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原因王援朝中国古代自十六国至隋代,一直以“甲骑具装”即人马都披铠甲的重骑兵为军队的主力,至唐初却一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个中原因何在?一般认为,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随之而来的世族门阀的衰落是甲骑具装衰落的原...  相似文献   

2.
陈丽萍 《文博》2011,(6):46-51
甲骑具装是指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相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丰富,甲骑具装俑也出土较多。但在唐代,这一现象逐步消亡,出土文物非常稀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一批甲骑具装俑数量多,保存完整,最具典型性,对于研究唐代时期重装骑兵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泉州湾水下考古调查中,先后打捞到两具罕见的古代大船锚。一具是四爪铁锚,这类锚直至今日我国和日本还继续使用;另一具是古代木帆船广泛使用的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双爪木碇。它们的发现,为研究造船和航海技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是该馆继1974年泉州湾后渚宋代海船的发掘和1982年泉州湾法石古船的试掘之后又一重要考古  相似文献   

4.
浙江武义境内已发现古代窑业遗存上百处,通过对调查、发掘的历代窑炉遗迹、支烧具、装烧具、间隔具及其在产品上留下的痕迹的梳理,不但可概括其装烧工艺的发展脉络,而且从中还可一窥古代窑场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5.
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忠 《收藏家》2008,(2):81-84
2000年4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城东雁北师院扩建工地发掘一批北魏墓葬。其中宋绍祖墓以其仿木结构石椁、精美的壁画和明确的纪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砖室墓壁与仿木石椁形成环绕回廊,随葬以牛车为中心、各类陶俑组成的出行仪仗,鸡冠骑马俑居前、甲骑具装殿后、侍俑鞍马扈从,表现了墓主人显赫的地位和恢宏的出行场景。  相似文献   

6.
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台乡砖厂88M1于1988年5月发掘,出土金、银、铜、铁、陶、石、骨、漆类文物300余件(套)以及纺织品和皮革等残片。其中数量最多,最引人瞩目的是成套的装饰精美的马具,包括甲骑具装1套、铜鎏金鞍桥2套以及当卢等。三合成墓葬出土的99件随葬品中,也发现制作精细的铜鎏金鞍桥和各式马具。以上两墓均为三燕时期的前燕文化遗存。这批三燕文物尤其是马具的发现,对研究慕容鲜卑文化和我国马具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2005年7月发现,是当地一处北魏墓群中唯一保存纪年漆皮文字和绘画以及墓室壁画的砖室墓。漆皮中的墨书铭记篇幅较长,内涵丰富,使用了岁星纪年,是已发现的北魏定都平城时期年代最早的文字材料。漆画和壁画中均有男主人手持麈尾、夫妇并坐在榻上的画面。墓室壁画还包括甲骑具装、轻骑兵、马上军乐、车马出行、宴饮,以及伏羲女娲、神兽、庖厨、打场、宰羊、酿酒等场面。该墓的发现是北朝时期田野考古的重要收获,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4月发现于大同城东水泊寺乡曹夫楼村,是一处北魏墓葬群中惟一有明确纪年和精美石椁、壁画的太和时期墓。石椁为仿木构三开间单檐悬山式殿堂建筑,有前廊和后室,由数百块青石构件拼合组成。墓内出土170余件陶俑,包括镇墓兽、甲骑具装俑、轻装骑兵俑、牛车以及步兵、侍仆、伎乐和动物、生活器具模型等。据所出铭记知此墓为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  相似文献   

9.
王宁 《收藏家》2008,(6):28-32
围棋是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一种智力游戏,相传轩辕黄帝、尧就发明了围棋。有证据表明春秋时期围棋就广泛流行。虽然我国围棋历史悠久,现存唐宋以前的棋具实物屈指可数。1998年陕西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中发现一具西汉陶质围棋盘,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围棋盘。1952年河北望都东汉壁画墓中发现了一具石质围棋盘。2004年河北任丘市西古贤遗址唐代地层中发现泥质灰陶围棋盘。1959年河南安阳豫北纱厂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出土一件瓷围棋盘,正方形,高4、边长10.2厘米。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瓷质围棋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灯具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造型别致,设计新颖,是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枝绚丽的花朵。本文依据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实物和文献中有关的记载,就我国古代的灯具起源发展,作一系统性的概说和探索,以供有关同志研究参考。(一)在古代,灯的发明与火的发现和用火、照明密切有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秦陵新近发现的石铠甲与石胄(即兜鍪、头盔),着实令人叹为现止。这批形态精美、工艺高超、分布密集、种类繁多的以扁铜丝连缀而成的青石甲胄,填补了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秦甲胄实物缺乏的空白,对研究秦代甲制、兵制以及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兵种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系统记载了西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郡级武库藏武器装备的种类、数量,其技术含量及使用组合,反映了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汉朝的作战方式和战术发生的深刻变化、强弩、甲骑具装以及经过改进的新型钢铁兵器,以弩机为标志的射远瞄准技术、以马镫为代表的骑术和多种功能战车的协同作战技术,不仅改变了这一时期的战争面貌,并使汉代的兵种构成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0,(9)
(一)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铸造和使用的历史时期很长,流传的地区很广,使用的民族很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古代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历史面貌。同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铜鼓发现,因此,它又是古代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对古代铜鼓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界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贯彻执行"古为今用"的方针,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我区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各个兄弟民族的历史以及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历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以及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的骨肉联系,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永福窑田岭窑装烧具较为丰富,包括支烧具、垫烧具、装烧具等。通过对这些装烧具的分类整理,及其与广西周边一些重要宋代窑场相关装烧具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窑田岭窑不同窑场的产品影响到所选用的装烧具。同时亦可知该窑与湖南地区的窑场联系紧密,也受到当地周边部分窑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装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雪农、刘建民合写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问世了,这是钱币学领域难得的一部学术佳作。半两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跨越(经历)战国、秦、西汉三个时期,历经200余年,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统一名称和形制的铸币;它承前启后,把青铜文化、青铜的价值观、青铜的范铸技术传承下来,使青铜铸币作为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沿用两千余年。所以,半两钱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货币中最具研究价值和分类断代较为困难的一类。王雪农、刘建民基于他们深厚的史学功底、敏锐的实物感知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男子腰带上起初采用的金属括结具为带钩,随后就出现了带扣。早期带扣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时很容易和马具中的扣具相混淆;但两者的用途既不同,用法亦各异。本文着重讨论腰带带扣形制的演变及其已为后世所不习见的括结方式。带扣又称带卡、带铰、带鐍或扣绊,至今在日常生活中仍广泛使用,不过现代的金属带扣大都为后装活动扣舌的那一种。在古代,还有前装固定扣舌的,以及不装扣舌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承蒙湘西朋友告知,在湘西的大庸、吉首、靖县又新发现了一批虎纽錞于,个别錞于上还有一些图案符号.这样,在湘西一带先后发现的虎纽錞于,据统计,其数量近四十件,这些古代青铜乐器在湘西地区的陆续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南方的民族和湘西的古代历史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本文试就新发现的这批虎纽錞于作些简要的介绍与论述;并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9.
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是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叶的鲜卑族墓葬,自1992年以来已进行5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00多座,而每墓必出铁器,主要有农具、工具和兵器,特别是出土的全套甲骑具装更引人注目。作者对该墓地出土的32件铁器进行材质及制作技术的研究。这批铁器质量较好,制作技术较成熟,不排除原材料有来自中原地区的可能。研究表明,鲜卑族大规模使用铁器是在南迁西迁以后,在迁移过程中逐渐与汉族接触、交流,得到铁器或者铁器制造技术,并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器文化。  相似文献   

20.
"装藏"是佛教造像仪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在造像或塔中装入圣物来赋予其神力的行为,佛经中已有将经咒装入塔像的说法。目前发现的最早装藏实例出现在吐蕃时期造像中,宋元时装藏的实例不断增多,到明清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一方面从史料出发,探讨了装藏这一行为在佛教中的意义、要求和相关文献记载;另一方面结合实物资料,探讨了装藏的内容、分布区域以及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