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宗教仪式剧,是指缘起于各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或民间法事活动、以祭祀神灵、祈福禳灾、许愿还原为目的的戏剧演出,这种戏剧演出至始至终是与宗教法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传统的宗教仪式剧是早期戏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初始形态的戏剧类型,在戏曲艺术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宗教仪式戏剧一直于之相生相随,或向着戏曲艺术转化,成为新兴剧种,或吸取戏曲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在法事活动中的戏剧演出。戏曲是在说唱艺术、学、歌舞、武术以及宗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也与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不同的剧种、声腔有着各自的历史源流,不可一概而论。仅从四川一些戏曲剧种形成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宗教仪式剧对一些民间小戏得以形成并广泛流播曾产生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川剧这样的大剧种能够在清代中叶迅速流布全川也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下面试作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江涌 《文史春秋》2003,(10):52-54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产生了综合音乐、舞蹈、杂技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名叫乐舞。随着艺术的发展,杂技从中分离出来。“杂技”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称为“散乐”,宋代以后又复称为“杂技”。马戏是杂技的重要内容。“马戏”一词出自《汉书》,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讲  相似文献   

3.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2):40-44
民间戏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缂丝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勇 《收藏家》2005,(5):33-40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绢物。缂丝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即纬丝非通棱所识,而是以本色丝作轻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的经线,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棱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古人形象其“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作为舞台演出活动的戏曲艺术,一直是山西商人十分重视的社交活动手段之一。在他们经商活动的主要城镇和地区,都建有会馆和关帝庙。到后来,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合作,共建山陕会馆,并把会馆和关帝庙合建,被称作山陕会馆,或称之为山陕庙、大关帝庙,并不时地唱大戏、唱堂会  相似文献   

6.
傅举有 《收藏家》2006,(7):25-30
刻纹铜器又名针刻铜器、錾刻铜器。这种铜器的艺术特点是:其纹饰图案不是用笔绘出来的,也不是铸造的,而是用坚硬锐利的工具刻出来的。线条强韧有力,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所以构图精美繁缛,在很小的面上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刻纹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种创造,是青铜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考古资料,刻纹铜器是春秋晚期才出现,战国两汉较多流行,是青铜刻纹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后衰落,至三国晋代以后绝迹,前后大概流行了七八百年。刻纹铜器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关于它的认识和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社会存在的形式和历史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龙 《文物春秋》2001,(2):37-39,43
长城作为古代社会最宏伟、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礼玉作为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蕴含与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探究。中国哲学的"天地人"思想贯穿了玉礼器发展的始终。礼玉的艺术精髓体现在对生命的永恒追求、道德的艺术体现和美学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09,(3):69-70
中国古代审判机关的称谓很多,叫法多样,有时同一名称的机关在不同朝代,实际职权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9–221 BCE) authors began to organize and categorize music in a manner that helped define and reinforce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mselves as a distinct cultural or ethnic group: variously referred to as the Huaxia, Zhuxia, and Zhou. By examining how Ruist (Confucian) authors articulated distinction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music, and by showing how such identifications denigrated nefarious form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Zhou court and its culture, I show how authors endeavored in a process of musical canonization while also consolidating a sense of an ethno-cultural self. The fact that these writings distinguished among and evaluated musical types not primarily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musical form or theory but via a morally-laden language rooted in the civilizing rhetoric of the day suggests that music was a primary site for formulating, express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合各家学说、考据典、辨析要义,在深入剖析中国“书画”所寓含的深刻人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乐舞精神”作为其主脉这一独具特色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困惑与长期徘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Historical studies in ancient China have left us many bountiful legacies. One of them is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history, whose major characteristics can be loose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a wide variety of literary forms, including theoretical remarks affixed to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even special chapters and books on historical criticism; (2) continuity of research at many levels of historiographic theory; (3) reasoning through facts (i.e., basing theory on facts and offering arguments by following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4) a wealth of masterpieces. Translated from Academic Research, No. 1, 2004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music underwent a sudden and drastic revolution when composers “discovered” a new dimension to their art. This had immense repercussions on the philosophy of art, for the music created before and after this divide represents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n due course affect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import of the other arts as well. Despite the immense aesthetic repercussions of this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music, philosophers of art seem not to have taken much notice of it. This essay details the emergence of the relevant musical criteria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dwells on their long-term impacts on the philosophy of art.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文明时代从何时开始?什么时候出现统一的国家?夏代以前的社会怎么称号?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一时难以统一。从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新的考古发现看,已经为我们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大批资料,我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时代应该从黄帝开始,这个时代应该叫“五帝时代”。 “五帝时代” 是中国古史中的一时代,《史记》、《竹书纪年》、《世本》、《大戴礼》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帝王世纪》中的五帝是:少昊、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古代疆域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疆域范围即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或分裂的政权所管辖疆域的观点;接着,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疆域形成的新观点作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即分期)以及规律和特征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原始音乐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原始音乐分为形体艺术、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三种艺术形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音乐起源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中国史前音乐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8.
该文勾画了二十世纪中国古都研究的轮廓。作者认为中国古都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理论探索、七大古都研究和其它古都研究。此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总之, 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尽管一些不足方面有待于展开。作者预言: 出于学科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遗嘱继承制度质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遗嘱继承制度。遗嘱继承制度的产生 ,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的普遍化和血亲观念的相对淡化为前提条件 ,而中国古代不具备这些条件 ;中国古代的法律仅允许被继承人在“户绝”时适用遗嘱 ,有子时则必须实行法定继承 ,与普通意义上的遗嘱继承制度相去甚远 ;虽然古代史籍中有实行遗嘱继承的个别实例 ,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古代存在遗嘱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朝鲜古地图中保存了清代中朝边界的诸多重要信息。通过对多种朝鲜古地图的解读,考察了其绘制方法与特点,重点分析了穆克登碑、图们江源、"间岛"及鸭绿江下游岛屿等边界地区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轨迹。可以看出,朝鲜古地图在绘制方法受到了中国传统舆图的深刻影响,在内容上反映了绘制者对本国历史、地理状况的认知,也体现了其领土观念与"北拓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