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人。他是云南近代史上民间金融机构——“同庆丰”和“天顺祥”的创始人,又是云南有名的商家,还是一位爱国者,对云南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在151年前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名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惟一人选的中国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三代一品红顶商人”被称为“钱王”。  相似文献   

2.
<正>在清代云南制钱中,有一种面文为顺治通宝,背楷书穿左"一厘"二字、穿右"云"的小平铸钱,它是顺治时期云南官方铸行时间较长、铸量较多的钱币;从其样式方面而言,它也是有清一代云南制钱中较为独特的品种。顺治十年(1653)七月,"廷议疏通钱法,以(顺治)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定式,幕左汉文‘一厘’二字,右宝泉铸一字曰‘户’,宝源曰‘工’,各省、镇并铸开局地名一  相似文献   

3.
60年前的8月15日,我刚从西南联大毕业,正在云南建水滇军第22师劳军,实际上是在云南地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洒下民主、进步的种子。那时,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以基督教青年会的名义,组织联大的进步同学,利用寒暑假,组成军中服务队去云南部队工作,称为劳军。云南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服务部的李储文同志(地下党员,香港回归前曾任港澳工委副书记)曾带队去滇军第18师工作。我们这一次是由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的辛志超同志(民主同盟中央委员,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带队去滇军第22师工作。正好是8月15日那一天,22师师长杨炳麟将军请我们服务队吃…  相似文献   

4.
(一)先生字瑞臣,云南省丽江县人,纳西族,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正月十八日诞生。1922年夏,先生毕业于旧制中学,乃外出远游,1922年4月到北京,192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以品学兼优见重于师友,被推举为校学生会干事。先生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响导》周刊上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相号召,积极投入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后被选为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干事和全国学生总会干事,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在天安门示威游行的组织工作。1925年加入旅京云南学生的进步组织“新滇社”,并主办《云南》周刊,积极鼓动革命。  相似文献   

5.
1984年1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乡小围埂村发现铜印1方(见图)。印正方形,边长7.3、厚1.5厘米。印柄扁圆形,上细下粗,高8厘米。印文右半为篆书"南军后参军篆",左半为阿拉伯文。印背右刻楷书"丁卯年造",左刻阿拉伯文,印左侧面刻楷书"永字第五百九十六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在云南蒙化厅(今巍山县)回族聚居的小围埂村起  相似文献   

6.
王崧,原名藩,字伯高,一字乐山,号酉山,云南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白族。生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其父王梅村性笃博学,为当地知名白族学者。家中藏书甚富。王崧幼承庭训,务实好学。后拜著名学者檀萃为师。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授山西武乡知县,在职九年,任内兴利除弊,倡修漳河,免摊捐,捐薪办学、修葺书院,颇有政声。嘉庆二十一年(1816)主讲山西晋阳书院,“九府十州之士,昔之逖听而未登其门者,咸称弟子,集于皋比之下”①为山西培养了不少人才。四年后谢病返归云南。王崧返滇后,适逢阮元任云贵总督。阮元早有纂辑云南通志之意,只因…  相似文献   

7.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图一)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三十七岁时,因“议犬礼”忤嘉靖皇帝,遭廷杖后终身充军云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升庵七十二岁卒于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归葬新都。新都是杨升庵的故乡,虽然他长期生活在外,仍留下许多遗迹。为  相似文献   

8.
陈海岭 《史学月刊》2001,(4):151-152
徐广缙(1781—1858),字仲升,河南鹿邑县人,嘉庆二十五(1082)进士,道光二十六年(1864)擢云南巡抚,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调任广东巡抚,次年3月,前两广总督耆英内调,擢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相似文献   

9.
姜亮夫传略     
陆蔚 《云南史志》2002,(2):69-71
姜亮夫(1902.4~1995.12),原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云南昭通人。  相似文献   

10.
何腾蛟(1592—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籍的名人中,在四川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赵藩了。他在四川为官近二十年,他的名联,为三国名胜成都武侯祠锦上添花。赵藩是清朝末年的清官、学者和书法家,字越村,又字介庵、蟠仙,晚号石禅老人。他是云南剑川人,白族,咸丰元年(1851年)出生于剑川的一个望族之家。他成长于动乱的年月里,在辗转迁徙的避乱生活中,能够坚持自学。他聪明干练,十四岁写出律诗,十六岁便约集乡绅捐响械、卫桑梓,出谋里外合击镇压回民起义军,以此获得“小诸葛”之誉。然而,赵藩的科举仕途之路却几经周折。他在1875年中光绪乙亥乡试第四名举人,以后两次进京会试落榜后,被选任易门县儒学训导,由云南盐法道员钟念祖聘为幕客。后晋见云贵总督刘长佑,被保荐以知县候选。〕82年(光绪八年),岑毓英接任云贵总督后,盐法道员钟念祖母病辞官返乡,岑  相似文献   

12.
姜亮夫作品     
姜亮夫(1902-1995),云南省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以字行。中国卓越的教育家,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一代国学宗师。云南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13.
邓之诚先生,字文如,号五石居士,一八八七年十一月廿四日(丁亥年十月初十日)生,一九六零年一月六日(己亥年腊月初八日)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先生自幼生于川,长于滇,云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本名列第一,依当时规定,云南为法国势力所影响,可保送法国留学,因先生祖籍金陵,系外省人,当时云南地方士绅排外,故不保送。由是,先生愤然思离西南,乃自滇入蜀,顺江  相似文献   

14.
《罪惟录》列传四载: 潞王翊穆,穆宗第三子,与神宗同母。隆庆元年册封,国卫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2页) 1.“翊穆”误,应为“翊镠”。(1) 《明史》、《明实录》、《墓志》等为翊镠。(2) 明太祖朱元璋定制,其子各系每代第二字有定,第三字则用木、火、土、金、水偏旁字。潞王这一代第二字应为翊,第三字应为金字偏旁字。2.“穆宗第三子”误,应为“第四子”。(1) 《明史·潞王翊镠传》:“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2) 《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乙酉,皇第四子生”。(3) 《弇山堂别集》卷33:“(潞王)穆宗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两方元八思巴文铜官印,其中大的一方(见图)原释为"大都督□政使司之印",笔者认为释文还可商榷。原释者将此印印文释成9个字,实际应为10个字。第1、2字为"大都",第5至7字为"政使司",最后2字为"之印",均无疑义。问题在于对第3、4、8字的释读。为方便排字,将下文涉及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列表如下,文中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均以相应数字代替。  相似文献   

16.
担当和尚,俗姓唐,名泰字大来,云南晋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终年八十一岁,是明清间名噪一时的诗人和书画家。其优秀作品,使沉寂的云南艺苑,增添了丰硕的成果。云南自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和建立“卫所”后,从中原招募来的兵士约十四万人,并规定要带家属,所以大约共有三十万人左右。后来再加上了大姓的谪戍,大批官吏的派遣,使得大量的汉族人口(达到三百万)迁徙到了云南,就在这种客观情况之下,大大传播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洪武十七年,云南开始建立学校,永乐九年开科举仕,因此明朝二百七十多年间,云南人才辈出,得与中原相抗  相似文献   

17.
李拂一原名李承阳,字复一,笔名拂一,李先生祖籍广西桂林。其父李瑞应于清朝末年由广西桂林宦游至滇,流寓云南,曾先后受委为永昌府(保山)、普洱府电报局长及思茅国际电报局长等职。  相似文献   

18.
童年杜文秀     
杜秀(农历1826年11月18日至1872年12月9日),字云焕,号百香。本姓杨,原名杨秀,保山金鸡村人。清末,云南回民起义的杰出首领。  相似文献   

19.
新都升庵桂湖收藏有一部明代杨升庵著《滇程记》的手抄本。该书传世甚少,现已不易找得。手抄本页八行,行二十四字,夹注22行小字,行亦二十四字。计32页,附录6页,其孙杨宗吾跋文二页,全书共40页。据杨跋为万历乙巳(1605年)付梓。手抄本即据明本过录,弥足珍贵。《滇程记》是杨升庵充军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市)时的历程记,故名。杨升庵因反对明嘉靖皇帝不遵法制执意尊崇生父,受廷杖酷刑后被充军,于嘉靖三年(1524)负罪出京。“赭衣裹病体,红尘蔽行车”。历时半年多始戍所永昌。充军旅途中,“休旅之  相似文献   

20.
名将辈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