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新编地方志书重经济轻人文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成因既有客观现状的体现,也有志书自身属性的限制、编者认识的不足以及组织运作方法的单一。以部分新旧志之对比探讨经济人文孰重孰轻,以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扬长避短,努力打造精品佳志。  相似文献   

2.
何秋瑛 《沧桑》2009,(5):228-229
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在于其创意构思的轻巧尖新,诗歌语言的化俗为雅。其审美艺术成就无不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自身天才的感受力与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词学理论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3.
薛洁  侯梦莹 《民俗研究》2017,(3):120-124
军垦民间文学是兵团各族军垦儿女在屯垦戍边生活中亲身实践、口耳相传、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大众文学形式及精神食粮。新疆流传的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根脉,军旅文化传统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特质,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制度保证,兵团五湖四海人的原籍文化与新疆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是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合力之作。通过研究,理出脉络,贯穿主线,把握精髓,将对守望精神家园及实施文化强边工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刘云 《沧桑》2010,(5):131-132
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持久抗战,解决经济困难,保障供给,尤其是保障粮食丰收和增产,改善民生,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本文就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成就和特点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秦栏,是天长古镇,是皖东明珠,是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第一镇,是中国孝子之乡、电子之乡,素有人文荟萃的“小扬州”之称。这个安徽最东的古镇距扬州城仅30公里,地域风情两地极为酷似,如果说扬州是一块宝石,那秦栏就是镶嵌在宝石旁的翡翠——内藏智慧结晶,外张秀美力量,璀璨闪烁,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6.
胡挺 《黑龙江史志》2013,(9):203-203
作为安徽省最早、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对安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整理皖省方志、编纂与出版安徽省立图书馆丛书、从事皖省文物的收藏与展览以及促进周边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7.
孙凌宇 《攀登》2011,30(2):71-74
青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而又极其脆弱,选择绿色发展,既符合青海实际,也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屏障的需要,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青海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刘娜 《攀登》2020,3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孕生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应延续在实践推进中已有的特质,更应具有新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孕育的特质,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立意深远、路向正确的大局大事上全面系统布局,在同发展、同建设、同"四个全面"战略上有共识的科学协同推进。在结构层次丰富,既全局把握关键性环节,又衔接地方"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实创新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凸显了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内涵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音乐具有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巧夺天工的结构美、动人心魄的节奏美和流畅多变的旋律美这三个方面。中国古典音乐正因为在形式上具有了上述三种审美特质,才构成了一个色彩斑谰、悦耳动听的音响世界,使无数听众在这个神奇美妙的音响世界里,为之陶醉、为之倾心、为之销魂。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在形式上的审美特质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史学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学术,这与传统史学源于政治、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发达、传统"资治""垂鉴"史观的影响以及传统史学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本文即是从以上几方面对中国传统史学政治化的成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近300年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历史上因气候的不断变化和异常,给安徽地区造成了众多的水旱灾害,其中水灾又多于旱灾,并呈现出增多期与减少期交替向前发展的规律,而在时间上则显示出夏季最为集中、秋季次之的高度季节性特点.经与太阳活动的历史资料相比较,又发现安徽水旱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太阳活动世纪周期增强期前提下,水旱灾害多发生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极值附近.  相似文献   

13.
鲁卫东 《安徽史学》2011,(4):108-116
19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安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是一个以中等学校毕业为主的男性群体。他们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训练,尽管学历不高,年龄不大,但却是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精英。他们收入微薄,繁重的生活压力与工作负担使得他们最终成为乡村革命的播火者。  相似文献   

14.
黄昊  武菁 《安徽史学》2012,(3):103-113
抗战初期,新桂系参考广西经验对安徽县政进行了初步改革。1940年起,新桂系安徽省府推行国民政府新县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调整、民意机关创建、国民兵团编整、干训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改革所带来的基层政权人员与机构的正规化及对地方自治的有限试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国安徽政治现代化,并为安徽省府进行社会动员、坚持敌后持久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制约,改革最终未能摆脱近代中国官治吞噬自治的政治窠臼。  相似文献   

15.
李三孤堆墓、蔡侯墓、长丰楚墓、寿春城等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安徽在楚化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以寿春城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考古必将进一步推动楚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16,(5):156-160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安徽省政府编辑出版《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该书认为,战时安徽存在宿县等15个完全沦陷县份。种种史料表明,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18.
肖燕  春夏 《华夏考古》2001,(3):36-51
近年来,随着皖北、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材料的丰富以及山东南部大汶口文化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已具备了条件。本文就该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与性质等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望方家给予指正。一 本文的皖北地区是指安徽北部淮河以北,包括今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全部和阜阳市一部分。(图一)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①,20世纪60年代发掘萧县花甲寺遗址②时,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和遗物(曾被归入龙山文化),在山东地区确认了大汶口文化后,随即把花…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梳理安徽隋唐至宋墓葬的发展脉络入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安徽生产力及人们观念形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ime mortars has become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w ingredients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of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s. Five different samples from Anhui province, China, representing two types of lime mortar-based materials: joint mortars between the bricks of the city wall and lime mortar sealing a tomb coffin,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mples was reported and studies into the microtextural features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of those mortars were performed via a multi-analytical approach. The joint lime mortars between the bricks of city walls, including Mingzhongdu city wall, Mingzhongdu Xihua gate foundation, Zhengyangguan city wall and She county city wall, were found to be aerial lime mortars. The lime mortar from Nanling Tieguai Song dynasty tomb was analysed and found to be a pozzolanic mortar consisting of lime, clay, sand and cocciopesto-like material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erve as a cri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city walls in Anhui province, an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searching for ancient Chinese pozzolanic mortars and technology for making those mort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