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是晚清一个颇具争议的悲剧性人物,阶级与时代的影响、传统与近代的争夺,造成了曾国藩的历史双层性格。他既是传道求仁的"理学家",又是杀人如麻的"剃头匠";他有保国保皇的政治忠诚,但迫于局势又不得不师夷西方;"自强御辱"的理想可以激励他成就内政方面的伟业,但天津教案中"力保和局"的现实却不能帮助他逃脱民族纠纷的大劫。曾国藩的矛盾思想和心态是那个政治与民族文化心理都很滞后的时代的产物。他的悲剧,是晚清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的群体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点,对于所谓的"完人"曾国藩来说,同样是适用的。立言不足拿立言方面来说,虽然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但这些著作只是他"顺手牵羊"而已,他并未著有多少国学经典。曾国藩早年的志向其实是文章报国,如他在1840年6月7日的日记中所言:"谈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储蓄,可以借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生,比胡林翼、左宗棠大一岁。曾、胡都出生在地主家庭,都是进士出身。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后,长期担任京官,致力于程朱理学,兼攻古文,得到权奸穆彰阿的青睐,差不多在10年中间,由翰林院庶吉士超擢至侍郎。1852年9月,因母丧回籍守制,清政府命他为湖团练大臣帮办,这是他从办理团练到组织湘军的开始。胡林翼,字贶生,又字润之,湖南益阳人,1826年考中进士,46年出任贵州知府,组织团练,残杀起事农民。曾国藩办理团练时,曾向胡林翼讨教,这是曾、胡建立政治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正同治五年(1866年)秋季发生的新任湖北巡抚曾国荃弹劾湖广总督官文一案,是晚清政坛一起重大事件。此事不仅使曾国荃自己"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而且在清朝中央、地方乃至曾国藩集团内部,都引起极大震动。曾国藩更是进退失据,有苦难言,深恐由此招来大祸。待到处理结果出来之后,曾国藩虽然觉得极不公平,但内心的恐惧仍然无法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曾国藩集团遭到清政府一系列报复,  相似文献   

6.
1860年7月至1861年5月,曾国藩设行辕于安徽祁门,引起诸多争议。当如何看待?祁门是曾国藩及湘军的"险地",又是"福址",在此,湘军由危转安,清政府也同时避免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灭顶之灾。此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后湘军全面取代清朝经制兵,以及地方势力坐大,满汉权势变迁,洋务运动发轫的重要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7.
对曾国藩奏办粤厘济饷一案的考察谢起章杨奕青曾国藩统辖的湘军属于官勇,粮饷本当出自公家,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户部无饷可拨,所以他不得不就地自筹粮饷,并把厘金作为湘军的一项重要饷源。尤其在1860年(咸丰十年)夏出任两江总督后更是“依厘为命”,不...  相似文献   

8.
廖正华 《湖南文史》2014,(10):34-35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彭玉麟和曾国藩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由曾国藩委托韩正国找小妾所引起的。韩正国是曾国藩的亲兵首领,是曾国藩非常信任的人。当时,曾国藩戎马倥偬,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抑郁,癣疾发作得很厉害,浑身瘙痒导致他经常失眠。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在湘乡老家,无法替他解除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请韩正国帮他找一个小妾,专门帮他挠痒。  相似文献   

9.
正读曾国藩日记可以知道,曾国藩二参李元度之后,由于湘军诸事顺遂,好事连连,曾国藩本人威望如日中天,李元度于是给曾国藩寄来一道《贺禀》,其中谈到了曾国藩参劾自己这件事。从曾国藩读过《贺禀》后的反应看,曾国藩二参李元度虽然刻薄寡情、出手狠,李元度却不怎么(也许是不敢)怨怪他,只是觉得曾国藩用词"不少留情"而已。  相似文献   

10.
李华 《文史博览》2009,(7):56-57
1880年,清政府驻英国大使、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甚为羡慕和感动。他觉得中国也应当有自己的国歌,于是上奏朝廷,呈上自己拟就的《国乐草案》,并为国乐定名为《普天乐》,但未能获得批准。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湖南文史》2009,(7):56-57
1880年,清政府驻英国大使、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甚为羡慕和感动。他觉得中国也应当有自己的国歌,于是上奏朝廷,呈上自己拟就的《国乐草案》,并为国乐定名为《普天乐》,但未能获得批准。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占领南京后,挥师向上海进军,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提出要"借师助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封疆大吏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统帅的曾国藩,原则上并不反对"借师助剿",但是由于他有强烈的"忠君报国"的情结,也有传统士大夫固有的仇夷、鄙夷的思想,同时也有个人的打算,特别是出于对"借师助剿"后果的考虑,因而他同意借师但反对助剿,主张"会防"不"会剿"。  相似文献   

13.
关于咸丰时期钱局与铸钱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咸丰时期(1851~186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采取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利用曾国藩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策略。为了解决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巨额军费开支。清政府在咸丰三年开始发行大钱来弥补财政资金的  相似文献   

14.
权赫秀 《史学集刊》2007,1(4):20-26,39
1876年1月至2月间,清政府先后通过第一次转咨、册封敕使志和一行以及李鸿章复李裕元函等三个直接或间接的渠道传达了清政府并不反对朝鲜与日本国签订《江华条约》以建立外交通商关系的立场,实际上成为影响朝鲜王朝高宗政府开国外交方针的唯一国际因素。王如绘先生关于该条约与清政府劝告"无关"的主张,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建立了令人瞩目的事功,官也越做越大。这与他个人能力、历史机遇密切相关。同时,他还有个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职业技巧:善于与人沟通,喜欢与部属"谈心谈话"。曾国藩从28岁考上进士,到37岁官至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级),共用了10年  相似文献   

17.
正曾国藩对浙江或者说对王有龄有狠心,是有深层原因的。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何桂清出任浙江巡抚后,与曾国藩湘系的矛盾就慢慢产生了。那时,曾国藩在江西四面楚歌,处处挨打,浙、赣两省毗连,何桂清对曾国藩在江西损兵折将、被动挨打情况了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进驻祁门后皖南的军事斗争及其影响董蔡时1860年夏,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忠王李秀成奉命乘胜东征,大军所向,战无不胜,连下常州、苏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退守苏州浒墅关,两江总督何桂清遁逃上海。清政府东南大局瓦解。6月8日,清廷命令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  相似文献   

19.
韩行方 《文献》2000,(1):276-280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清末著名外交官.1878年(光绪四年)任驻英、法大臣.1880年代崇厚为驻俄大臣,与沙俄谈判改约;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后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为清政府每年增加了几百万银两收入.其"政绩"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20.
1907年的丁未皖案是一个突发事件,却推动了清末政局的进程:在权力高层,既影响到丁未政潮的政治走向,间接促使清政府决意设资政院和筹办谘议局;在朝野舆论,将满汉关系、革命党等问题推向舆论焦点;在长江中下游巡防设置上,清政府改变了此前的长江防务格局,试图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引发了清政府与沿江督抚的博弈。从整体上把握清政府、革命党及其他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与影响,可以细致深入地展现清末革命与改革之间"互动"影响的史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