):F0004-F0004
位于喀什市东北25公里处。“汗诺依”维吾尔语意为“王宫”,遗址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尚有城垣、残堡、房舍、手工作坊及田畴、渠道等人类活动遗迹。中部有一方形小城,占地9千平方米,现存东北墙一段长约65米,土筑城墙厚7米,高约5.6米。小城西北隅有一军事堡垒,东北城垛至今明显可见.东南与西北方各开城门一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