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温江县鱼凫村遗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以鱼凫村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成都平原从龙山时代至西周早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指出早期蜀文化是由川西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古蜀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之间。三星堆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明因素主要有3种:一是以三星堆城址城墙为代表的本土文明因素,二是以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因素,三是以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甘青地区文明因素。后二者是通过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的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通道,由陇西南进入成都平原地区,并促使成都平原本土文化发生巨变,产生了三星堆文明,开始了古蜀文明的历程。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岷江上游地区在古蜀文明的形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蜀文化分布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包括了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两个阶段,年代相当于商代、西周、春秋。这是相对晚期蜀文化而言,晚期蜀文化指相当于战国、秦至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4.
试论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源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北高原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文化,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进行科学调查、发掘以来,至今已半个世纪。经半个世纪来的考察、研究,尤其是近两年来这一地区及相邻地区考古、民族学调查工作的深入,使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源流问题的研究已基本明朗。以往研究者们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系外来的看法已应重新认识,而这一地区“石棺葬”文化的“突然消失”,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而今亦已逐渐清楚。故本文拟就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源流问题进行探讨。 一、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其分布范围北起松潘镇,南达汶川漩口,东自北川,西至理县孟懂沟、黑水维古。在这个范围内尤以理县东部、汶川北部至茂汶中部“石棺葬”墓分布最为集中。到目前为止,岷江上游已发掘“石棺葬”墓二百余座,出土文物数千件。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犍为县治所有过迁徙。目前学界已形成多种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为唐末犍为县治所先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北宋中期再由马边河河口地区向上游的今清溪镇一带推进,直至元初再无变动。  相似文献   

6.
陈剑 《成都文物》2001,(4):26-30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川西北高原地区,其中游(都江堰至乐山段)主要流经成都平原。该段河道明显增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又使其河道分岔。数条主要支流在这里汇入岷江,井江即是其中之一。该河源头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山区地带,略呈西北一东南流向,沿途流经崇州市、大邑县.于新津县境内注入岷江。在崇州  相似文献   

7.
"禹生石纽"的传说广为流传,但传说不等于信史。古代文献中所载禹的故事的发生地多集中在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这一地区分布着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分布着时代较早的营盘山文化,稍晚一些的沙乌都遗存。成都平原上分布着宝墩文化、鱼凫村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三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各不相同。禹生石纽的故事是随着治水工程而流传到古代的蜀地。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县城西11公里的南兴镇三星村,是目前四川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现已建议命名为“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一命名同时也概括了成都平原十余处与三星堆遗址为同一系统的古遗址。  相似文献   

9.
西南考古     
一.宋治民:《早期蜀文化和汉水上游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汉水上游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关中地区之间,要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先秦文化,尤其是探索四川盆地与  相似文献   

10.
高大伦 《考古与文物》2003,(4):59-64,67
所谓早蜀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指分布在成都平原,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考古学年代分期上指从三星堆遗址二期至成都十二桥文化,已发掘的遗存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最为丰富。也最负盛名,几乎囊括了蜀文化的所有物质精华。这两处遗址出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的巴蜀人兴建了虽然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古蜀王国,创造出由“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相当发达的“早期蜀文化”;东周时,楚人鳖灵取代蜀王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兴农开国而致使蜀国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富裕国家,致使“晚期蜀文化”成为楚、蜀糅合、多元一体的混融型文化。历秦入汉,基本上华夏化并且体现出华夏文化发展趋向的蜀文化,也就很快消融在汉文化的统一体中了。  相似文献   

12.
试论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斌 《考古与文物》2001,(1):40-41,48
蜀文化,是一支以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是商周至西汉初年分布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地方区域性考古学文化,是以古代蜀族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蜀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商周时期,晚期包括战国、秦和西汉初年。进入90年代,随着考古新材料的发  相似文献   

13.
在对石棺葬随葬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分为三期8段,通过与甘青地区和四川盆地出土陶器的比较以确定各期的年代,认为至西汉晚期东汉早期,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中仅保存有大双耳罐等少数本土文化特色,整体上已经融入汉文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成都文物》2006,(1):61-74
2005年,成都田野考古工作收获较为丰富。其中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物勘探项目215个,在金沙遗址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成都高新西区发掘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还清理了一批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墓葬。此外,为结合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成都平原之外的安宁河流域、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上游地区、西藏东部地区,进行了系列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现将主要收获按地域及时代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星堆出土陶器研究刘新生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文化,是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一支古老文化。据各种文献的记载,上述地区在战国中期秦灭蜀之前一直是蜀人活动的区域。因此,不少学者常将这一文化称为“早期蜀文化”。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自本...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文化的贝币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是1987年张爱萍同志参观广汉市三星堆出土文物后的题字。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县城西11公里的南兴镇三星村。他是目前四川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现已建议命名为“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一命名同时也概括了成都平原十余处与三星堆遗址文化为同一系统的古遗址。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中,广汉三星堆是一处最重要的遗址①。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径直将三星堆文化同巴蜀文化相联系,有的称其为早期巴蜀文化,更多的则称为早期蜀文化,或早蜀文化。将三星堆文化称为早蜀文化,实际上就是认为蜀文化由三星堆文化演变而来,两者在考古学文化和族属上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上述观点在学术界大有认同的趋势。三星堆文化是否可以同早期蜀文化划等号?它们之间有无区别?如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倘有相似之处,又有哪些?本文拟从三星堆文化划分类型入手,分析主要典型陶器的文化因素,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对三…  相似文献   

18.
唐代在岷江上游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制在宋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是对茂州和威州所属的“羁縻州”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羁縻”模式,这在宋代具有普遍意义;其二是北宋末年,岷江上游的羌族“羁縻州”已经不复存在,这是通常被忽略的。宋朝政府对这一“边区”采取的广泛严密的防范措施,在其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收缩政策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农田水利工程是成都稻作农业的命脉,也是成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隋唐两宋时期成都平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不断兴建和重修,使成都稻作农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成都平原原有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向北扩展到涪江流域的绵州地区,向南扩展到岷江流域的眉州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根据1986年先后发掘的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内所出土的文化遗物,特别是青铜器和玉石器,分析早期蜀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商文化的关系。这两座祭祀坑遗物丰富多样,年代比较早,是极重要的发现。从所出土的文化遗物既可以看出蜀文化自身的显著特点,又反映了受中原商文化影响的因素,其年代约可早到殷代早期,将巴蜀文化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以前。其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又反映了在中华大地上,各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大体同步前进。而当时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确已达到成都平原,其意义是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