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光年间的袁洁以自己坎坷的西域遣戍经历,成就了一部独特的《出戍诗话》.该著是现存最早而且卷帙最繁的西域诗话作品.诗话详细记录了袁洁一路西行的经历、沿途所遇各种诗人诗事,以及自己的诗学交游.诗话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保留了袁洁个人的西域诗作和大量的友人西域诗作,展示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西域诗人群像,其中不少诗作能够从客观上展现出道光年间的西域北疆社会生活史.袁洁半生潦倒,后客死异乡.但他遣戍西域的人生体验与《出戍诗话》的著作,都成为清代西域诗史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满族诗歌史上,觉罗舒敏及其子觉罗崇恩、其孙觉罗廷奭、觉罗廷拥,祖孙三代都是诗人,都有诗集传世,而且诗歌成就突出。清代制度,称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什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即“黄带子”,对其叔伯兄弟的旁系子孙则称为觉罗,因以系红色带子为标志,故称“红带子”。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有数十万人被政府流放到地广人稀的东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永久居民,有的还成为满族的成员,因此,研究清代流人如何转化为东北土著,对于东北民族史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寻找史料中的点点滴滴,力图梳理出一条线索,提出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位于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的宁古塔是清代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流放地。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尚未开化,气候严寒,人烟稀少,号称"荒徼"。据史料,仅在清初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及文字狱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有数千人。更有无数不知姓名的流人永远地留在了宁古塔,再也没有回去。本文主要谈谈清代文人的流放生活。  相似文献   

5.
佟佳氏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才华超群的满族女诗人.她嫁给清廷皇族睿亲王多尔衮五世孙睿格亲王如松为福晋.如松早卒.她渡过了四十多年漫长的守节嫠居生活.<虚窗雅课>为佟佳氏的代表作.它是诗人中、老年近五十年波谷起伏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虚窗雅课>既是一部诗集,也是佟佳氏及其家庭的生活史、心灵史,还是清代乾、嘉盛世满族名门大姓一部风风雨雨的盛衰史.佟佳氏的诗歌创作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学与民族价值,能代表清代满族女诗人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作为苦寒之地,历来被统治者作为流放犯人之处。早在西汉时期,东北地区即出现流人,至清朝,流人的数量逐渐扩大,遣戍范围愈加广泛。清代许多知识分子如吴兆骞、杨越、郝浴等人,被流放至东北之后,有的带去了经书典籍,有的教书育人,有的结社创作,流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改变的东北地区落后的风俗习惯,使得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相对独立的方志产生于清代,主要是流人所撰写的侧重于舆地和风俗的方志。清代流人方拱乾在康熙元年七月,据在宁古塔见闻,写成《宁古塔志》是黑龙江第一部风物志。方拱乾的子孙在其后又纂修了《卜魁杂志》、《龙沙纪略》、《卜魁风土纪》。因此,方氏在黑龙江的筑志史上有开创之功。本文从流人、流人文化入手,研究了桐城方氏的流人生涯,及其流放期间纂修的有关黑龙江的方志,桐城方氏对黑龙江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詹俊峰 《清史研究》2023,(5):125-135
受曾静案影响,吕留良后人被流放宁古塔,成为清代历史上影响很大且为后人所熟知的流人案例。通过查阅满汉文档案,并结合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其后人于乾隆三十年前后又从宁古塔被发配到齐齐哈尔,形成再次发配事件。该事件缘于其孙子吕懿兼和曾孙吕敷先违例捐监事发,经过严厉审查惩罚,将其再次发配。透过此次事件可以看出,该案件对清代的流人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亦推动我们重新审视宁古塔流人的境况,一方面宁古塔可能并非学界所认定的那样苦寒不堪,另一方面宁古塔流人的生活相对容易,并非学界所描述的那样异常凄惨。  相似文献   

9.
伊犁满族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满族八旗军作为主力劲旅,历经康熙、雍正,以至乾隆初期来新疆伊犁戡定噶尔丹、达瓦齐等叛乱,随着戡乱的进展,开始屯垦且战且屯,伊犁八旗军担负着戡乱、屯田、卫戍三项重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是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满族研究》副主编张佳生先生撰述的满族文学研究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定价每册:7.60元。全书436页,收入学术论文10篇,计:《清代满族诗歌概论》、《论清代满族诗歌的特点》、《论八旗诗歌的主要风格及形成的原因》、《八旗诗论五评》、《清代满族词坛述略》、《清代中叶满族词坛兴衰之原因》、《论纳兰性德的诗词理论》、(岳端与《玉池生稿》>、<铁保与《惟清斋全集》)、《袁枚与八旗诗人——兼谈满汉诗歌的关系》。另收入著名满学家、原辽宁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满族诗坛上不但出现了众多的男性诗人,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妇女诗人,她们的诗歌为满族诗坛乃至清代诗坛增添了光彩。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个人的经历和文化修养也不尽相同,在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就存在着差别。同时在封建社会妇女与男子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差别,使得她们的诗歌所表现的题材要较男子狭窄,但笔法却要细赋,感情的意味更加浓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诗歌价值的标准并不仅仅用所选用的题材来衡量。有题材极好而诗歌不佳者、有题材虽小而意境深邃者,故不能说妇女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不能说妇女诗均不如男子之诗,各有所长罢了。从这个角度和认识出发,我们才能对妇女诗作出公允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为了镇压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反抗,迭兴文字大狱,大肄屠杀无辜的知识分子和人民。有的全家被戮,有的被开棺戮尸,有的被充军到黑龙江。此外,因其它莫须有罪名被流放来北大荒的为数也不少。所以,有清一代,流放到黑龙江来的知识分子(流人)是很多的。其中不乏有学问、有才华的人。如清初因科场案流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江南才子吴汉槎(兆骞)和他的诗集《秋茄集》便很有名。  相似文献   

13.
晚清地学巨子徐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学人徐松,治学务实求新,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在被判刑流放新疆期间,通过实地踏勘,重修了《伊犁总统事略》,并著成《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等书,成为我国西北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作家文学看。自渤海文学、金源文学到清代满族文学,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高峰。现今存留的满族文学作品,大多是用汉字写作的。公元八世纪出现的渤海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初步显示了满族文学的创造潜力。金代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及至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学又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在整个清代,可以视为作家的满族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人数约略计算也在千人以上;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更是多得难以数计。而且有许许多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因之,完全可以说满族文学不仅浩如烟海,而且瑰丽多姿。  相似文献   

15.
<正>"流人"语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简单的理解,"流人"就是因罪被流放的人。黑龙江"流人",是指古代从中原被流放到黑龙江流域的官吏、士子甚至皇帝而言。这些"流人"中的善诗词者,在黑龙江流域或长歌当哭,抒写思乡怀人之感;或登临山水,吟咏塞外河山;从而写出许多诗词。现把几位黑龙江"流人"写的诗词实录如下,以飨读者。"流人"的诗词创作当以北宋皇帝徽宗赵佶为  相似文献   

16.
评李兴盛著《中国流人史》修朋月中国同许多国家一样,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大批的流人。流人是指作为统治阶级专政的对象及适应统治者掠夺财富或实边戍边的需要,而被强制迁徙到边远地区加以管制、强迫服役的一种客籍居民。简言之,流人就是被流放之人。这些流人或者家破人...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我国修志鼎盛时期,纂修方志十分广泛与普遍,不仅内地各省竞相修志,边疆地区也兴起了修志之风,其中满族官员撰修的一批西域方志,尤为光彩夺目。 清代曾有大批满族官兵来新疆屯垦戎边,清政府在新疆建立军府制以后,各处统治机构里的满族官员遂长期居住下来,基于对新疆山水的情和爱,他们亲身经历边塞风情,留心搜寻地理物产与历史遗迹,先后为新疆编写了一批地方志,从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8.
名人流放的边城赵海洲伊犁河北的惠远,人们知道它是西域的一座古城。传说中的巾帼英雄樊梨花,曾在这遥远的边城安营扎寨。但是过去无人加以经营,直到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准噶尔的叛乱之后,第一任将军明瑞。才把唐朝驻军的重地建成了一座“牛羊十万鞭驱至,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是指女真以后满洲族兴起,以武力统一全国和建立政权的最初时期。其中包括五个时代: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祯。这一时期是满族发展的上升时期,是满族社会由不成熟的封建制急剧地向完全封建化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满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满族文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清代前期的一百多年间,满族人在向汉族文化和文学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很快地造就出一大批满族诗人与作家,发展了满族文学,并充实了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本民族文化.满族先民生活于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狩猎是其早期的主要生活方式.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方式不仅对清代八旗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充分体现在满语名号中.马与箭是狩猎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满语名号的语义就从这两方面反映了满族先民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