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1998年第1期《文史春秋》刊有起平先生《张国焘从桂林投入军统门》一文。该文叙述了“一段曾被淹没的历史”,很有史料价值,很受读者欢迎。但该文对张国杰暮年生活未及详叙。笔者的表兄贺某(台湾军政人员,现退休),前不久从台湾回乡探亲,和笔者谈及张国泰暮年事,内容甚详。特将记录整理成文,作为赵平先生文章的补充。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接连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张国焘慌忙与家人一起逃往台湾。1949年,迁居香港,在“张家花园”撰写了一部洋洋百万字的《我的回忆》.1968年,“文革”风暴波及香港,张国烹…  相似文献   

2.
1939年冬,江西赣州专署下辖的南康县乡间,忽然出现了一位巡察官员,他头戴礼帽大摇大摆地走村串户,向百姓嘘寒问暖、调查乡情.每当他摘下礼帽,向人们还礼时,就露出了礼帽里面写着的“蒋经国”三个字.百姓都知道那时蒋经国正在赣州担任专员,但谁也没见过他的面,当然就认为这位就是下来微服私访的蒋专员.  相似文献   

3.
蒋经国新官上任三把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蒋术,1921年生,毕业于黄埔军校16期。抗战时期曾在越南学习和工作,亲历、亲见蒋经国脚穿草鞋,深入民间,励精图治,禁绝烟、赌、娼,严惩贪官污吏的种种事迹。  相似文献   

4.
暮年孤独     
《人物》2018,(2):94-107
在深水炒玉石市场天光墟一带,刘转是这里人人皆知的“霸气档主”。街坊邻居几乎都认识她。加大码的二手牛仔裤、破旧的电视遥控器、没有内胆的电饭煲,都是她摊子上的货物。刘转平日话不多,逢人来搭讪,她总是不作声,却嗤嗤地笑着。—旦有顾客稍微驻足,她就会卯足劲推销自己的货品,眼球—直随着顾客的目光转动。一个半天,她能卖上几十港元。  相似文献   

5.
2010年盛夏,我从加拿大温哥华飞往多伦多,去参加母校北美校友会的年度聚会。其间,在两位学友的陪伴下,专程去寻找了张国焘的墓葬之地。多伦多市区周边的墓地很多,然而关于张国焘的下葬墓穴,坊间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版本,语焉不详。为了能顺利寻找到真实的墓地,  相似文献   

6.
暮年的反思     
徐孔 《炎黄春秋》2010,(7):73-74
<正>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中国食品报》总编辑、本刊创办人之一徐孔同志于2010年5月22日逝世,享年83岁,发表他的遗作一篇,以资纪念。人在走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常常会回忆往昔岁月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蒋纬国去世之后,台湾有关报刊对蒋经国的身世问题有新的说法。消息传到蒋氏老家浙江奉化溪口,有人有不同看法。本刊无意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只是想把互相对立的观点介绍给读者。不管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身世如何,并不影响对他们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和张国焘,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容忽视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初,张曾为陈的学生,从此二人时分时合,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惊人的大戏。他们都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同因复杂的党内外斗争而被开除。所不同的是,陈独秀始终坚守信仰与气节,而张国焘则走上了背叛的不归路。详看《陈独秀与张国焘》一文。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开拓性的有益工作。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陈独秀进行的是党内反对派的非组织活动,最终为党所不容和抛弃,但他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白的气节和操守。张国焘则卖身投靠,堕落成反共反革命的国民党特务,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和自尊,成为被历史所唾弃的叛徒。  相似文献   

10.
蒋经国去世21年多了,这位前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大名,从来不曾像最近这样被岛内人士频繁提起。蒋经国故去的这段岁月,台湾历任政治领导人,从不曾像马英九以如此慎重的仪式纪念他。去年大选之后,就如同早年国民党同志到北京香山碧云寺祭告孙中山英灵的况味,旗开得胜  相似文献   

11.
史唐 《百年潮》2007,(2):59-60
1927年,我和蒋经国先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一年,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他在事变前后的一些隋况,至今在我的脑海中留有较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7,(2)
同情“托派”,险遭整肃1925年11月,年仅15岁的蒋经国作为中山大学的第一批学生,来到了冰天雪地,但却是红旗招展的莫斯科。在距离克里姆林宫不远,掩映在树林之中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他重又开始继续自己的学业。蒋经国只断断续续上过两年中学,如今他却成了一名大学生。说起来,他取得这个资格几乎是再简单不过了,即使没有他那个在广州身居高位的父亲,只凭一纸报表和他在上海和北京上学时的光荣历史,就  相似文献   

13.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2,(12):121-122
记得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听说有一位作江南(刘宜良)写了本《蒋经国传》,被台湾派遣的特务在美国暗杀了(其实,江南早已于1981年l0月15日被特务暗杀,但当时对此新闻并未注意。由于199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蒋经国传》第2版发行的效应,故而,已不是“新闻”的此事又成了“新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2015,(7)
<正>我们都知道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是"两弹一星"元勋,却鲜有人知道他可爱的一面。他在世的时候,当有人问他高寿,他会精确地告诉对方"我今天90.35岁了";我们都看到他荣誉满载、成就卓著,但却很少关注到他常常以"小学生"的姿态面对新知识、年长者;很多人想象老人的晚年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王大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都在不停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王谦 《文史春秋》2004,(10):28-31
1938年4月,正当全国人民与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殊死斗争时,中共内部却发生了中共一大代表,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张国焘叛逃事件。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代表团负责人和中共长江局副书记的周恩来及长江局的其他领导同志,在武汉多次苦劝张国焘,真是做到仁至义尽。  相似文献   

16.
17.
他曾辉煌过。然而,可耻的变节,让他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1979年12月2日夜,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老人病院,室外朔风呼啸,雪花飞舞。一间紧闭的病房内的地板上躺着一个中国老人,僵硬的躯体已经一动不动。从老人抽搐的面孔上,可以看出他生命终结前最后一刻的  相似文献   

18.
他们之间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恩怨 张国焘和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特殊的人物.二人的人生轨迹交集甚少,仅在1928年5月至1938年4月,从莫斯科到延安,有过数次接触.尽管如此,他们之间却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恩怨,并最终促成张国焘的叛逃.  相似文献   

19.
蒋经国留学苏联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宇 《史学月刊》2006,45(4):67-71
蒋经国在留学苏联期间,受到苏共和斯大林的重视,被吸收为苏共党员并送入高级军事院校深造,其命运随中国革命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动荡起伏,他留苏12载,深入苏联政治和社会生活,历经肃托、农业集体化、肃反等各种运动,目睹苏联的种种弊端,对苏联从向往到怀疑,最终彻底背离。苏联通过蒋经国影响蒋介石,使中苏关系形成有利于苏联态势的期冀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20.
台湾强人政治,在政治强人蒋经国手中终结,这是出自历史的必然,或是偶然,恐怕连蒋经国都难以回答台湾政治强人蒋经国辞世已经21年,在这21年间有关他历史定位的讨论,随政局起伏变化,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今天不做,明天后悔"比如他晚年启动的"催台青"政策(大力提拔年轻人特别是本省人士)。与外界认为蒋是"干纲独断"决策者的形象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