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3.
庙会的由来前不久,江苏省首批非遗项目正式公布,妈祖文化庙会荣列南京地区16项之中,若追溯庙会的由来,真是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金陵就出现了集市的雏型,城乡百姓为了购买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顺序,择日去赶市集,买卖互利互惠,“赶集”如过年,经久不衰。六朝以后,金陵有了庙会。由于寺庙外场地开阔,出现了供应香烛、祭器的摊点及方便  相似文献   

4.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5.
格格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2):14-18
<正>1·守望沁县民俗之根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农耕文化的过程相当悠久。说沁县是"农耕文化的原乡",不是说这里还保持着农业生产的原生态,而是说这里传承着非常传统的民族文化,即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艳红 《神州》2011,(26):34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在精神思想领域上、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在  相似文献   

7.
王闯 《旅游纵览》2013,(11):183-184
辽宁省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本文以海城庙会为例,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前提下,结合海城庙会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出和总结了保护与开发海城庙会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包头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河套"金三角"地带,自古就是兵家重地和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且一直在文化发展史上处于重要地位,演绎着他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大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古代大陆移民给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思想文化,对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本土氏族对冬季降雪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淡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并未能在日本产生相应的影响。日本本土氏族接受了大陆文学中关于"雪"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吸收相关的农耕思想文化成分。大陆移民影响力的局限性、本土氏族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方式以及古代日本人固有的农耕节气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陇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众素有循礼遵规、崇尚古德的文化传统。关陇庙会祭祀祈福,讲求礼仪,可谓关陇民众信仰性日常生活方式的聚焦式表现。敬畏是礼的基本要义。求雨、祈福、祈丰收、纪念历史名人,庙会祭祀表达了人们的敬畏之礼。庙会中的乐善好施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是道德修养上的一种升华,体现了广大信众的礼乐情怀。庙会讲唱从人生礼俗的层面,表达了劝善爱亲、遵礼讲孝的内容,是礼乐文化的民间化、生活化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土家族的“牛王节”.“牛王节”是土家人祭祀牛的节日。  相似文献   

12.
阎枫 《文物世界》2007,(5):54-57
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它由佛教"斋会"衍生,经过长期发展,它已由原来单一的敬神和酬神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集敬神明、通商贸、供游乐、访亲友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活动,从而也对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管这种与贸易集市、文化  相似文献   

13.
潘苗苗 《神州》2012,(25):167-168
汉字以其独特的构造纪录着文化、历史的变迁。本文通过字形、字义的考释与解析、构字义素的分析,来了解我们古老的"庙会"民俗的来源、发展及文化内容。古老的祭祀文化,佛教的传入,原本只带有中国本土神话色彩的产物被丰富了——"庙会"形成了。庙会并不仅仅带有祭祀的特点,同时也开始显现出,其在佛教本土化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勇  何彪 《人文地理》2012,27(5):143-147
文化生态旅游在概念上已初步形成广泛的共识,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与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有着许多相互关联,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特色,本文对陕北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其包括资源价值、投资价值、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生态价值,最后,本文为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提升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泽媛 《沧桑》2014,(4):115-117
牛拉桩故事是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农历三月二十日古庙会的重要表演项目,因其独特的将扮装故事放在特制的车上,采用牛拉的形式在泽州县古庙会上独树一帜,并且将牛神信仰以及农耕文化传承都融入其中,牛拉桩庙会故事在村中通过群体传承而不断得到发展。本文主要依托于在实地考察下村镇大南庄区域环境以及牛拉桩传说的历史渊源、流传范围的基础上,对牛拉桩故事传承的濒危现状、传承人传承谱系情况以及牛拉桩未来采取的传承发展保护模式及保障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志奇  闫莉莉 《沧桑》2013,(4):108-110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陕北秧歌的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18.
在敦煌的文化体系架构中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三种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这三种不同文化促成了敦煌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陕北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古时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陕北修筑过长城。如今陕北榆林地区共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非狂欢的庙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会的复兴,已经开始引起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广泛兴趣。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庙会主要是在寺庙或者附近举行的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群众性集会,人们除了到寺庙进香还愿、祭祀神灵以外,凡农副特产、日用杂货、手工工艺、民俗用品、地方小吃等百货云集,客商纷至,戏剧杂耍助兴,地摊野场卖艺,热闹非凡。作为民间化的节日,庙会历来都以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体现其独特的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庙会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具体到中国的庙会文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