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2015,(3)
<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发机,吐丸而蟾蜍衔之。震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相似文献   

2.
近世不少学者皆以为东汉张衡所造“地动仪”一器全称为“候风地动仪”。中华书局1965年版标点本《后汉书·张衡列传》亦称:“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振铎先生复制张衡所造“地动仪”,也把它叫作“侯风地动仪”(详参《燕京学报》第二十期;《文物》1965年第二、四、五期)。我们认为,诸学者对“地动仪”的这种统称是不正确的。按,三十余年前,竺可桢先生曾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考察“候风地动仪”,认为它应分指所造“候风仪”与“地动仪”二器(《科学大众》卷九,三四合期),甚确。魏收所撰《魏书》卷九一《术艺·信都芳传》,记载:“(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又聚浑  相似文献   

3.
人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是1703年德拉·奥特弗设计的。其实,应该说最早的地震仪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比拉·奥特弗耶的地震仪早了1517年,那就是我国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公元132年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相似文献   

4.
(二)候风地动仪中名物的考证八十年来中外学人对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的史证依据,虽然以《后汉书·张衡传》为准,由于各家对这段文献的解释不同,也就不能做出共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首先需要对这段文献进行必要的考证,庶可有利于问题的论定。《后汉书·张衡传》云:  相似文献   

5.
咸若馆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花园内,为该园中主体建筑。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东、西稍间的内壁上增设24个挂龛,用于供奉十二套擦擦三百六十佛,共计4320尊。经整理,咸若馆现存擦擦佛4233尊,其中4217尊属于三百六十佛系列,是利用三世章嘉胡图克图·若必多吉编订、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最终定型的三百六十佛铜阴佛模制作而成,其余16尊背后无字的擦擦无量寿佛则是清后期的作品。4217尊擦擦佛中目前仅有一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其余各套均不全。将这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与《诸佛菩萨圣像赞》进行比较,两者有354尊佛像完全相同,仅6处存在差别,一致性高达983%。依据中正殿火场残存的《四体文佛名折》等一系列档案,考证其出现差别的原因是《诸佛菩萨圣像赞》和咸若馆供藏擦擦三百六十佛分别是三世章嘉编订三百六十佛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前者属于稿本,后者为定本。  相似文献   

6.
王林 《大众考古》2022,(12):53-57
<正>商代晚期的“鸮”妇好鸮尊1976年,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土了1928件(套)文物,其中青铜器共有468件。这些青铜器以精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三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妇好鸮尊共出土两件(一对),体形大小、纹饰造型基本一致,口下内壁均有铭文“妇好”二字,因其外形似鸮,故定名为“妇好鸮尊”,现分别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整体造型呈站立鸮状,身姿挺拔。两耳作兽状高竖外卷,圆眼前视,宽喙向下内卷,耳后有一半圆形器盖,盖上饰一只尖喙高冠站立状小鸟,鸟后饰一龙形小兽。颈部内收,两侧各饰一身两头的夔龙纹,颈后有一兽头状鋬。  相似文献   

7.
虎尊与虎     
1993年,荆州市第二砖瓦厂(原属江陵县境)出土三件青铜器[1],其中一件为虎尊(见封面),虎尊昂首咧嘴,利齿外露,双目圆睁,其状甚为威猛:虎身空腹圆身,脊背上开有椭方行器盖,盖上饰飞鸟形纽,盖有活动圆环与虎身相连;虎四肢短壮有力,短尾上卷。虎身、尾、下肢等处饰虎斑纹。通高21.8、长35厘米,重29公斤。根据虎尊纹饰及同出钢甫钟特征,报告者将虎尊年代定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恐略早。与江陵虎尊肖似的有传出于陕西宝鸡的一件虎尊[2],宝鸡虎尊形体较瘦长,体势雄奇,容庚先生断为春秋时期器,现一般将其视为西周晚期器。…  相似文献   

8.
孟君 《收藏家》2010,(4):29-31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一般都供奉长寿三尊:长寿佛、尊胜佛母、白度母像,尤其在殿堂入口门额的上方或者在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面,长寿三尊像是一定要供奉的,甚至在帐房毡包中也常可以看到。长寿三尊像的中间为主尊"长寿佛",其右侧为"尊胜佛母",左侧为"白度母"。长寿三尊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这三尊神祗像只有在喇嘛教的寺院里面或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8,(1)
上海市发现三件珍贵文物上海市发现了七尊明代镀金铜像,三间明末时期的民房和二百多年前织的棉布一块。这是该市蓬莱区继一九五六年十月结束文物古迹普查工作后的又一个大的收获。七尊明代镀金铜像是在该市最大的道观——南市方斜路白云观内发现的。每尊都有一人多高,近千斤重。其中二尊是放在三清殿内的。天师,一名  相似文献   

10.
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尊奉的最重要的本尊像。密教强调修习本尊,提倡通过身、语、意三密与本尊的相应修习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极至。密教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就是密修本尊。在藏传佛教里,具有代表性的密修本尊有大日如来(图1)、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图2)、欢喜金刚、时轮金刚、  相似文献   

11.
赵代盈  王贺 《北方文物》2018,(3):53-56,69
营口西炮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地区的海防要塞之一,现存晚清时期铁炮11尊。对该遗址9尊铁炮炮体进行了初步的金相实验研究,并对其材质进行了判定,以期为丰富中国铁炮史的金相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吕叶红 《收藏家》2005,(9):53-56
早期瓷器的造型继承了商周秦汉时期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式,样子变化不大,品种也不太多,即现在对它们的称谓,也比较简单。如现在称为尊和瓶一类的器物,就是原来液体贮器尊和壶,一般来说矮体肥腹的称为尊,长体瘦腹的称为瓶,与原来形式没有什么变化的也可以仍旧称作尊或者壶。再如现在称为罐和坛的就是原来盛食物用的“瓿”的变形,一般称有盖或无盖的甑形器物为罐或坛(一般罐有盖,  相似文献   

13.
夹江千佛岩091龛三圣僧造像的中尊是僧伽,左尊是宝志、右尊是万回。三圣僧都是观音的化身,龛壁雕刻的的岩山、花树和祥云可能代表了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三圣僧的共同神异功能是护佑水路航运的安全,三圣像与西方净土的组合具有加强护卫的特殊含义。便于携带的檀龛像成为远距离艺术交流的最佳载体。091龛的开凿时代应为9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14.
正这幅勉拉顿珠真迹藏文款丝质彩绘释迦牟尼佛师徒三尊唐卡,主尊佛是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和目犍连师徒三尊。释迦牟尼一面双臂,顶髻高隆,额部宽广,弯弓形眉毛,眉间施白毫,眼目细长,双眼微闭,鼻梁隆直,双唇深厚显现微笑,身着具有红色光泽的法衣、披单,裸露肩部,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以跏趺坐安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石窟寺以“东方雕塑馆”之誉闻名遐迩,其宗教艺术雕塑又以泥塑和石胎泥塑而别于中国早期其他重要石窟。当人们通常以完全宗教意义的眼光去看待它、研究它、审视它的时候,突然会发现,那一尊尊佛、菩萨、弟子、飞天、金刚、力士除了外形的宗教内容之外,更多的却是亲切、善良、温婉、含蓄乃至于含情脉脉、笑意盈盈,与我们有着如此近距离的心灵相通,感情交流。  相似文献   

16.
青瓷莲花尊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青瓷莲花尊一件(图版捌:2),传为河南省上蔡县出土。这件蓬花尊侈口,圆唇,长颈,丰肩,圆腹,高圈足。高49.5、腹经31、口径16.6、颈高13.5、足高8.8、足径16.3厘米。尊的体极高大,装饰瑰丽,釉色晶莹,运用了雕刻、堆塑、模印、贴花、划花等多种工艺技法。青瓷莲花尊器身上下遍布纹饰,颈中部  相似文献   

17.
1965年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大原村的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两件铜器,一为父癸尊,一为子尊。同年为西安市文管会征集入藏。现将二器分别介绍如下: 父癸尊侈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图一)。三道扉棱依颈、腹、足分为三段。通体以雷纹为地,主体花纹可分作三组:颈部为蕉叶形蝉纹,下横蚕纹一周;腹部为兽面纹两组;圈足亦饰兽面纹两组(图二)。此尊  相似文献   

18.
长寿三尊图     
长寿三尊图常见于藏传佛教寺院殿堂和民间居家经堂的壁画.唐卡、雕塑中。画面布局一般以长寿佛为中央主尊,左下是白度母,右下是尊胜佛母。三尊佛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藏品乍父壬尊,体呈觚形,敞口鼓腹,腹部饰兽面纹、夔纹和垂尾鸟纹。从其形制、纹饰及铭文上分析,该尊具有明显的西周早期青铜尊的特征,为研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尊的发展线索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